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全国政协“推进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报道
海天间撑起生的希望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5-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句古诗,道尽了渔民劳作的艰险。

 

“这种内心的恐惧与斗争,谁能比渔民体会更深呢?”站在浙江省嵊泗县嵊山镇箱子岙码头,抬头就是建在礁石顶上的村落,光明村居民朱如明如是说。位于舟山群岛东北部的嵊泗列岛,是我国1.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的中心。这片8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素有“东海鱼库”之称。渔业丰饶必然舟楫相望,这也是世代岛民的生活常态。

 

5月24日至27日,全国政协“推进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对海上搜救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舟山水域是国家水上交通安全重点区域,突发事件多,应急保障任务相当繁重。”交通运输部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救捞局局长王振亮向委员介绍。

 

张财宽是渔民朱如明雇佣的一个船员。今年4月的一次出海捕鱼过程中,在船上作业的张财宽双脚不慎受了重伤,血流不止,亟须紧急治疗。“那天风浪太大,普通船只都无法靠近,最后镇里报告到县里,派了一架直升机,40分钟就护送我们到上海的大医院,把脚接好了。”

 

这架专业救助直升机来自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多亏来得及时,如果超过6个小时,这双脚就算废了。”朱如明还记得医生的话。

 

“镇里的求救电话24小时都有人值班吗?”曹育民委员不放心地问当地领导。

 

“接到险情报告,我们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对于一般性的海上事故,先派出海事船和社会力量开展自救;如果遇上8级大风以上天气,救助船艇出不去,就向市搜救中心汇报,请求专业救援。”嵊泗县海上搜救领导小组组长、副县长刘立峰介绍。该小组是县政府的非常设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县海事处,业务上接受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的指导。

 

“你们受垂直和属地双重领导,在工作协调中,有没有什么麻烦?会不会因此延误救援时间?”

 

“整个体系是怎么运行的?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对于整个海洋救助保障体系来说,这里是最基层的一环,委员们也格外关注。

 

嵊泗县海事处处长周韶雷说,该机构承担了区域内80%以上的救助任务,压力巨大。但船艇的硬件设施不足,搜救法律不完善等问题正是目前的“玻璃天花板”。“我们有时会冒着九、十级大风的风险出海,但目前的船艇很难支撑,市县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大。如果是像‘东海救102号’这种大型船只,力量就会强大很多。”

 

“离这里最近的救助船停靠在哪里?”吕忠梅委员问。

 

“洋山港和舟山港都有值班待命的船,可是过来需要时间。”王振亮介绍,“从规划上看,嵊泗将会有一个救助船舶待命站点。”此次随委员们实地了解情况后,王振亮说,嵊泗全县有人居住的岛屿10多个,今后还应加快推动这些区域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以此完善陆岛救援网络体系,提升海上人命救援的效率。

 

5月26日,调研组乘坐的“东海救204”轮继续行驶海面,船体随风浪不时颠簸,甲板上的风冷飕飕地往人身上猛灌,身着橙色工装的唐顺杰岿然不动。他是一名专业救援潜水员,曾获2016年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特别勇敢奖”。12年来,唐顺杰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400余起海上应急救助抢险任务。

 

“千钧一发之际,救捞人员永远将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置于首位。”东海救助局局长肖跃华说。“你们比一般人经受了更多的生死考验,是凡人中的勇士,不愧为‘国家队’!”甄砚委员对船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刻在船舱里的话,正是中国救捞精神的真实写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