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无障碍细节决定成败
——全国政协“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视察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2-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是2016年全国政协重点开展的一次监督性视察活动。去年10月、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王家瑞分别率领视察团赴江苏、海南两省开展视察,2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兵分两路,深入到南京、泰州、南通、海口、三亚等5个地市的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社会福利机构及普通家庭,重点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了视察调研。

与过往大多数全国政协视察活动不同,这个“小切口”的视察题目改变过去注重宏观、偏重宏大的选题思路,把视角放在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与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伤病人等特殊人群身上,关注起他们的生活便利、安全顺畅的出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

这些看似的“小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赴海南视察团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它作为视察主题,是‘小切口,大文章;小群体,大民生;小环节,大关键’,全社会要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小切口”下绝不是小问题。目前我国共有8500多万残疾人、2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量伤病人员、妇女儿童和其他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每个人每一天在出行、生活和信息交流上诸多的“小障碍”汇集起来,就会是相当棘手的大问题。赴江苏视察团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提出,要真正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科学管用、健康运行,对全社会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都大有裨益的系统工程。

瞄准细节

视察需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作为一次带有监督性质的视察,委员们必须深入到基层第一线实地察看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每一处细节,才能查清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

作为一次带有体验性质的视察,委员们必须亲身体验尝试,才能体验出每一部设备的实际效果,客观准确地判断无障碍设施便捷与否,分析哪些需要改进,哪些值得推广:

这是一次处处需要换位思考的视察,委员们需要时时处处变换身份,设身处地从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出发,设想各种不同情况下不同需求人群的真实感受。

因此,做细心人、想细心事、处处抠细节,成为这次视察的独特工作方法。细节是否到位,也正是评判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状况是否优良的关键所在。

为了开展好这次视察,视察团行前专门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召开行前座谈会,了解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基本情况。很多对此问题涉猎不多的委员也借此机会向部委同志请教问题,询问相关政策规范,了解部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运行标准,座谈会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速成培训班”的作用。

有了速成班上的知识储备,视察团的委员们从北京出发之前就开启了工作模式———北京朝阳门外第一座过街天桥有电梯却不开启、东直门附近的一段盲道被停放的机动车“强占”……

甫到江苏,在听取完江苏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之后,视察团继续秉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开展监督视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每到一处委员们都会善意地提出很多细微处的不足———小红山汽车客运站的无障碍售票窗台设计不合理,使用轮椅的群众坐着没法买票,朱建民、温建民两位委员在体验地铁2号线大行宫站无障碍楼梯升降机时发现呼唤铃按下后应答不及时,部分无障碍电梯门设计过窄不方便特殊需要人士进出,一些无障碍卫生间抽水马桶、洗手池的扶手高度不合适……

海南正在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机场、旅游饭店、景区建设、旅游厕所等都事关游客观瞻,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在三亚凤凰机场,一下飞机,视察立即展开,无障碍设施建设怎么样?无障碍设备提供的如何,卫生间是否专门有无障碍设计……一连串的疑问在视察中一一进行追寻,在入住宾馆,在旅游景区、在居民小区,这样的场景重复出现,坡道的坡度、扶梯的高度、床位的宽度……在一个个细节的追问中,委员们对无障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往往因为最后一级台阶、最后一步不到位,无障碍设施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赴江苏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委员奚国华表示;“有障碍的多,无障碍的少,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要达标,还应该超前。”赴海南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卢昌华表示。

视察团略显“挑剔”的工作作风并不是在挑毛病,而是真正地要为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代言。

补齐短板

无障碍环境最大问题是“重建轻管”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公共设施中的无障碍环境覆盖面稳步扩大并向社区逐步延伸,无障碍家庭和信息无障碍建设有效开展,总体上说无障碍环境较之以往有了长足进步。

与此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工作,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城市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明显,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有待加大,无障碍设计需要进一步系统优化,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仍需加强……

诸多细节上存在的不足,成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短板。补齐这些短板,不仅需要从每一处设施的工程改造开始,更需要从理念上摒弃过去“重建轻管”的思路。

“建设好无障碍设施只是先决条件,真正能让这些设施运转起来,日常维护到位,才算真正达到要求。”朱建民委员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他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很多“短板”带来的不便,“比如很多城市的过街天桥建设之初都配备有自动扶梯,但是长期处于锁闭状态,很多残疾人、老年人和推童车的家长走到跟前才发现这些无障碍设施只是摆设。看着电梯不能乘坐,反倒成了平添烦恼的障碍。”

作为工程设计方面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陈昌生对一些无障碍设施在设计和建设上的细节特别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应’是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可’、‘宜’不是必须标准,但也应尽量实现,比如坡道扶手距离墙面的距离,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应该随意处理,否则在使用上就会出现不方便。”

作为特邀成员,全程参与江苏、海南段调研的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副巡视员卫明每到一处都会率先钻进无障碍卫生间看看,他曾经参与过相关建设标准的制订。“走了5个城市,大大小小看了几十个卫生间,应该说基本能够符合标准,但在很多人性化的细节上考虑不周——要么厕位的门不够宽,要么从轮椅到马桶距离过远,要么扶手的位置和固定不合理,这些小问题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根据群众的使用反馈不断改进。”卫明说。

营造氛围

动员社会各方理解支持、广泛参与

两个视察团,14天时间,看了5个城市大大小小近30个点。看的点多,视察团成员发现的问题就多,思考就越深入,提出的意见就会越具体。在紧密的行程间,视察团利用晚上的时间召开了4场内部讨论会,共同商讨如何破解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诸多困局,向党中央、国务院反馈准确的情况,提出可行的意见。

在讨论中,委员们的一致共识就是要在政府主导、政策引领、规划先行、法制保障的前提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比如目前很多城市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问题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多居住在高层的老年人、残疾人长期因上下楼困难而无奈选择‘蜗居’,即在生活上面临诸多不便,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心理上与社会的脱节和隔阂。”多位委员在讨论中均提出了这一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低楼层住户的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抵触。“这就需要开展更有效、更细致的说服工作,设计更合理、满足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施工方案,采取灵活的协商机制,制定合理的使用费分摊标准,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争取更多住户对加装电梯的理解和支持。”

再比如,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存在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占据盲道妨碍残障人士通行的问题,辅助设施与盲道不相连通的“最后一米”问题,部分地铁出入口滚梯只下不上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宣传动员,更完善的监督检查去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服务对象由以残疾人为主,向包括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在内的社会成员转变;主要内容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向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转变;功能定位由主要集中在医院和社会福利机构的特殊化、专门化设施,向应用于一般建筑和公共空间中的通用化、常设化设施转变。

视察团提出,要更有效地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开展无障碍文化建设,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相关内容,从小培育无障碍理念。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从学校、社区到公共场所开展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活动,弘扬共享理念,普及法律法规,消除隐性歧视,营造出“建设无障碍,方便你我他”的良好社会氛围。

视察期间,为了工作方便,两路视察团分别组建了微信群,视察团成员们在群里畅谈视察感受,分享自己看到的先进无障碍设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分析对策,对视察报告的撰写及相关问题的反馈提出意见。视察结束后,两个群没有立即关闭,反倒是“合二为一”,继续发挥作用。分散到各地的委员们时不时还会发一些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看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向部委的同志谈一些更进一步的思考,一起为很多地方的创新做法点赞。

一次视察把20多位委员都培训成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半拉专家”,成为了日常调研员、监督员和志愿者,先进的信息技术也让视察活动有了延伸拓展的平台。伴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国政协的这次视察也成了视察工作求实效、求长效的一次有益尝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