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张宁:莫向光阴惰寸功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5-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宁简介 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台盟中央常委。1956年2月生,台湾台南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台盟盟员。台盟中央秘书长,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顾问,全国台联常务理事。

 

“无论求学、工作,这一路走来,我心里坚定这样的信念:知识是立身之本,学习是生命之源。只要你肯学习,肯实干,成绩能说明一切。”

 

走进张宁的办公室,乍一看会觉得有点乱。到处都是书:历史、文教、两岸关系……甚至还有他到台湾出访背回来的中学教材。“台湾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有机会台盟也可以关注一下。”张宁解释说。

 

除了书,张宁办公室里还有好多有趣的小玩意儿。洗得亮晶晶的茶具中盛着台湾的茶,手工小摆件“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桌上还随意放着台湾的牛轧糖等甜食。“我家老太太到现在还好吃一口家乡的点心呢!”他笑言。

 

张宁是台南人,但他出生、长大的地方,却是北京南太常寺劈柴胡同的几间平房。当时总是有人到他家串门,跟姥姥、妈妈都十分熟稔。大家对自己的身份心照不宣,但当时小小的张宁也都知道,这些都是台湾乡亲。

 

张宁的家之所以成为台湾同胞的聚会地点,是因为他的外祖父——曾任旅平台湾同乡会会长的梁永禄。由于台湾被割让一百多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不少人把台湾同胞也误会成日本人。面对这种情况,梁永禄曾在记者会上指着年幼的女儿月心高声说:“这是我的女儿,她上的是北平最好的中学,我的儿子、女儿,都不会日语!”

 

在表达“我是个中国人”的身份的时候,梁永禄最先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经历。学养能够体现态度,知识可以支撑信念。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了一种深沉的家风,也让张宁终身受益。

 

“家里长辈总是告诉我:要努力学习,别的东西,你不能掌控也不用去理会。无论求学、工作,这一路走来,我心里坚定这样的信念:知识是立身之本,学习是生命之源。只要你肯学习,肯实干,成绩能说明一切。”张宁说。

 

“不能闲待着”

 

张宁出生时,两岸正对峙,与他同龄的不少台湾乡亲都曾因自己的台湾身份受到冲击。这种经历,张宁也有。“上学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因为我的台籍身份给我起一些外号。”如今,那些令人愤懑的过往都成了唇边温暖的回忆。张宁说,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在班里担任班干部,老师也对他很好。这让他坚定了想法:生活虽然有起落,但命运总是犒赏勤劳的人。

 

“文革”期间,张宁一家下放河北农村。“条件很艰苦,我们全家人挤在一间空办公室的乒乓球台子上睡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张宁仍一路苦读,直至高中毕业。

 

在张宁和父母的心中,都存着一座象牙塔,然而与梦想形成巨大落差的是,高中毕业的张宁被分配到了一个村级小卖部工作。即便高考已经停止,大学梦看似遥不可及,母亲梁月心仍不希望小村落中贩卖油盐酱醋的小铺成为儿子的归宿。知识有多么重要和宝贵,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最明白。于是,梁月心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拒绝服从分配。

 

在那个年代,一旦错过分配,就面临没有工作,甚至成为“盲流”的境况。更何况小卖部的工作也是“香饽饽”,或许被分到那,还正是因为张宁的数学成绩优异呢。“当时学校老师、村干部都找我妈妈谈话,劝我们慎重考虑。在几番纠结之后,妈妈还是顶住了压力。”张宁说。

 

不服从分配,那要做些什么?放弃了既定工作的张宁被母亲送回了北京姥姥家。“不能闲待者,得学点本事。”这是母亲对他的叮嘱。于是,张宁进入北京市立第二医院,跟随母亲以前的同事学徒,学习牙科技术。“医学技术是个随年龄增长会不断积累的专业,加上又是母亲的老本行,我自己也喜欢。”

 

就这样,时光的指针静谧而迅速地拨到了1977年。晴朗的10月天里,恢复高考的新闻见诸报端。张宁欣喜若狂,父母也从河北农村传来他们的希望,要他一定想办法好好复习,考上大学。为了更好地复习,张宁再次离开劈柴胡同,回到河北安平父母身边。他干脆住在了学校里,请昔日的老师帮他补习,终于顺利考上大学。

 

“说到这儿,还有个小波折。高考结束之后,我自己感觉成绩不错,但却迟迟没收到录取通知。妈妈找到乡里,乡里说我考上了,但地方就死咬住说没收到我的通知书。最后对我们表示,因为我的台湾身份,他们认为我没有资格上大学。妈妈不甘心,通过各种渠道为我争取上学机会,最后,找到了统战部和台盟的同志。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能顺利进入大学。”张宁笑着说。

 

少年的他骄傲又欣慰地想,无论如何,眼泪、笑容和无数挑灯夜战的努力换来了这张珍贵的通知书,“天道酬勤”这四个字是真的。

 

“我为台胞争了光”

 

1981年,张宁从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市护国寺中医院,成为了一名牙科医生。这是母亲的老本行,更是张宁在困苦年代咬牙学回来的技术,他格外珍惜。“我的技术还可以!”张宁说,“医生都是越老越吃香,可是当时岁数不大的我也会有患者专门来找。患者都说这个小伙子别看年轻,但是劲儿大,干事利索,拔牙不疼!”

