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武义青:谱写“经世致用”篇章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5-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武义青简介

 

河北省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执行理事长,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武义青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他的话题永远是他的专业,他的故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事业。

 

4月1日,雄安新区消息公布后,武义青比之前更忙了:倡导成立河北经贸大学雄安开发研究院、参加在南开大学举办的“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及政策高端论坛”……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这位“活跃”的经济学专家,最常告诉学生们的话却是“做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武义青特别喜欢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人不应单纯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有了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了。”

 

武义青自己的理想是——在数字和曲线构成的逻辑图谱中,不断谱写出经世致用的新华章。“不做无用之研究”,武义青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现实问题解决,而其连续三届省政协常委的经历更感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不提无用之建议”,使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得更充分,也使自己的理想更丰满。

 

“天道酬勤,只顾攀登莫问高”

 

今年4月初,武义青本已邀请北京、天津方面的专家,给他所在的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讲座,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磅消息一出,使原本就颇具吸引力的讲座更加应时应景。

 

“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参与其中。”武义青认为,大学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生力军,“他们不应该只知道概念,还应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协同发展。”他有个设想,就是将此活动拓展到其他高校,让更多学生从中发现成长机会。

 

在武义青看来,大学阶段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培养时期,一位老师、一堂课、一场讲座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或许会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他也一直在给学生创造这种条件,一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发展方向。

 

这种理念的形成,也与武义青的求学成长经历紧密相连。

 

出生于工人家庭的武义青,从小就对工科感兴趣,1980年考入河北机电学院(现河北科技大学)攻读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生导师——贾雨文老师。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贾雨文曾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吴文俊和系统工程专家许国志,在国内开创了主动性决策理论研究,受其影响和指导,武义青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势分析,通过对生产率、竞争力、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等分析研究,判断资源发挥效能的条件和程度。大家的治学精神也从贾雨文渐渐传递给武义青。

 

武义青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想用学校独有的氛围进一步充实大脑。”从河北机电学院到河北财经学院再到河北经贸大学,10年磨砺让武义青在当时的数量经济新领域崭露头角,并涉猎技术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形成自己坚持问题导向的独特学术风格。

 

“天道酬勤,只顾攀登莫问高。”是武义青学术追求的座右铭。

 

“我不会跟在别人后面跑,但不介意别人跟着自己跑,做核心技术,不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武义青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在区域产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许多被权威学术刊物收录或转载。

 

“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是武义青坚持问题导向,让理论走出象牙塔的重要标志。

 

1992年他提出的一种“效益系数确定”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突破性。时隔10年,他的方法得到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肯定,在《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被总结为“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法”,并认定为当今世界竞争力评价理论四种代表性方法之一。

 

武义青没有止步于此。他在问题导向下,持续攀登。

 

“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唯GDP的增长方式需要‘改良’。”三四年前,武义青开始“改良”自己的方法,关注能源、资源因素影响,进行“绿色生产率”研究。用数据说话,不玩概念游戏,他通过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连续4年经济发展动态实证研究,为各市节能降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使他的“绿色生产率”研究方法更具实用性,再次领先一步。

 

“大气”的氛围才能孕育博学的“大师”。武义青做学问严谨,但追求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他要求研究团队加强与外界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对内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团结协作。从2000年起,武义青在他管理的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发起“双周论坛”,现已扩展到全校,成为一个开放的论坛,至今已举办176期,起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是抓手”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七点要求。这令武义青兴奋不已,他长期关注的京津冀区域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武义青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对此有太多感触,一言难尽。”

 

从上世纪90年代河北省提出“两环(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带动”战略开始,武义青就关注并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见证了此后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变化,领略了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区位优势下,河北省自我突破谋求发展的持续努力。

 

但以往不论河北发展战略如何调整,对河北感情深厚的武义青都感到,“河北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与京津之间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屏障阻隔,一体化发展过多沦为概念。”

 

