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郑滨成扶贫记:要调动老百姓的主动性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1-03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只有调动老百姓的主动性,精准脱贫工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在近日民进中央赴黔西南州调研中,刚刚在黔西南州安龙县坝盘村挂职“第一书记”期满的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支边扶贫处副处长郑滨成,如是对记者说他挂职一年来的工作感受。

安龙县是民进中央定点扶贫县,坝盘村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在2015年参与试验区建设重点打造的三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

2015年9月,35岁的郑滨成被中直机关选派到坝盘村挂职“第一书记”,这也是民进中央第一位到地方挂职“第一书记”的干部。

“全村149户,共608人,全部为布依族,仅有220余亩耕地,其中26户为贫困户……”对于挂职村的基本情况,郑滨成可谓烂熟于心。他说,这一年的挂职经历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做扶贫工作,不能光靠口头上说,也不能光靠纸面上写,不能停留在文件、会议上,关键还是要通过现场来体现。”郑滨成说,坝盘村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人均收入2300元,“村里老人和贫困家庭生病都舍不得花钱,感觉不是特严重就忍着、捱着,有的把小病忍成了大病,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同步不同步、关键看干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坝盘村脱贫任务艰巨,郑滨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随后的3个月里,他克服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习惯不适应等困难,走访贫困户,聊家常,谈生活,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努力为坝盘村寻找适宜发展的产业路子,并制定了致富脱贫的计划。

有了发展规划,还要有足够的群众力量作为后盾。为了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收渠道。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外出学习取经,带领群众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参观学习,充分挖掘外出务工群众技能技巧。

“我们坝盘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保存得很好的,它的发展还是立足于乡村旅游来带动其他产业,融合来发展,这样更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老百姓可参与的程度比较高。”郑滨成表示,不同的家庭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参与到不同的产业项目里面,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在本地致富的途径,这样可以解决外出务工人口多,存在的像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的问题自然而然可以迎刃而解。

“贫困的另外一个体现方面是思想上的贫困。”郑滨成说,一方面是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全村600多人大部分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凭,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只有22个,而且都不在村里。另一方面是村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形式单一,平时就是唱唱山歌,喝喝酒,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古乐传承缺乐器和场所,民族服饰加工缺设计和场所,公共文化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扶贫攻坚,要从帮助贫困群众打开眼界、打破封闭保守观念开始。

坝盘村有古朴典雅的吊脚楼、奇特的小三峡风光、近千年树龄的古榕树、茂密的翠竹林;同时,留存的“竹纸”传统古法造纸工艺,堪称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立足这些资源优势,郑滨成通过与村民们共商,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50万元,成立了坝盘村农旅发展专业合作社。

此外,结合村情,他又联系民进浙江省委,捐赠总价值8000元的中小学课外读物,整合农家书屋资源,建立儿童阅览室,帮助村民增长知识,转变思维。

脱贫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设。不重视教育、增收手段不多等原因使得村民一旦原有收入来源被破坏,极易返贫。郑滨成说,“有些村民今年可能收入2万,按照量化贫困标准,脱贫了,明年可能收入了1万块钱,返贫了。虽然国家有托底政策,但主要还是要让村民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对于治贫,短期内仍需要一个“输血”过程,长期还是要发动老百姓的主动性,政府投入的产业,需要村民自己来经营,完成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郑滨成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增加制度建设,调动村民主动性,让村民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的关键因素。

如今,虽然已经挂职期满,但郑滨成依然挂念着坝盘村的发展:异地搬迁中古村落保护如何寻得一条最佳途径?村里招商引资困难如何解决?高等教育和幼儿教育资源的缺少……这些问题他仍然在思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