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用爱,补上最后一道“鸿沟”
——全国政协“无障碍环境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6-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对有些人来说,一个台阶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出趟家门如同经历莫大的考验,坐个公交可能是从未想过的尝试……

 

这些人是谁?8500多万残疾人、2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量伤病人员、妇女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

 

没错,这一特殊群体,正是我国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面对的庞大服务对象,是一直以来让全国政协领导集体和委员们牵挂于心的人,也是全国政协“无障碍环境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的“主角”。

 

8日下午,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双周协商座谈会。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坐一起。面对特殊群体、特殊议题,与会者坦诚直言,情真意切,会议在热烈而温暖的气氛中进行。

 

监督体验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冲出了起跑线,以法律法规为引领,无障碍标准体系不断增加和完善,城市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水平不断提高。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面对数以亿计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的日常出行和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还有尚待改进的地方。

 

去年10月—11月,全国政协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作为年度重点视察和重要民主监督活动之一,采用“一题双团”模式,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王家瑞分别率领视察团赴江苏、海南两省开展视察。今年2月,卢展工副主席再次率领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上海、北京等地继续开展调研,进一步了解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诸多困局,商讨破解良方。

 

为什么要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委员们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它作为视察主题,是“小切口,大文章;小群体,大民生;小环节,大关键”,全社会要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委员们同样表示,要真正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科学管用、健康运行,对全社会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都大有裨益的系统工程。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高度推动残障事业发展,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无障碍环境究竟为谁而建?

 

很多人的理解更多是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角度思考,其实不然。那些终年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身怀六甲的准妈妈、婴儿车里的小宝宝、随着年龄增长腿脚渐渐不听使唤的祖辈父辈们,包括现在及以后的我们,都是这一建设的受益者。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障碍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扩大。”这是视察调研伊始成员们心中早有的共识。

 

由此可见,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小切口”,但绝不是小问题。

 

视察调研,是监督之行、体验之行,更是思考之行。每一位委员都深入一线实地察看,设身处地从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亲身体验尝试,换位思考。

 

在南京小红山汽车客运站,委员们模拟体验了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士进站、购票、候车、乘车的全过程;在三亚凤凰机场,委员们一下飞机就立刻视察机场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上海市图书馆视觉障碍阅览室里,委员们体验了视障朋友通过语音设备自由上网浏览的便利;在北京电视台,委员们呼吁媒体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宣传残、老、病、妇、幼等困难人群无障碍环境的理念……一次次的体验,一遍遍的追问,委员们细致的工作作风不但得到地方有关部门的交口称赞,也让大家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提出的意见更加具体。

 

更难得的是,紧密的行程间,视察团和调研组利用晚上时间召开了多场内部讨论会,在思与辩中达成共识。委员们一致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残、老、弱、病、孕、幼等群体,属于小群体、大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级政府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到政府主导、标准引领、法律保障、规划先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无障碍环境要“建”“管”并重

 

近年来,无论是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提案,还是视察、走访、调研,全国政协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和呼吁从未间断。这份持续关注与殷切关爱,不仅将议题摆到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桌上,也进一步表明社会各界对无障碍发展的全面认同和重视。

 

“目前,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不系统、不规范、不实用。”全国政协委员张泽熙在座谈会上列举出他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有的车站售票大厅、部分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窗口单位没有设低位服务柜台;有的办事部门无障碍停车位间距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给残疾人出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不可否认,诸多细节上的不足,成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短板。补齐这些短板,需要从每一处设施的工程改造开始。“1998年3月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关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无障碍设施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她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感受更加深刻。

 

“目前全国还有354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而中央财政投入远远不足。”张海迪希望,能够建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度,这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制定无障碍环境标准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要有各类残疾人参与,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制定标准。”

 

“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尚未系统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也刚刚起步。”调研归来,全国政协委员王天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农村。王天戈建议,从完善、落实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政策入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重点人群和重点项目,提升改造内容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蔡达峰认为,从消除人的“行动障碍”需要出发,无障碍工程建设要面向大众,形成常规。建设内容、标准和范围要强调通用性和开放性。新建和改建项目要同等对待,在新建中不欠账,在改造中还老账。

 

“盲道,让盲人更盲”,看似调侃的一句话,实则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盲道被随意占用乱象的真实写照。委员们深知,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设设施只是前提,能保证其正常使用才是关键。为了帮助特殊群体补上最后一步的“鸿沟”,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完善无障碍设施管理工作机制,定期部署专项督查,及时发现整改问题。要加大城市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对占用、损坏和管理失职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建设无障碍环境,法律作用不可或缺。2012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无障碍建设专门法规的情况。“建议抓紧对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条例》情况开展一次大检查。”结合视察时发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姜伟新表示,各地要学习北京、上海、广东等17个省市的做法,尽快出台本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地方性规定,明确新建设施的建设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立即研究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进《条例》落实。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社会参与

 

从当前来看,“无障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理念。座谈会上,多位委员也提到,今天的“无障碍”已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施领域,涉及科技研发、城乡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

 

“不过,由于认识理念的不足,‘无障碍’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尤其是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期,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一定要转变对无障碍发展的认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创新,“应当加大力度支持无障碍新型智库的建设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增加财政支持和科研投入,促进成果转化,提升无障碍建设的科技含量,让无障碍创新发展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与物理环境障碍相比,信息无障碍的发展现状与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需求差距很大。”多次参与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有着类似的忧虑,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残疾人。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政府网站85890个,但2013-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和社会网站无障碍符合标准的仅有3000个。“建议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网站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方便残疾人浏览信息和实现网上办事。”王新宪表示。

 

“有的聋人家属反映看春晚时,当出现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家里就换台,原因是看到现场观众和家人大笑时,有听力障碍的聋人却不明所以,既尴尬又让家人难受。”作为听力康复方面的专业人士,全国政协委员龙墨在会上分享的“小插曲”引起委员们的共鸣。

 

信息无障碍涉及多方面。对残疾人来说,电视是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联系社会的重要载体之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和完善新闻、现场直播的同步字幕功能,手语同步功能。”龙墨建议。

 

“我们还可以鼓励企业开发面向残疾人的智能家居系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上的应用,让残疾人的家居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江涛接过话茬,他进一步建议,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信息无障碍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尽快建立相关技术支撑体系,指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监督标准履行。

 

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来说,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全社会参与才是根本。“从当前来看,无障碍的发展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社会参与远远不够。”会上,多位委员在讨论中均提出这一问题。以家庭无障碍改造为例,我国目前有三百多万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如果再考虑两亿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要求,未来家庭无障碍改造呈现出量大面广、多样差异的特点。“由此可见,无障碍发展既应当坚持政府决策、引领、扶持、监督的定位,又应当推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完善参与机制,建设参与平台,扶持公益组织。”

 

作为全国政协福利保障界委员,刘雅煌感触良多,他特别希望,除了残联以外,能够进一步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在无障碍参与标准制定、监督项目施工等方面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刘雅煌委员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委员们纷纷呼吁,要积极营造“建设无障碍,方便你我他”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无障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让所有人携起手来,用关爱和包容帮助特殊人群解除“小障碍”,让世界多些温情,多些便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