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全国政协“办好学前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2-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既涉及国民素质,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各地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也存在公益普惠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等问题。2月16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座谈。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创新思路突破学前教育发展困局

目前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注重“广覆盖”忽略“保基本”,二是注重“求速度”忽略“保质量”,三是注重城市而忽略乡村。目前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有扩大之势。为此,建议:

一、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农村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从学前教育收益研究以及现代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建议“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量部分按照“保底线,保基本”原则主要投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

二、创新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与聘用机制。鉴于学前教育最大问题是教师数量与质量双重不足,编制限制又让大部分幼儿园聘用许多非编教师,导致非编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突出。建议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办法,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师聘用机制,真正实现同工同酬。

三、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引导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办好学前教育”,这个“好”要有具体标准,否则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园者都无法监管,难以实践,也难以让人民群众满意。

学前教育是人生之根。必须把学前教育放到国家教育体系中统筹安排,用创新的思路,突破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局。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在脱贫攻坚中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仍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入园难”、“入园贵”现象普遍存在,贫困地区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普惠性资源短缺、幼儿园运转困难、农村和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堪忧。

我们认为应将普及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环节,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县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合格、保障有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建议:

一、把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公平。建议各级政府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重要契机,启动实施一批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大力发展公办园为重点,着力扩大普惠性资源。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人口集中的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设巡回支教点,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贫困地区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重点支持地区以公办园为主、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出台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设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财政性投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尽快出台《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指南》,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免费午餐计划,改善农村幼儿营养状况。

三、拓宽农村幼儿教师补充渠道。研究出台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鼓励地方事业单位调剂和新增编制向农村幼儿园倾斜;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统一招考、县聘园用等方式补充教师。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好农村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四、加大督政力度。加强对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成效的督导检查,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在规划、投入、师资队伍、监管和推进公平方面的责任。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卫小春: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这几年,学前教育发展很快,但管理体制方面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一是地方政府权责不清。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政府直接领导到“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的格局转变,但是对各级政府分别具有哪些责权的划分还不明确。

二是管理衔接不畅。举两个例子:一是公办性质的幼儿园,从原单位剥离出来之后,管理权没有归入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完全转制为民办园,处境十分尴尬;二是新建小区配套园,由于建成移交环节有关政策缺乏强制性,且牵涉到经济利益,开发商往往把幼儿园出售或出租给高收费民办园。

三是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目前有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学前教育的专职干部也仅有1-2人,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明确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财政投入的分担职责与比例,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其财政保障的主体重心应该越高。打破公办民办藩篱,建立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民办幼儿园应纳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享受无差别财政支持。

二、省级政府层面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各种“衔接”问题。

三、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管理,完善保障、服务、监督体系。通过简化手续、优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活动、加大专业指导力度。加快推进“管”“评”分离,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划拨等与教育行政部门分开,确保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卫:以改革精神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面临快速发展与深层矛盾的交织。因此,各级政府亟须以改革精神、创新思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发展学前教育不能被编制捆住手脚,需要创新编制管理标准和办法,建立健全幼教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把有限的编制用实、用好。二是发展学前教育不能一味由政府大包大揽,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大程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此,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努力构建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揽,导致学前教育僵化和低效;也不能放任不管,造成无序竞争。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比例。上海该比例为6∶4,较好解决了出生高峰和人口回落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多和少的矛盾。

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就近、就便原则,举办各类普惠性幼儿园,政府可采用减免租金、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拨付生均经费、为教师购买职业年金等方式给予扶持和奖励。

三、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财政资助办法,借鉴并推广佛山、郑州等地学前教育券制度,尝试财政由直接拨付幼儿园转向按人头直接资助给家庭,鼓励农村家庭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同时也增加不同类型家长选择权,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学前教育要抓好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

老百姓希望的幼儿园是“离家近一点,价格低一点,质量好一点”,如何既引远水,又解近渴,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当前要做到抓好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多种形式拓展学前教育资源。建议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科学规划,增加专项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采取扩大教育部门办园、支持行业部门办园、鼓励民间资本办园等多种方式,努力扩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满足适龄儿童入园的多样化需求。

