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事委员会

国际协商民主完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5-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之后,中国又一次重大的主场外交盛会。

 

从APEC以“中国梦”视角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到G20升级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再到“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共赢发展,三场主场外交盛会就像三个台阶,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话语权梯次上升。如果时光能够拉得更为久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从被动融入世界秩序转入今天主动性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至此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塑造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结合到了一起,这也标志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国与世界建立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所谓“新型”,就是改变全球经济合作的方式,通过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纳入“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系之下,变传统双边贸易往来为全方位深度合作。然而,全方位深度合作在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是构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尝试。

 

当下,亟须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来应对新的挑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提供了多国共同协商的机遇,这其实也是国际协商民主的典型体现。

 

国际协商民主,是一种去霸权、去大国沙文主义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建设。文化作为人类一切交流合作领域的DNA,则是国际协商民主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国家或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了一切合作之间彼此理解的基础与纽带。

 

文化的理解,是国际合作长期稳定向好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在当代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发展中,这一重要论断实际上形成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普遍共识与共同价值观。正因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才更容易形成跨文化传播、交流、理解、互信的基础,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反而成为互鉴共荣的资源,使不同的文明都能保有传统底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谓“文明的冲突”可以通过“和”来最大程度地予以化解,而由“和文化”主导的国际合作又能够真正形成共赢范式的“命运共同体”。

 

恰如此,此次峰会的价值得到凸显。各相关国家通过峰会平台,以国际协商民主推动政府间的合作对话,可将效能扩展到“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层面上,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整合“一带一路”文明圈的有利资源,不断消解风险,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全方位深度合作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文化本质使然,是国际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

 

两千多年前,汉使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其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若没有文明的交流碰撞,缺失了文化的融会发展,那么敦煌这样充满异域色彩的奇迹便无从谈起,玄奘的取经之路将更加艰险。今天,我们沿着古丝绸之路前行,最深刻的体会是“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贸易的通道,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一条国际协商民主之路,顺应了人类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享尊严的共同追求。

 

(作者韩方明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