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全国政协“新疆民族团结和交往交流交融”专题调研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军礼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7-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午的一束阳光照进纪念馆的展厅,4位兵团老战士努力地举起右手,向着从北京来的“新疆民族团结和交往交流交融”专题调研组成员敬行军礼。老战士褐铜色的面孔,有点“枯萎”的手臂,如一座座雕像,屹立在那里。这4位老战士,是解放和田1800名战士中的最后4人,最大的97岁,最小的83岁———这是调研组遇到的感人一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里,有一支诞生于井冈山,因“南下北返”、“中原突围”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而著称的部队。这支部队,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曾急行军18天,穿越了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解放了中国的南疆重镇和田,它就是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4师47团,其前身为359旅719团。7月14日,调研组一行走进了他们的“军营”。

 

在47团的驻地有一座巨大的纪念馆,门前两侧,两门高炮炮口指向天空。纪念馆外观造型远望如一尊“鼎”,鼎在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寓意为我们的红色政权在这片土地上江山永固。纪念馆为字母H造型,是“和平、和谐、和田”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祈盼世界和平、国家和谐、安定和田的美好心愿。H又是英文HERO(英雄)的开头字母,象征着47团是一支战无不胜、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英雄部队。广场上有一座由阿拉伯数字4和7组成的,高15米的纪念碑……

 

眼前的一切,委员们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组组图片,一个个实物展现在调研组成员面前:走烂的军鞋、掉色的水壶、地窝子模型……据介绍,当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炮声响起,身处沙漠腹地的47团老兵们,热切地围着团部请战,彻夜不肯离开。老战士们没能走上战场拼杀,就相互约定,死后埋在“三八线”(老兵在47团边的沙地划定自己的墓地,取名为“三八线”)守好祖国的疆土。目前,沙漠中的坟茔已有300多座。老兵爱部队、珍视自己的荣誉、责任,曾有几位老战士走出沙漠到了北疆的石河子,当看到广场上王震将军的雕像,大家自觉站成一排,向将军敬礼,向将军汇报……许多委员听后流出了热泪。展馆里沉默了,那是一种自发的、敬佩的沉默。

 

47团这支英雄的部队,今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继续创造着奇迹。政协调研组来到47团2连。连指导员向调研组介绍说,2连驻地与6个行政村相衔接,是典型的嵌入式发展作业区;在册人口678人,土地8660亩,以种植红枣为主……

 

这时一位维吾尔族农场员工,拉着调研组成员到她家看一看。当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一行走进她家小院时,面前出现了一座小别墅式的员工住宅,宽敞的院子种着蔬菜,屋里有一个可供席地而坐的大客厅,桌上摆着馕、冰糖、瓜果及各种糕点。她热情地给客人倒满奶茶。李玉玲委员疑惑地问女主人,普通话怎么说得这样标准?女主人笑着说,当年47团入疆时,她的父亲是维语翻译,她是在兵团长大的。女主人介绍说,自己在农场干活,爱人跑长途运货,大儿子去年刚复员在兵团一个连队当指导员。她转过身满脸幸福地指着墙上照片,正是某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部队时与他儿子握手的场景。温馨的小屋、幸福的小屋,笑声溢出了小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华士飞委员介绍说,47团在沙漠中创造着辉煌,人民没有忘记这支英雄的部队,多位中央领导到新疆视察都到过47团。兵团已成为稳边、富边的重要力量。朱维群感慨地说,兵团老战士当年为了新中国流了血,今天又为了稳边、富边流汗。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这些功臣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