二、注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建议政府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及重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园研究保教规律,优化教育内容,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重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议各级政府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高度重视教师和园长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深化综合改革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幼儿园和小学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对新生的合理期望,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幼儿园准入和评估体系,分层分类制定标准,在规模拓展上避免“搞运动”,加强质量监测和保障;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和“零起点”教学;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园合作共育;加强宣传并引导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不揠苗助长,保障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罗黎辉:加快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因素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滞后。一是边疆民族地区“空白园”问题突出,学前教育发展与内地差距显著;二是边疆民族地区,双语幼儿园建设滞后;三是幼儿教师数量奇缺,质量偏低,流动性大,仍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急需加快制定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扶持政策,使之成为兴边、养边、富边、固边政策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一、着力加强双语学前教育,构建多元一体的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体系。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将双语教育作为新建园的准入门槛,确保不欠“新账”。同时,切实加大“双语通”幼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双语幼师补充机制,建设双语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库,推进双语教育模式改革,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强化双语学前教育管理,努力还清“旧账”。

二、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其地位。要建立“越往偏远,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对在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从教的幼儿教师,在工资、福利、购房、进修培训、退休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适度高于非边疆民族地区同行。要对在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从教的优秀幼儿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表彰鼓励。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杨建德: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央出台的有关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都强调了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这一战略方向。成都市较早出台了相关政策,多措并举推动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成都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经验是:政府主导是关键、机制创新促发展、集团化发展保品质。

但当前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对学前教育认识浅,重视不够;二是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缺乏统一指导;三是幼儿师资匮乏,待遇偏低。为此,建议:

一、强化认识,提升地位。全面提高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高度,提升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二、出台政策,加强指导。建议出台国家层面关于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三、科学调标,拓展资源。鼓励各地尝试在优质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大型社区等非独立场地建普惠性幼儿园并实行混龄办班制。

四、创新举措,破解困局。可选点试行“两自一包”,即“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实行创新改革,破除学前教育中的“人权”、“事权”和“财权”困局。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发展适宜的农村学前教育

目前,农村幼儿园大多数“小学化”、“城市化”甚至“西洋化”,且管教不当。这不仅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儿童天性与创造力造成压制。

另外,大多数幼儿园老师评价幼儿的标准是“乖不乖”、“听不听话”。为了让幼儿“乖”和“听话”,老师常用的手段是“规训”甚至“惩罚”。孩子天性是好奇与好动的,“规训化”的教育必然通过标准化的机械学习、训练,对童年天生的野性进行驯服。

建议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来设置课程,让幼儿园在环境上家园化,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与田园;在资源、活动上乡土化;在学习方式上游戏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前教育,保护幼儿天性,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当前,各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不足。在严格控编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来解决公办幼儿园运行经费匮乏的问题,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生均经费标准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不可能制定一个统一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尽快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纳入当地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以确保公办幼儿园有基本的运行经费。

生均经费标准与生均办园成本密切相关。在确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时,应当按照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的生均办园成本,确保教育拨款的公平性,防止公办幼儿园的“奢华化”倾向。

在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时,要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缩小家长分担比例在园际间的差距,体现教育公平。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必须同时确定普惠性幼儿园家长成本分担比例,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就近在家门口、交差不多的费用、进差不多质量的普惠性幼儿园,享受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公办幼儿园收费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高。相关部门应当允许公办幼儿园根据实际生均成本动态调整收费标准;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建立真正惠及大众的、体现教育公平的财政拨款和适当收费相结合的成本分担机制。当然,政府还要建立对普惠性幼儿园成本与质量的监管机制,让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真正花到孩子身上、老师身上,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陈自力:提高待遇 改善环境 稳定教师队伍

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是教师短缺。教师短缺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待遇低。教师待遇低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工资水平低。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处于当地工资水平的中下游,有些地方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公办幼儿园编内教师工资待遇还相对有保障,编外教师和农村教师工资更低;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目前仍有不少幼儿园没有给教师缴纳“三险一金”、“五险一金”。为此,建议:

一、持续稳定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并且从增加的财政性投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二、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幼儿教师,应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绩效工资倾斜制度,向边远地区倾斜。国家在这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

