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作出工作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年来,国家和行业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存在现有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滞后、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规范不完善、无障碍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6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座谈。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团副主席王新宪:无障碍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技术标准等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工作机制和研究还较薄弱。二是对老旧场所、设施改造滞后的问题突出。三是与物理环境障碍相比,信息无障碍的发展现状与残疾人、老年人等困难群体的需求差距很大。为此,建议:
一、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强法规权威性、严肃性;在国家层面成立无障碍环境建设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二、加大工作力度,促进老旧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无障碍建设。突出重点,抓关键环节,相关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加大投入,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府办事部门、商场、银行等设施,尽快进行无障碍改造,明确改造完成时限。建议进一步制定落实相关无障碍政策、标准,加快公共交通设施无障碍改造,发展无障碍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客运船舶,完善公共交通无障碍服务。
三、补齐信息交流无障碍短板。建议出台盲人、聋人信息消费支持政策;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网站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研发推广读取语音标签、扫描读取药品内容等科技手段,研究出台食品药品信息识别无障碍的政策指引和措施。
四、开设无障碍专业课程。建议在相关高等院校开设无障碍专业课程,鼓励高等院校建立相关机构,开展无障碍研究,进一步落实特教学校的无障碍设施配置;在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强化无障碍要求,加快无障碍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主流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常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姜伟新:加强建设管理要遵循《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自2012年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各个方面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以下建议:
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条例》的工作。建议抓紧对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条例》情况开展一次大检查。各地应学习北京、上海、广东等17个省市的做法,尽快出台本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地方性规定,明确新建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既有设施改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首先,公共媒体大力宣传《条例》和《条例》执行等情况,传播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其次,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知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考场。在建筑、交通、信息等专业编制教材,设立专门课程;增加相关考试。再次,通过公益广告、文学创作、电视剧等艺术作品,激发全社会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认识、了解和监督。每年也可设立无障碍环境建设活动日,开展有关活动。
三、加大投入,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是政府带头,重点推进政府服务窗口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二是重点关注和优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三是加快推进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
四、全面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实施的管理。有关方面要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将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与社区服务无障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设施”“信息”“关爱”的系统工程。各地方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各有关单位要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维护全过程加强管理,确保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地生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团主席张海迪:提升无障碍建设水平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
作为残疾人,我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感受更加深刻。1998年3月我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第一件提案是《关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无障碍设施的提案》。近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进步很快,从理念到公众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举办,特别是2012年6月《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以来,进一步促进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但是,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建议:
一、高度重视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一些小学已经开始融合教育,残疾孩子可以随班就读,但无障碍设施却跟不上。希望重视学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特别是采取措施推进学校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实现全面的无障碍。
二、加强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要加强规划,使农村无障碍环境与村村通、与城镇无障碍环境衔接起来。农村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制定无障碍环境标准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要有各类残疾人参与,要特别重视脑损伤和脊髓损伤者的意见,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制定标准。同时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让无障碍设施真正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便利。