 

回忆起这段从医经历,一抹快意的笑容浮现在张宁的脸上。

 

7年的医生生涯,医术稳步提高,患者也十分肯定,张宁本来可以安安逸逸在医院过一辈子,但他却在1988年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费出国留学。

 

“两岸隔绝几十年之后,一个台湾亲戚辗转找到了我们家。这个亲戚当时在日本工作,表示愿意为我担保,让我出国去留学。我想,要想进步,就要继续学习。日本的牙科技术尤其是牙科器械是很发达的,去日本留学大有可为。”

 

要放弃在国内干得好好的医生职位,自筹资金去国外留学,一般家庭很难支持和理解。但是张宁的母亲、妻子都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很快为他凑齐旅费,送他踏上赴日求学之路。

 

但是,日本的情况跟张宁想象得大不一样。“我去心仪的一所医科学校一打听,发现我在国内医科的文凭不能被承认。就算努力复习考上大学,还要交天价学费。而且日本的医科学制很长,以我的经济条件,是根本读不起的。”无奈,张宁转到当地一些牙科诊所重新学徒,希望能多少学些东西:“但是我很快发现自己又错了。我在国内已经做了7年正式医生,牙科诊所的这些日常治疗我自己全都上手做过,根本学不到什么。”

 

几条路都走不通,张宁咬牙决定转行。“自费出国留学不容易,我好不容易来了,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回去!”张宁凝重地说。于是,到日本第二年,张宁转学管理专业。

 

这一年,他32岁。

 

“遗憾的是,最终我也没能拿到日本的学位,不过,我也不后悔。”张宁说。1988年他出国时,妻子刚刚怀孕,整个孕期他都没有陪在身边。“这件事,我觉得一生对妻子含愧。”在日本的学业稳定后,妻子几次申请赴日陪读,都没能获批。上有老下有小,已经觉得很亏欠妻子的他决定回国。

 

3年日本留学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成果”,但却意外地为张宁打开了新的大门:因为日语流利,1991年,张宁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担任东城区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翻译和外事接待,并参与成功促成日本新宿区与东城区结成了“姐妹区”。

 

说起这段时光,张宁的语气从淡淡的惆怅转而兴奋起来。他的美好年华,正赶上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和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腾飞的最好时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张宁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需要打造有北京特色的金融、文化地标。当时我们就想,日本有银座,那北京也可以有‘银街’嘛。王府井的核心地带,可以叫做‘金街’,比银街还要更‘高级’!”

 

1994年,张宁调任北京市台联,担任北京市台联常务副会长。在市台联工作期间,张宁赶上了北京市第一次公开选拔局级干部。“幸运的是我这几年一直也没有落下学习,回国后,我在国内自己‘补齐’了管理学本科,还读完了研究生。”

 

在这次局级干部选聘中,因为年龄、经历和知识水平都非常合适,张宁被聘为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负责综合管理。“消息传开之后,我的台湾亲戚还专门恭贺我‘荣升’!”张宁笑言,“当时在北京担任实职的台胞并不多,所以亲戚朋友都觉得我是为台胞争了光。一方面,大家的情意让我难忘,另一方面,这更印证了我的想法:要想做成一点事情,是必须要有真才实学的!”

 

“不断学习,以心交心”

 

因为自己的台籍身份,张宁早早加入了台盟。在北京市台联工作期间,张宁更结交了很多台湾朋友。在本职工作之余,他长期兼任着台盟的不少工作。2003年底,在水利局工作8年之后,张宁调入台盟中央,担任联络部副部长,于2007年担任台盟中央秘书长,并成为第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对政协的感觉是很亲切的,早在护国寺中医院担任医师的时候,就已经加入北京市青联,在北京市青联当了三届委员。在青联的工作,也给我在台盟的工作与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提供了很多帮助。”张宁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要‘停’下来,已经成了我的风格。除了用业余时间深造,一线工作的经验也成为学习的‘池子’,最后它们都对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有很大帮助。”

 

8年水利局工作生涯,让张宁在政协委员的履职中,对水务工作十分重视:“基于在北京市水利局的工作经历,我在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之后,提出了关于北京市湿地保护的提案。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北京这么缺水,应该没有湿地吧,其实北京市湿地总面积有约500平方公里。湿地对整体环境的调节作用很大,是很需要保护的。”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后,张宁又将关于湿地保护的提案提交到了全国政协。“2012年,我提交了关于湿地保护尽快立法的提案,2013年,《湿地保护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全国政协是个大平台,更是个大舞台,平台作用把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化,舞台作用则帮助我们利用政协职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因为是老台胞,又在“台字口”任职,张宁的履职重点自然放在“台字号”上。台生就学、就业、创业的问题,长期是张宁关注的重点。跟台湾青年说起全国政协,他们经常高兴地举着手机说:“我跟张宁委员关系特别好,前两天我们还发微信呢!”在台湾青年心里,张宁远比他的实际年龄小得多,这个微信玩得溜,还会细心地关注到很多细节的政协委员,与其说是个“领导”,倒更像他们的老大哥。

 

“不断学习,以心交心。”张宁很有感触地说:“我跟台盟很多年轻人都说过,要多学习。比如对台干部多少要会说两句闽南话,有这么两句,你跟台胞的感情一下就拉近了很多。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候,我就会转发很多两会关于台胞的言论、报道,我微信好友里的台湾青年看见了,就会转发出去。这样,他们不但能了解咱们政协是干什么的,更能知道我们与他们是交心的。”

 

“近几年对台工作格外重视青年人。”张宁说,“除了形式更加活泼,还要搭建更通畅的渠道,让他们跟大陆青年真的打成一片。我连续做了三届的北京市青联委员,我今年就提出提案,建议吸纳台湾青年来咱们青联列席听会,让他们真的跟大陆的青年人思想碰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