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郝时远委员:守望相助七十年亮丽北疆好家园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8-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日月如梭、星移斗转。内蒙古2500万各民族人民将迎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盛大庆典。昔日敕勒牧人歌咏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貌,今天已成为内蒙古人民讴歌的天蓝蓝、草绿绿,团结共享奔小康的亮丽北疆。这千百年来的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就的旷世伟业,是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的美好家园。

 

一、内蒙古为新中国奠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石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完成了建立人民政权的壮举,昭示了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抉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石。

 

早在1936年美国记者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抉择指出:“至于内蒙古,这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我们要把日本赶出那里,并帮助内蒙古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延安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和建立人民政权创造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为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道路基石,民族区域自治由此纳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中,乌兰夫曾说,“这一不仅适合于蒙古民族,而且完全适合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经过总结,已成为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纲领了。”不仅如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在建立和巩固各级人民政权,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慎重稳进推动社会变革,开创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崭新局面等方面,都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国性实践提供了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无不就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度重视,也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这一制度及其实践,凝练地概括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地指出这一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源头。他强调说:“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这条道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彰显的“中国特色”,在内蒙古自治区70年的光辉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成就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了最典型的成功实证。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成就,为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责任发挥了榜样作用。

 

二、内蒙古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榜样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全区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仅开创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大好局面,而且创造了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在筹划第二个发展“大局”时就预见:“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事实证明,这是充满自信的远见卓识。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省区市内排24位,在五个自治区中列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后。到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跃升到15位,加入了“万亿GDP”的行列,成为西部地区和五个自治区中的佼佼者。

 

内蒙古自治区之所以能够在西部各省区、尤其是五个自治区中脱颖而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跻身于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根本原因就是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持了自治区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社会局面。其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自治区内保障和推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和促进城镇、乡村散杂居少数民族平等权益、脱贫致富、共享发展成就方面,体现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守望相助。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取得了1.86万亿元的好成绩,继续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069元,继续跻身于人均逾万美元的先进行列。这是五个自治区中唯一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自治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尊重差异的精神力量和缩小差距的物质力量,实现了在民族工作中精神和物质“两把钥匙”都要用好的功能和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一个经济基础支撑上层建筑、发挥制度优势的问题,也是一个把握制度建设“关键”着力点的问题。经济学界对内蒙古持续高速发展的“内蒙古现象”给予的关注,正是由于内蒙古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环境、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等全方位支持,得益于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战略中,也率先成为支撑东部地区发展的能源输出基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即成为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重要输送地,为扭转首都北京、京津唐地区缺电的困局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并在国家西电东送12条重点输电通道的现实发展战略中,承担了4条通道建设的任务。可以说,正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全国一盘棋的经济社会相融通的发展实践中,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可持续的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明确了主攻方向。

 

在《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炼发展经验、厘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确立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等规划内容,不仅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亮丽家园面貌,而且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拓展支撑国家发展新空间”布局中的未来图景。

 

三、内蒙古将为拓展支撑国家发展新空间作出更大贡献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多样区和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家底”进行了盘点,并由此强调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艰巨性。同时,他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民族地区大利好的难得机遇,登高望远地赋予了民族地区“拓展支撑国家发展新空间”的历史责任。

 

内蒙古是具有“多区”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肩负着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家底”财富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消除历史形成的负面资产“边疆落后”、“贫困地区”的现实任务。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内蒙古自治区做出的发展定位: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确立了对蒙古、俄罗斯沿边开放的战略,明确了建立满洲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地位,提出了建成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边疆稳定的民族自治区的目标。这都是内蒙古承担“拓展支撑国家发展新空间”的优势和着力点。

 

2014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期间深刻解读了“守望相助”的重要意义。“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划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突出了“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的战略要求。提出了“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发展目标。这既是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前景的深远期许。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内蒙古各民族人民面对亮丽家园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因为她展现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展现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享精神,展现了兴边富民、巩固边疆、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展现了各民族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同时,内蒙古各民族人民更需要面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在砥砺前行中登高望远,在“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广阔舞台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实现创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具有彰显“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现实感召力和示范效应,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自治地方榜样。认真总结“内蒙古经验”,不仅对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乃至整个国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对面向世界讲好“亲诚惠容”、“民心相通”的“中国故事”也具有典型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