四、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投入。有些国家对公共设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都有税收优惠政策或专项资金支持,我国还未建立。建议建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度,这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蔡达峰: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在无障碍建设中,工程类项目是重要部分,尽管它们的技术经济要求并不很高,但量大面广环节多,它发生的问题往往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
一、如何推进建筑改造。相对于新建项目,改造“不符合无障碍标准的建筑”,难度更大。因为按《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无障碍设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但老旧公房产权关系复杂,居民甚至只有使用权,他们的需求和经济能力不同,外界又不能或不愿意介入,很难形成改造的决策。建议政府要依法担负起“管理人”责任,并积极探索自身在改造中的作用。
二、如何理解需求主体。近年来,无障碍建设随着目标的提升,服务对象、内容和标准不断扩大。在我国的立法中,将服务对象从残疾人扩展到了老年人等社会成员。人都会需要无障碍设施,因为都可能会有“行动不便”的时候,包括视力、听力、言语和肢体上的各种“不便”。其中,“长期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属于相对确定的需求者。而每个人在患病、怀孕、年老和年幼期间,都会有“短期行动不便”,属于普遍而不特定的需求者。从消除人的“行动障碍”需要出发,无障碍工程建设要面向大众,形成常规。建设内容、标准和范围要强调通用性和开放性。
三、如何提供活动机会。“行动不便者”因参与社会生活而需要无障碍环境。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促进无障碍建设。不难发现,残疾人和无障碍设施在职业场所中都很不常见,残疾人很难就业。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更加开放和多样的就业机会,而不仅是集中就业。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充分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国家机关要带头接收残疾人就业。干部队伍建设要更多地面向残疾人,不仅限于残疾人组织。要整合城乡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和要求,形成更加科学和完整的无障碍保障制度。
■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职副秘书长王天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尚未系统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也刚刚起步。与城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相比,农村只是进行较简单的如门口坡化,土炕、灶台高度调整和庭院平整等项目,但目前资金配套尚不到位。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政策、规划、投资到宣传、建设、监管等诸多环节都有短板。为此,建议:
一、开展第三次残疾人口普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并促进数据共享、动态更新,用大数据指导相关工作。
二、强化顶层设计。从完善、落实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政策入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厕等工作,确定重点人群和重点项目。重点人群以重度残疾户为主;重点项目以厨房、厕所、居家门前坡道、庭院改造等为主,提升改造内容和水平。
三、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点多面广,地方财力有限,中央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民间投资模式、引导慈善捐助向农村倾斜,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认知,使相关政策、法规真正在农村发挥作用。
五、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明确农村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检查、验收的职能部门,真正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法定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雪峰: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嵌入式”立法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以来,各地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的法规、规章相继出台,我国无障碍建设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然而,无障碍建设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跟上立法的步伐。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单行立法”模式不利于无障碍建设法律的有效实施。单行立法作为针对某类法律主体、客体或法律问题,单独设立法律法规的立法模式,立法成本较高,若配套法律不能及时修订,极易被束之高阁。与其对应的“嵌入式”立法,是通过补充、修订现行法律法规,将相关制度包含在其他法律的条款中,更有利于法律的实施。
目前,我国公共设施建设或改造主要以《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以及相关设计规范为法律依据。这类法律规范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出台后并未及时修订,没有将无障碍建设的要求包含在内。这种孤立的单行立法模式,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修订,使得对这种强制性规范要求缺乏依据。
因此,建议采用“嵌入式”模式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在《条例》基础上,尽快梳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进行“嵌入式”修订,明确无障碍建设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并确立违反规范的惩罚机制。同时,注意各相关法律之间相互衔接,确保无障碍建设与城市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修整改造,确保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实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彭开宙:完善机制规范标准推进铁路无障碍环境建设
通过参加两次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题调研,结合中国铁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践,提三点建议:
一、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上全面体现无障碍理念。近年来,铁路部门根据国家要求,相继出台铁路、车站和高铁列车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从售票服务、候车乘降、厕所设置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无障碍理念。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全社会小康建设的目标,适时进一步完善无障碍建设标准。
二、切实抓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铁路建设部门坚持从源头上把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设计关、审批关、施工关和验收关。坚持做到无障碍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对违反无障碍设计要求的行为严肃处理;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严格把关,对不执行无障碍建设标准的行为,坚决不予通过,并依法纠正予以查处。建议政府规划、设计等部门加以借鉴,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标准的有效落实。
