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委员会

谈中国经济,有几个绕不开的话题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2-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工作,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在四川出差途中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第一时间和本报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同时,结合今年关注的几个领域,董大胜表达了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期待。

谈中国经济,首先要谈宏观经济。对此董大胜表示,当前,我们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说,就是把握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适当性和准确性。

“从货币政策来说,要注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货币供应,保证必要的流动性,不能因为目前货币供应存量较大,就认为钱发多了、货币供应应当紧缩。同时,要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以稳定社会预期。”董大胜这样表示。

事实上,由于广义货币量(M2)一直处于高位,今年以来,有关“货币发多了”的观点时常被提及。对此,董大胜认为,当前我国货币供求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失衡:“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沉迷于资本市场投机和房地产炒作,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使之回归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集中资金的初心,资本市场不能搞虚拟经济的自娱自乐,更不能成为少数人投机行为的‘提款机’。”

谈到货币政策,就不能不谈银行贷款质量的问题。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一直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不良贷款的处置话题,也一直被热议。对此,董大胜认为,要适应现代银行业治理的要求,用市场化的方法处置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

而从财政政策来说,董大胜认为,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但也要注意,不能对扩大财政投资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我国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整体处于安全状态,但政府债务总量已不算小,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通过置换,推迟了还款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钱不用还了,少数地方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已出现困难,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保障民生倾斜,同时适应‘营改增’之后的新情况,研究完善中央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同时,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简化行政审批,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房地产市场注定是2016年盘点中国经济时绕不开的关键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研究符合国情、顺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董大胜表示,这是正确而必要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房地产政策变化过多过快,虽然收到了短期效应,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根本问题仍未解决:首先,要正确认识房地产行业的属性,住房需求在人的基本需求中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投入价值大,存续时间长,拉动的产业链也很长,因而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推动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其次,要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情况来看,不能说‘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了,住房供应绝对过剩了’,问题还是在于结构失衡、区域失衡,可以说,大多数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任务都很重,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迫切需要改善住房现状,推进城镇化,也意味着要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中新就业人口大量增加,诸多因素使城市住房需求大量存在,同时,农村人口住房条件更需要改善;第三,要制定正确的措施,以适应这些需求,以及做好部分地区的去库存工作,要审慎地投放居民个人住房信贷,适当放宽居民自有资金用于个人自用和改善型的住房购买,在市场规律基础上,调控房价。”

谈中国经济,同样绕不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话题。对此,董大胜认为,除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国企党建,规范国企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和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之外,还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要按照中央相关要求,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和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应审尽审,有审必严。要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率,进一步明确审计目标,改进审计方式和技术方法,消除审计空白点,提高审计质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