三、落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要给教师缴纳“三险一金”、“五险一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祝连庆:理顺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办园体制

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是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当前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办园用地难寻的情况下,如何遏制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数量的持续减少,盘活、发挥和利用好这部分资源非常重要。

企事业单位幼儿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有公办性质幼儿园之名却无公办幼儿园待遇之实,被要求承担社会责任却不能享受政府财政性经费的支持,经费短缺,生存艰难;办园主体责任不明晰,政府不想管,也无法管。为此,建议:

一、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实行属地化管理。减少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流失,必须理顺办园体制,最有力的支持措施是教育财政经费的进入。可参照对义务教育阶段企事业单位学校明确的属地化管理要求,要求企事业单位向当地教育部门让渡幼儿园管理权,把企事业单位办园等公办性质幼儿园纳入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统一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与教办园同等待遇,既为企事业单位减负,也留住了公办幼儿园资源。

二、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发展。比起新办一个幼儿园,扶持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性价比要高得多。建议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按照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收费,政府补足生均成本的不足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破解学前师资数量与质量双重困境

目前,我国学前师资队伍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困境。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前专业管理。建议扩大高校学前专业的硕士、本科、专科招生计划。目前全国学前师资缺口至少在70万以上,适度扩大高校学前专业本、专科招生计划,既可以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师资,利于快速填补师资缺口,又使中专学生有向上发展的空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扩大数量的同时,严控高校新上学前专业质量,建立高校学前师资数据库,对即将毕业的学前硕、博士生和已在高校任教的学前教师进行系统化管理,既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又便于加大专业审查监督力度,杜绝临时借人的拼凑办学和只为扩大招生规模而新设专业的做法。

二、加强继续教育。对师资培训、在岗培训的培训质量进行过程性监控,允许幼儿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切实提高培训有效性,同时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积分考核制,增强其参与培训和做好培训的主动性;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师换岗脱产培训,让高校学前教育高年级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顶岗支教,帮助更多农村幼儿教师走进高校,脱产接受以学期为周期的系统专业培训,助力阻断贫困代际循环,让所有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协主席卢天锡:规范无证办园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拓展学前教育资源,是今后一段时期学前教育的一个重点。虽然无证园属违规办学,但其在缓解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解决农村和城中村学前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园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加以规范和利用,对学前教育资源将是补充。

无证园屡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办学门槛偏高,三是利益驱使逃避监管。为此,建议:

一、全面排查、摸清无证园底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证园大排查,摸清底数,并建立无证园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无证园状况。

二、降低办园门槛、简化手续。根据各地实际和区域差别,按照市、县、乡镇、村分级分类制定办园标准。对农村幼儿园,除了安全标准外,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同时,简化办园审批手续、缩短办园审批流程。

三、分类处理、因园施策。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疏堵结合、分类处理:对基本符合办园要求的限期整改,在符合安全的前提下颁发试办许可证,试办期满验收达标后颁发正式许可证;对缺乏基本办园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坚决取缔,并做好在园幼儿的分流安置。

四、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对基本具备办园条件的无证园,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项目补贴,加快完善办学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公办园派驻园长“代管帮扶”,鼓励和引导示范园以举办分园、承办新园、托管弱园、合作办园等形式,切实提高办学管理水平;通过派驻教师、师资培训等方式,有效改善办学师资质量,使这部分无证园尽快取得正式许可,纳入统一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董事长、校长张杰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

目前我国的民办幼教事业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扶持力度都是空前的。民办园所不断扩大办园规模,增加学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问题。然而,随着“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叠加效应,幼儿园学位紧缺将是难上加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政府重点推行“普惠制”幼儿园,不分公办、民办统一收费标准。公办园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民办园则面临生存问题。建议政府按照幼儿园生均成本进行各类幼儿园收费标准核定,并给予普惠性经费补贴、减免租金等政策性补贴。

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之后,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将按照营改增的规定,营业收入全部计税。建议适当调整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营改增税收政策,减轻税负压力。

三、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学前教育,办园场地和审批是大问题。建议调整幼儿园建设标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效率,让民间力量释放活力,解决入园难问题。

