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作了举世瞩目、振奋人心的讲话,我同事马上发到微信朋友圈,众多好友纷纷点赞,但是两个听力障碍朋友的留言是‘没有字幕’后面紧跟着一个哭脸,我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从事听力康复工作多年的龙墨委员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讲起这个小故事,参会人员不禁感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不起眼的一个生活小细节,却让残障人士有着如此深的挫败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残障人士对日常信息的获取之路却充满了各种障碍。
“据了解,我们单位的几个使用手语的听力障碍人士,对北京新闻的手语理解程度最多也就是50%左右。”龙墨介绍,由于目前全国并无统一的手语,即使有些电视节目配备了手语,残障人士也有许多内容无法理解,因此她建议加强和完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同步字幕和手语功能;相关部门尽快统一规范全国的手语语言。
针对残障人士上网难问题,郑广台委员建议,组织制定网站信息源无障碍、终端设备无障碍、《盲人互联网信息服务技术系统要求》、《盲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处理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监察和评估体制,保证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实施和落实。
具体到无障碍服务环境建设,郑广台委员希望能加快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改造,方便残障人士浏览信息和网上办事;完善公共交通导盲系统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统筹规划,开发“无障碍电子地图”为肢体残障人士和行动不便人群出行提供便捷;推广信息交流无障碍产品和设备的应用。
“我希望下一步能注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定位、人工智能、语音智慧等新技术来丰富无障碍服务的内容。”张泽熙委员则希望能通过系统、综合的应用多种手段,提升残障人士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