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动态

全国政协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交界带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区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报道
盐碱地也能“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8-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蓝天下,麦田轻轻泛着绿浪,阳光在麦穗上跳跃,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这是吉林省白城市镇南盐碱地生物修复实验示范区,值得注意的是,眼前的燕麦和田间的青草,都是从盐碱地长出来的。

 

“其实盐碱地的‘祖先’是好土,含有丰富的氧、氮等养分,修复之后是非常好的。”7月25日下午,白城市政协副主席、市农科院院长任长忠站在麦田里,向全国政协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交界带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区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介绍他们用生物技术修复盐碱地的经验。

 

由于久旱少雨、过度开垦和放牧,白城大片土壤在风化、沙化、碱化的作用下,种啥啥不长。为此,白城市农科院2003年开始与国外进行燕麦育种等方面的技术合作。“燕麦种下去能吸收盐分,连续几年就能修复盐碱地。”任长忠说。

 

然而,在种燕麦的过程中,任长忠和他的同伴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燕麦长出来,土地盐分降低,草也开始跟着长了。他指着田边展板上一团茂盛的青草照片告诉调研组:“看,我们经过选择,引进匈牙利的品种,种出了‘劲草一号’,能耐严寒和干旱。”任长忠说,春天撒下种子,秋天就能冒出草苗,不过三年,地里的“劲草一号”就欣欣向荣了。

 

“劲草一号”的名称取自诗句“疾风知劲草”。实验证明,这里的草确实很有“劲”,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盐碱地的面貌。

 

“‘劲草一号’做饲料怎么样?”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孙淦专注地看了一会图片,转头问任长忠。

 

“这是很好的饲料,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的优质碱草还高。”任长忠回答。

 

“能不能在沙化的土地上种呢?”刘川生委员问。

 

“当然可以,如果六七月雨季的时候种下去,春天就茂盛了。”任长忠回答她。

 

“国外引进的草有没有退化的问题?”马儒沛委员对此很关心。

 

“我们在原种的基础上改良,已经筛选出了更耐旱耐寒的劲草二号和三号,能解决退化的问题。”任长忠的语气充满信心。他说,他希望用生物修复技术,在盐碱地上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

 

盐碱地治理是白城的一块心病。在镇赉县建平乡吉林西部土地整理大岗片区项目的田边,白城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子罡介绍了白城市的盐碱地治理情况。他说,这些年通过工程、化学、生物等多种治理方式,已经治理了100万亩以上的盐碱地,现在还有585万亩。而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选择,不仅改良土壤和生态,收效彻底,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不过,任长忠眼下还有一个心愿。他告诉调研组,希望政府能在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上加大支持力度,“如果有生物技术和节水灌溉设施,盐碱地上的老百姓就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