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委员会

多措并举补短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6-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调整,而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賭推进粮食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多措并举。

 

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业发展创新形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提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当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调整,而是要找到短板之处,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有成绩有短板:

 

成就不小,结构性矛盾、国际竞争力弱仍突出

 

记者: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8614亿斤,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9亿斤。2016年,粮食产量略有减少,也处于12325亿斤的高位。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62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年均增加746元。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陈锡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不懈努力,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和谐稳定。

 

不过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新情况:一方面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库存越来越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到底在于我国的粮食生产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供给的农产品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粮食主要是五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粮食连年增产,就是指这五大粮食品种的年产总量在增产。就我国目前粮食的供求总量而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约500亿斤的缺口,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加以弥补,但我国2016年进口粮食总量达到2276.4亿斤,比弥补国内的供求缺口多进口了近2000亿斤。原因就在于这里面最主要的进口品种就是大豆。

 

近几年国内大豆的产量是下降的,我国大豆现在的年产量是230多亿斤。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每年需求量为1800亿~1900亿斤,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缺口需要靠进口来弥补。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1665亿斤,是国内产量的7倍多,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大豆的需求87%要依靠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供给的大豆有缺口,而增产玉米解决不了问题,供求之间的品种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此外,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等资源禀赋的现实,再加上技术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营销、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过快,也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为了弥补农民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自2008年起,政府不得不每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

 

粮价大幅度上涨导致我国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优势,五大粮食品种平均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上高出30%~50%。在2015年的粮食进口中,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八九百亿斤的其他谷物品种,其中小麦、稻谷(大米)合计进口不到130亿斤,主要是品种调剂。但在我国玉米产量总体上已经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除了进口近95亿斤玉米,还进口了大麦、高粱、木薯干(粉)等玉米替代品合计约750亿斤,这显然不是供求问题,而是价格问题。由此便出现了近年我国粮食的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

 

▲▲▲多措施补短板:

 

推进粮食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多措并举

 

记者:正如您所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前急迫地需要解决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的问题,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这个角度,您觉得具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发力?

 

陈锡文:我认为首先就要发挥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几年,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其中包括逐步降低农业税乃至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多种直接补贴等。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初衷就是因为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仅有8614亿斤,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民增产粮食。而为了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国家开始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这样做确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使国内粮食价格超过了国际市场,于是就出现了目前的情况:国内生产的部分粮食卖不出去,粮食库存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有的品种甚至已经超过了一年的产量。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就开始研究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2014年,在新疆和东北四省区开始实行棉花和大豆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从过去的临时收储价,改为现在的目标价格,对长江中下游的油菜进行价格制度改革;2016年在东北四省区推进玉米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政策实施后,东北的玉米播种面积比2015年减少了2300万亩;同时实行市场定价,玉米价格在2015年1元/斤的临时收储价基础上平均下跌了25%左右,这个价格大体上可以和国际市场接轨。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到2016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情况有所好转。

 

在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这次东北的玉米价格改革,经过反复测算,玉米价格肯定会下降,农民会吃亏,因此中央拿出390亿元来补贴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种玉米的农民。折算下来从价格上看,与2015年相比,农民肯定是有一些吃亏的,但总体来讲,基本收益是有保障的。

 

其次,是要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6%,但总体而言,我国粮食亩产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以大豆为例,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250斤以下,而全球的大豆亩产量是370斤,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对大豆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如果大豆达不到亩产400斤,也会被其他农作物代替。

 

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不仅要重视良种、设施、装备、种养技术等物质性因素,更要高度重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出现代化的农民,才能真正发展现代农业。

 

同时我还建议应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细小,效益不高,难以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装备。土地的流转集中、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但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这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我认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更多农民转移到城镇,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就业,土地流转才能水到渠成;二是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要从技术上、装备上、效率上入手;三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在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生产环节上,要通过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化解矛盾。

 

在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上,一定要解放思想,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扩大服务规模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现代化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服务规模同样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形式不可少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的价值链。而当下,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正百花齐放,您认为这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意义?

 

陈锡文:我认为,应努力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起来。

 

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是农业人口的转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下降到6.7%,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2016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增长0.3%,仅增长了50万人。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何时才能将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走?农民转移不走,大家都在土里刨食,怎么富得起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农产品加工、营销、农村电商、网购等方面上下功夫。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多老农民就在想,过去也有绿水青山,为什么就不是金山银山呢?反复对比,大家会发现,过去的绿水青山成不了金山银山,第一是过去没有需求,现在老百姓富裕了,有需求了。

 

据统计,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33616元,处于最高的2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0300多元,按三口之家计算,家庭年收入在20多万元。总体上全国城镇居民中有40%~45%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超过10万元,明显形成了消费的新需求,其中就包括旅游的需求;还有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有35辆家用汽车。这两组数据叠加,自然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需求。

 

过去即使有需求,但没有这个条件,到农村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现在条件具备了。这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村村通水电气,乡村环境卫生与以前大不一样。到2015年底,全国农村通达的公路已达398万公里,为城镇居民来农村旅游休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6年国内旅游的人次达到44.4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给乡村提供了570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从业人员达到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从这个角度讲,虽然短期内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有困难,但通过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让更多农民在农村就地脱离土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土地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也会更快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