自2013年起,国家领导人在天津、河北、北京调研中反复提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是出于一种职业敏感,或是长期关注希望出现的结果。”武义青知道,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这盘棋“活”了。

 

“科研成果最怕的就是睡大觉。”说话一向平和的武义青,谈到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显得很激动,因为他和他团队的许多前瞻性研究成果或许有了用武之地。

 

2012年汇编的《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武义青和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从京津冀城市定位、合作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建立等多个方面,阐述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许多建议得到河北省领导批示。他关于《加快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的建议,荣获河北省“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金奖,武义青更是受邀参加省政府召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工作调度会”,进行专家讲解。

 

有研究基础,现在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武义青更加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关键是要加快河北补齐短板的步伐。”他认为,“创新”应该是一个重要“抓手”。

 

“体制和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导致河北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京津冀三地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妨碍了协同创新的效果”……武义青认为,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应该是以创新为导向的世界级城市群,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准京津创新资源与河北需求的契合点,通过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创新需要引智,但先要激活自己的创新活力。2016年,武义青提交的《河北省在科技创新上应有更大突破》提案,介绍了其他地方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批转有关部门后,成为促进河北省改变科研经费使用制度的重要推动力。

 

“科研人员不应该跟当会计一样。”武义青说,机制活了,就更容易购买京津等地的科研服务,促进河北创新发展,起到借势用力的作用,加快推动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形成。他的《关于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关于携手中关村提高河北省创新能力建设》等提案,也都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之间推动,作为智库的专家学者也应该有协同思想,多出“协同主意”。在武义青的建议下,2013年河北经贸大学成立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同样在他的推动下,2014年1月民建河北省委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成立较早的一个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一家的事儿。”武义青说,为促进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合作,201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共同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作为发起人之一,武义青表示,促进成立研究机构是基于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好智库作用。

 

“有交流、有碰撞,才能增进共识”

 

生活中可以与人无争,但学术上一定做到心有定数。谦逊随和的武义青,在学术上高标准、严要求,强调“经得起考验”。

 

谈起2016年承担的“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测量”的课题,武义青倍感自豪。“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项目,在过去是不会轮到我们做的。”武义青说,正是越来越多相互间的碰撞交流,使对方把项目放心地交给自己的团队来做。

 

他指导团队不限于测量京津冀三地的公共服务,还要测量长三角三地的公共服务。分析对比两个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发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公共服务呈扩大趋势,而长三角三地之间的差距是逐步缩小的。扎实的数据,有别于一般的测量方法,给了项目方一个满意的结果。

 

平台增进了交流,促进了合作。武义青却告诉记者,以往别说项目合作,就是站位观点都有很大不同。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但不是全部。”武义青说,一直有人认为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占了大便宜,其实解决一胖一瘦,是协同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带动的是整个区域的有序发展,应该优势互补,整体考虑。”武义青始终这样认为。

 

目前,专家学者推进协同发展的观念开始变化,但仍需不断加深了解。

 

现在带有“京津冀”三个字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武义青每年都要参加很多,特别是京津两地举办的活动他都尽可能参加。他说,“有交流、有碰撞,才能增进共识,使建议更加符合实际,起到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武义青到京津两地参加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交流活动,他也积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省内专家学者与京津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自2015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定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这一论坛的发起者就是武义青。他借助自己的“朋友圈”优势,每次都能邀请到重量级专家在论坛上交流发言,再将论坛形成的意见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除了综合性的论坛活动,武义青还就某一方面推动开展专项论坛或交流活动。2015年5月,推动举办了“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专家座谈会”,对河北进一步明确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中的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县级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2016年5月,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与学者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构建“互联网+农业”、打造区域特色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为河北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献计献策;2016年6月,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石家庄举办,为三地开发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互补、产业链整合完善,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参加各种座谈会、研讨会、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武义青在“经世致用”大道上忙不停歇。记者“见缝插针”对他进行采访,就在发稿前核实情况时,他又“暴露”了自己的行程,随省政协调研组就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四川进行调研。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