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王东林委员:说说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6-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与自己之间进行的一场“战斗”

 

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6年起,我国已举办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则是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和第一个“自然遗产日”,准确地说,是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与自己之间进行的一场“战斗”。因为有人不明白,人类在不断创造新东西,为什么还要保护旧东西?所以尽管有了专门法律,尽管文化遗产日已经设立了多年,“保护”与“破坏”之间的对峙状态依然在持续。今天笔者就着重说说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人类是“重史”的种群,知道历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依据。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继承、创造、选择中实现的。人类文化创造的力量,都是“累积的力量”。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证物。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征之矣。”历史研究,除了文献资料,还要依赖众多的文物资料。我国推进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科研项目。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不管使用什么手段,文化遗产,尤其是出土文物,都是至关重要的依据。

 

人类是“情感”的种群。知道回顾以往,尊重并感恩先人的智慧和创造。以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荣。他们的集体记忆与集体意识息息相关,由此形成特定群体的“文化根脉”。这是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存在并延续的依据。具象的文化遗产不仅表征了一种文化模式的存在与时间长度和空间的宽度,还是抽象的文化根脉、文化情感、文化个性的生动呈现。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还是一个主权安全问题。大开放背景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相遇、交流、碰撞。外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的传入必然会使一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特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立与完整。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政府国际战略意图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实际上折射了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对于文化民族性和独立性的坚守与维护的意识问题。这种态度和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尺度。

 

在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产业资源。“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认定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文化遗产资源主权的认定;二是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定。世界遗产,通常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突出价值,虽然遗产所有权归属主权国家,但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破坏世界遗产的行为,都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