三、注重无障碍环境硬件改善和软件服务相结合。现在有很多老站还达不到高铁的无障碍环境水平,为此铁路部门专门下发《特殊重点旅客服务规范》,对行动不便的特殊重点旅客,全国铁路各车站、列车均实行重点服务,建立电话预约和站车交接制度,实现购票、候车、进站、乘车等各环节的“一条龙”服务。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重视无障碍管理和服务的检查督导。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统筹规划旅游城市和景点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其中,旅游城市和景点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的便利化、人性化成为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是城市建设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旅游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已经或正在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存在短板,无障碍设施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被人为损毁或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做好规划。在制定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并为今后无障碍设施的改扩建和新增建设预留足够空间。
二、突出人性化设计。无障碍环境应该充分体现科学、柔性设计,避免“无障碍”中有障碍,坡道成标配、轮椅上不去等设计缺陷,以人性化理念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三、建设和完善并举。在旅游设施建设中,既要重视建设又要重视完善,重点加强步道、坡道、盲道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厕所、无障碍升降等设施建设;要注重完善标示牌、提示牌、电梯间、导览图等无障碍标识。应定期开展督查,推动无障碍设施逐步配齐配足。
四、积极营造“无障碍生活理念”。及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任意损毁、违法占用或者改变用途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在全社会倡导礼让、关心、关爱特殊人群的和谐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完善电视同步字幕和手语功能
我是搞听力康复方面的专业人员,之前和听力残疾人进行了座谈,这里就如何改善电视的同步字幕和手语功能,提点问题及建议:
听力残疾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从小经过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进行康复训练以口语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群,这部分群体对语速较快的节目理解仍有困难;另一类未佩戴助听器具仍依赖手语进行表达的,是传统概念中的聋人,众多的老年性聋人也属于这个群体。
现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手语问题。虽然一些节目配备了手语,但由于全国并无统一手语语言,导致有许多内容难以被理解;二是字幕问题。新闻节目及有关现场直播节目同步字幕有改善但不够,完全依赖手语的不能理解所讲内容。
举个例子:聋人家属在看春晚时,当出现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家里就得换台,原因是看到现场观众和家人大笑,有听力障碍的聋人却不明所以。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闻联播、现场直播以及重要新闻的同步字幕功能,对一些有文化的或者现在口语表达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因手语不统一,绝大多数识字的聋人对字幕更为依赖,尤其老年性聋人对字幕更加依赖。
二、尽管手语不统一,需求有下降,但由于我国聋人基数比较大,不能忽视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手语同步功能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可委托相关部门尽可能统一全国手语语言。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江利平:加快发展辅助器具产业建设
近年来,我国辅助器具产业规模、产品种类、供给能力有了稳步提升,但也存在辅助器具产业服务体系、支出保障制度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能力弱,人才相对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推动建立国家层面分级分类辅助器具补贴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创办辅具企业,搭建辅助产业促进平台。
二,规范市场主体,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辅助器具市场监管,规范现有产业秩序,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大力扶持高端产品研发、推广、提升,完善产业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突破核心技术,促进知名自主优势品牌发展。
三,推动人才培养,加强辅具行业管理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康复治疗、辅助器具适配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适配服务能力和引进人才向基层贫困地区流动,拓展辅具适配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辅具适配体系,制定实施辅具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导盲犬是帮助视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改善视力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国际上普及标准是盲人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目前我国约有1700万盲人,导盲犬的数量仅有百余只,远不能满足视力残疾人的现实需求。建议加大对导盲犬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加快制定相关的标准,为使用者提供补贴,推动导盲犬业快速蓬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加强无障碍设施“三化”建设
目前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不系统、不规范、不实用,这些问题给残疾人出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为此,建议:
一、搞好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建设内容,重视统一规划。新建设施要强制纳入无障碍设计标准,严把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把新建项目的无障碍设计作为施工图审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不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加强对建设单位执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对于不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或不按设计规范建设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对于城市道路,不予办理工程移交管理手续。同时注意无障碍设施之间的衔接。党政机关和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银行、超市等与残疾人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场所要实现无障碍区域性贯通。增加大中型城市无障碍公共汽车的投放量,增配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无障碍出租车。推进无障碍卫生间建设。注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丰富无障碍服务内容,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