四、制定涉及全国范围学前教育政策时,不搞“一刀切”,允许不同地区,在一个大原则下,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幼教事业发展,社会力量才会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美琴: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

大力发展小区配套幼儿园是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渠道,是缓解入园难、入园贵,实现就近入学的重要途径。国务院有关政策对小区配套园的规划、审批、管理等已有明确规定,但仍存在不建、少建、建了不交、质量不达标、没有办成普惠性幼儿园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小区配套园建设缺乏有效法律保障;二是小区配套园产权及移交手续不明晰;三是部门间缺乏统筹,监管缺位或不到位;四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普惠性优质园紧缺。为此,建议:

一、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相关法律法规。补充修订《教育法》、《物权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小区配套园规划、设计、建设、审批、验收和交付环节相关部门职责;明确配套园产权属性和移交程序;明确开发商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二、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教育部门权责。确保教育部门提前介入小区配套园建设,行使配套园建设中规划、监督、验收的权责。

三、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尤其要用于提升教职工工资待遇等软件建设,对以招收弱势群体子女为主的民办幼儿园,政府应给予生均经费补助,通过减免租金、配送教学设备、玩教具等方式进行扶持。

四、多部门联合开展小区配套园专项整治行动。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人口比例配建小区幼儿园,根据“一园一案”原则清理整顿小区配套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

近年,“全面二孩”人口战略、“脱贫攻坚”战略更是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抓紧出台我国的学前教育法。立法重点建议如下:

一、以立法形式,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定位。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普惠是它的基本特征。

二、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

三、对新时期适应我国国情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办园体制以及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尤其是对不同性质园,像公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民办园,民办园包括营利、非营利等制定分类而适宜的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教师政策等。

四、对农村地区、革、民、边、贫地区的倾斜支持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弱势人群的基本免费保障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

■北方之星幼教机构右安门艺术幼儿园园长李丁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从一线园长的角度,谈一些想法。首先是所有政策的制定,应基于两个核心目标,一是促进孩子成长,二是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稳定教师队伍。为此,建议:

一、重视民办园规范管理,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民办园健康发展。建议政府站在新高度,重新认识民办幼儿园在当前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从育人和规范市场等角度重视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发展,完善管理、监督、服务等政策,对于管理规范、办园质量好的幼教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倡导和推动良性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让更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服务。另外,建议有明确的评估标准,鼓励多种形式办园。还有一些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幼儿园,比如招收自闭症孩子进行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

二、科学制定普惠限价政策,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和办园质量。民办园的办园资金来自家长缴纳的托儿费,成本主要是房租和员工工资。如果价格过低,只能以降低教师工资等来保证成本。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建议把租金、教师的合理薪酬计算在内,科学制定各地区限价政策。在考虑教师工资收入时,能够参照公办园教师标准,持平或争取持平。对于玩教具等投入,可用专项补贴形式保证其真正到位。变生均补贴“一刀切”的方式为以奖代补,级类越高的园所获得的补贴越高,激励园所提高保教质量。

三、统筹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水平。目前幼儿园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导致幼儿园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完全取决于园长和教师的水平,出现很多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因此,建议制定一个标准化政策,把民办教师纳入国培计划的一部分。

部委声音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一期、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入园难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把第三期行动计划编制好、实施好。

一、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

二、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各地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对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

三、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采取多种方式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引导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配足配齐教职工并保障其工资待遇。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的符合学前教育实际且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聘标准。

四、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构建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对各类幼儿园进行质量评估。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教研指导,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全:

中央编办高度重视学前教育。2012年,我们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另外,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还提出,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的教职工。

目前,幼儿园的编制标准事权在地方,相信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各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上,一定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合力把学前教育办得更好。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

近年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将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公共服务纳入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各地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26亿元,地方也相应增加了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学前教育发展。

关于坚持公办民办并举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当前,各地公办和民办占比不同,但从全国看两者大体相当。现阶段发展学前教育应继续坚持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政府通过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关于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问题。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投入机制的建立完善。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幼儿资助制度。同时,坚持加大投入与促进改革并举,坚持花钱买机制,推动地方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并针对农村和城市不同情况分类施策,进一步补短板、建机制、促公平,支持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