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事委员会

拓展“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2-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自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国际产能合作已经从一个文件上的“热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日前发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6)》,在强调继续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经验不足、对国外制度环境不了解、需求对接不够等问题。

国际产能合作的践行者是企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都是我国重点推动“走出去”的产业。因此,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从长远看,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扩展和布局,即实现“中国制造”的全球化。

从这样一种战略视野出发,应当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降低国企和民企对外进行产能合作的门槛,刺激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大企业同众多中小企业紧密融合协作的形式,共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并增加对外产能合作的投融资便利化程度。

其次是对外结合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组和转型的新趋势,鼓励企业积极、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既要紧密地同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例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大数据开发战略”等对接合作;也要紧密地同具有各种要素禀赋的发展中国家,例如非洲大陆和海湾国家等合作。在帮助后者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本土化的“中国制造”向全球化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改变过度依赖包括出口在内的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结构,但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稳定增长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强国。当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等形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时,必然在合作所在地区催生各种需求的乘数效应。

习近平主席提出,帮助非洲大陆实现工业化,以及帮助地处“一带一路”陆海要冲的海湾地区实现工业化。这两项战略倡议不仅将在当地衍生出大量的对工业品和消费品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相关的服务贸易需求。可以预期,积极开展同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必将加快培育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推动我国走向服务贸易大国的重要途径。

(作者周文重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