二、加强培训。加强对相关法规、标准的宣传,加大对设计、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施工图审核、工程质量监督等单位和机构的管理、技术人员及与无障碍建设有关人员的培训。从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论证、施工图审查等环节,加强设计审查的力度,确保无障碍的各项指标落实到位。
三、强化监督和管理效能。完善无障碍设施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建设标准、管理责任,定期部署专项督查,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加大城市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对占用、损坏和管理失职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积极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无障碍社区”、“无障碍街道”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带动、示范引导,提高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全面系统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台联副会长郑广台:改善现有信息无障碍服务环境
目前,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法律法规立法的内容较宏观,适用性与实操性不足;信息无障碍建设标准尚待完善;社会认知有待提高,参与支持度不够。下面结合我在广东开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调研,对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以下建议:
一、完善信息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建议政府通过制定专门性的政策法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基本法中与信息无障碍有关的规定进行细化与补充,从而增强各政策法规之间的衔接。
二、制定鼓励和引导信息无障碍优化的政策。建议各地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公共服务网站、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商业网站和互联网企业等进行互联网产品信息无障碍优化。如可以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测评等方式,对进行信息无障碍优化的互联网产品授予无障碍认证的标准,形成示范效应;政府也宣传推广在信息无障碍方面表现出色的网站等等。
三、完善现有的信息无障碍服务环境。一是完善公共交通导盲系统建设。建议将公交导盲系统纳入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并进行统筹和优化;公交导盲系统的建设维护、管理等职责,应由城市公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二是开发无障碍电子地图。建议经信、残联等部门开发应用城市无障碍设施电子地图,为残障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出行提供更好的条件。三是推广信息交流无障碍产品的应用,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应用示范工程、政府补贴或社会捐助等模式面向部分低收入的视力、听力残障人和孤寡老人群体,为其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设施。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会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副部长沈瑾:通过举办冬(残)奥会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2022年我们将迎来24届冬奥会和13届冬残奥会,这将成为我们推动国家和地区无障碍环境踏上更高层级的重要契机。为此,建议:
一、对接国际标准。北京冬奥组委正在编制《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指南和中国无障碍现行法规标准对比分析报告》,我国现行无障碍标准与国际残奥委会仍有差距,比如在公共建筑中,国际残奥委会的标准更高、分类更细、可操作性更强,为残障人群留出的空间更多。建议在冬奥组委标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北京2022无障碍指南》,突出公平、尊严、适用的三大包容原则,提升我们的无障碍理念,细化并提高国家无障碍规范标准水平。
二、统一国内标准。从北京到张家口、从机场到高铁、从奥运村到场馆,这些设施形成的链条都将面临冬残奥会的考验,城市道路、建筑、民航、铁路、广电、网络、金融等领域,我国都有各自的无障碍建设规范标准,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但行业、地方之间的标准缺乏系统性,标准水平高低也不同。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各行业无障碍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实现无障碍建设标准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运行的标准协调一致、有机衔接。打造京冀无障碍发展示范区。
三、明确管理标准。有了好的标准,有了好的设施,下一步重点就是明确各级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标准,加强对无障碍环境设施使用的监督管理。建议在立法层面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全周期监管,责任明确、权利对等,建立长效机制,使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有法可依,全面提升城市无障碍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大力推进城市公交无障碍环境建设
近些年我国城市交通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在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城市交通环境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考虑对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的有效服务、平等关爱。据我了解,英国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无障碍化程度比较高,为此,建议全面开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至少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现无障碍公共交通,解决了交通方面的无障碍化,残疾人可以借助无障碍的交通系统走出家门,旅游业等其他行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也会随之得到逐步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监事长薄绍晔:加快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目前,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中有两点突出问题:一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进展缓慢。全国有354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需进行无障碍改造。目前改造量与实际需求量之间差距相当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滞后。二是改造内容和水平不高。由于受资金等限制,现有无障碍改造内容还仅限于修建坡道、加装扶手等简单改造,改造标准偏低,水平不高,提高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卫生和生活设施还不普遍,改造内容与残疾人需求和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动员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也不够。为此,建议:
一、力争“十三五”基本完成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建议“十三五”以基本完成354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目标,中央和地方加大财政投入,按现行中央财政资助标准每户3500元计,如“十三五”全面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每年改造70万户约需24.5亿元。建议中央财政集中支持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其他地区由地方财政安排。同时动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倡导爱心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赠、志愿服务、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和参与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扩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
二、提升改造内容和水平。根据各类别残疾人的残疾状况、需求与居住环境,除修建坡道、平整地面等便利改造外,应加大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造,如进行安装热水器、厨房改造等提升卫生、生活条件的改善措施,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万国控股集团主席刘雅煌:以国际化视野构建中国特色无障碍环境建设
201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改变了长期以来无障碍设施专门法规缺失的情况,有法可依后,我国8500万残障人士和2亿多老年人无障碍生活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分析国内现状和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经验后,建议:
一、落实推行“四个结合”“四个同步”“四个示范”,即: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与旧城改造结合、与创建现代文明城市结合、与旅游开发结合,做到同步立法、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抓好示范区域、示范路段、示范项目和示范城市建设。
二、国家和地方应规范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标准,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和依法管理。同时通过舆论等多种途径加强监督检查。
三、政府主导,加大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设立专责部门定期维护管理,并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型残障人士产品及服务,培育残障人士产业。
四、举办国际无障碍设施高峰论坛,通过官产学联席探讨,做出规划和建议。
五、加强宣传推广,尤其通过主流媒体制作更多具有社会共鸣及反响的残障服务公益广告,配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引导全社会形成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同心圆效应”。
六、通过举办“无障碍建设年”等活动形式,促进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
■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转变理念创新发展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上升时期,城市交通、旧城更新、产业升级、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以及城乡统筹等方面都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诸多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加以推进和实施。为此,建议:
一、创新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科技研发、城乡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传播等各方面,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动力,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是载体。目前对这个方面的资源投入还不够,应加大力度支持无障碍新型智库的建设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增加财政支持和科研投入,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无障碍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需要协同和共享。由于无障碍建设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常常出现系统衔接的问题,导致责权利不清。因此,实现协同和共享是关键,应从制度安排、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几方面,涵盖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环境改造和产品适配、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无障碍发展的通用、包容和共享。
三、提升社会参与度。无障碍既有普适化的特点,又有个性化特征,规模大、任务多、监管运行复杂。当前无障碍发展以政府推动为主,但社会参与远远不够。无障碍发展既应当坚持政府决策、引领、扶持、监督的定位,又应当推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完善参与机制,建设参与平台,扶持公益组织。
四、转变理念。由于理念认识的不足,无障碍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尤其是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期,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一定要转变对无障碍发展的认识,强调无障碍发展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人工智能助力信息交流无障碍
近年来,信息无障碍建设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美各国均颁布了信息无障碍法案,以保证政府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够为残疾人无障碍使用,美国还设立专门机构(信息技术协调中心(CITA))来协调政府各部门履行《美国康复法案》中的相关规定。国外众多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开展信息无障碍应用研发。
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但我国基于大数据和核心算法上的优势,在人工智能较多技术领域(如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翻译等技术)已领先于西方同行,并且在政府及社会重要门户网站信息无障碍改造、盲人电子书籍阅读终端、电脑读屏软件以及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均有所应用。
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等优势,其关键特征是能实现对人脑的理解、推理和学习等高级智能的模拟。它不仅可以方便残疾人无障碍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未来还可以通过残疾人士的社会交往、工作环境、家居生活、知识学习、病患病史等众多细节来量身定做适合每个个体的保障服务。
为早日实现信息无障碍技术研究的普惠应用局面,建议:
一、建立国家配套政策和标准。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信息无障碍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尽快建立相关技术支撑体系,指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履行监督标准。
二、扶持和鼓励信息无障碍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及社会重要门户网站实行信息无障碍改造,以及在公共媒体和公共服务设施上的无障碍信息化应用;大力扶持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发面向残疾人的智能家居系统。
部委声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负责全国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并监督实施。2012年,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水平和建设原则。我部认真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编制的同时,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把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工程建设监管范围。在住房和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环节,把无障碍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对城市轨道交通和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性的工程建设,明确要求应带头满足无障碍生活、出行需要。同时,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中,推动地方政府在建筑物、居住区、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园等建设无障碍设施。
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设施改造不及时。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无障碍环境期盼迫切,但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村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跟不上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的需求;二是管理维护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管理和维修养护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监管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以“通用化、系统化、人性化”为方向,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贯彻实施。全面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并纳入城乡规划体系,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水平。让无障碍专业知识进大学课堂、进注册建筑师考场、进工程建设现场。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是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启动现行规范修订,提高无障碍标准水平。增加强制性内容,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组织力量编制住宅和道路无障碍改造的技术指南,提高既有建筑和道路的无障碍建设水平,适时开展落实无障碍标准规范的专项督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
各位委员对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此,我从五方面进行回应。
一、建章立制方面,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无障碍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信部将在抓好现有法规制度和政策标准落实的同时,加快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道路。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无障碍设施的优化建设。工信部将督促电信企业按照无障碍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营业厅等公共场所相关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同时,引导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开发无障碍功能,重点推进各级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网站等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
三、产品研发和推广方面,委员建议推广相关人工智能产品,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工信部将制定相关支持政策,组织有关企业加强无障碍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丰富无障碍服务内容,让残疾人分享信息通信技术进步成果。
四、信息消费方面,委员建议推动建立盲文、聋人信息消费支持政策。工信部将研究推动实施盲人、聋人特定信息消费支持政策的可行性,鼓励支持服务残疾人的电子产品、电子地图、移动应用软件等产品的开发应用,特别是推动“互联网+助残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促进残疾人利用网络就业创业。
五、残疾人社会关心关爱方面,委员建议加强宣传,提升社会参与度。工信部将继续组织电信企业在重要节点向全社会发送关爱公益短信,倡导全社会关注残疾人事业、关爱残疾人。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
各位委员基本都提到了交通方面的无障碍建设问题,听后深受启发、教育。委员提到的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现有公共交通工具尚不能完全满足无障碍出行需要;二是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有待加大;三是无障碍交通设施的应用管理还有不到位之处;四是铁路运输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继续加强。
下一步,我部将认真消化吸收各位委员的建议,加快推进有关方面工作。
一、加快城市公交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一是立法方面,我部牵头制定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尽快出台;二是规范公交无障碍的服务。5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在车站、客运服务规范等方面都明确了无障碍要求,下一步将指导和监督各地方予以全面落实;三是加快推进无障碍公交车的应用。
二、在完善无障碍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将结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之体系化。对新建的交通基础设施确保做到无障碍,与主体工程能够同步实现;对既有的加快改造,尽可能明确时间表。
三、提升无障碍交通运输服务。我们以北京西站“爱心候车室”、民航“爱心通道”等为推行载体,做好无障碍出行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近期,我们将会同残联、老龄委,共同进行调研,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指导意见》,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能够参与调研,提出意见建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
各位委员的发言令我们很受启发,下一步将按照残联的有关职责,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做好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实名制专项调查及相关信息的年度动态更新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工作落实。
二、推动涉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及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重点任务的完成。抓精准识别和精准脱贫,重点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脱贫问题。
三、推动残疾人无障碍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针对现有无障碍服务标准化建设较滞后现象,加紧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推动标准化建设。
四、加快推进无障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
五、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已有政策的落实落地,坚持以残疾人的实际获得感评价工作成效。
六、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积极做好重点领域的无障碍攻关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