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霍勇委员: 防治心梗,从及时呼救开始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1-30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11月20日,是我国第三个“心梗救治日”。为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普及急性心梗救治理念,中国医师协会20日在京主办了主题为“有胸痛,早求救,我要120!”的媒体沟通会。会上,专家们表示,我国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也造成了我国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其实,急性心梗是可防可治的,但首先需要患者握好及时呼救的第一棒。

 

多数中国居民对“心梗”这一词汇都并不陌生。因其发病常呈现急性、猝死等特点,也常让人闻之色变。其实,致人猝死的一般是急性心梗,这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疾病。

 

在我国内科住院的疾病中,急性心梗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居于首位,该疾病在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普及急性心梗救治理念,构建急性心梗救治体系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在“心梗救治日”上呼吁。

 

一位急性心梗患者的遗憾

 

40岁的心梗患者李伟本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可就在几天前,一场突发的急性心梗改变了他在家里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的他,连爬楼这样的简单动作都不能做了,不仅不能再外出工作,在家也需要靠老婆照顾。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刚刚和老婆一起吃过午饭的李伟,本来打算靠着沙发看会儿电视休息一下,突然感觉前胸不适,疼痛间歇着袭来。因为前几天喝过酒,李伟和老婆都以为是胃病犯了,赶忙用热水服下胃药,疼痛得以缓解。

 

一个小时后之后,李伟胸部的不适感继续加重。此时,李伟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胃病这么简单,开始四处打电话求助各位跟医院有关系的朋友。但是很遗憾,这些熟人要么正在开会,要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都没有及时给李伟提供科学的就医建议。就在这样的等待中,4个小时过去了,此时李伟已经被疼痛折磨得连拿起水杯的力气都没有了。

 

求助未果的万般无奈之下,李伟的老婆终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其实李伟的家,距离沈阳军区总医院很近,仅有10余分钟的车程。如果李伟能够在发现胸痛的第一时间就拨打急救电话,让医务人员给予及时的专业救治,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抢救的黄金时机是发病之后的120分钟。在这120分钟内,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不大。如果发病时间超过120分钟,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一般会超过一半。如果发病时间超过6个小时,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可能已经达到了80%~90%,此时的抢救已经作用甚微。”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张磊向记者介绍。

 

让张磊和其他医生们惋惜的是,李伟在发病初期对疾病的忽视和犹豫,让医生们失去了最佳救治和决策时间,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已经不能工作了。这种结果,也让李伟追悔莫及。

 

及时呼救是心梗患者救治的第一棒

 

可在心血管科医生那里,李伟这样的遭遇,却不是个例。和李伟一样的悲剧,其实每天都在重演。

 

“技术可以挽救死亡,但对于那些院前救治延迟的患者而言,技术往往变得苍白无力。”霍勇遗憾地向记者表示。

 

据霍勇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发生,但是仅有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范的救治。也就是说,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也造成了我国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极高。据统计,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在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占比超过了40%,居于首位。

 

“实际上,急性心梗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于患者要握好自救的第一棒。自救并不是说要患者掌握多少专业的技能,而是要在出现胸痛的120分钟黄金时间之内,呼叫120等急救系统,由专业医生来及时施救。”霍勇强调。

 

“其实急性心梗的诊断并不复杂,我国心梗患者之所以死亡率极高主要是因为救治延误而导致的。我们的统计数据发现,患者发病后平均105分钟才呼叫急救车,仅有〈20%的患者通过急救车前往医院,绝大部分通过自家车或者出租车和其它方式达到医院,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霍勇介绍,多个环节的延迟导致了我国目前胸痛急症救治现状堪忧。

 

“比如,患者因为认识不足导致就诊延迟;120因为院前院内衔接不及时导致转诊延迟;急诊室因为缺乏标准流程导致分拣延迟;导管室因为救治欠规范导致救治延迟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亟待优化,因为对于心梗患者而言,分秒都可能决定了救治的结果。”霍勇说。

 

防治心梗需完善救治体系

 

霍勇还表示,目前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40万人。据估计,未来15年我国急性心梗发病率将攀升10倍,至2030年,急性心梗患者人群数量将达到2260万人。“很显然,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建立协同有效的救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缩短发病至医院和再灌注治疗时间,是急性心梗患者治疗的关键。(再灌注治疗,是指采取办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编者注。)国际上,发达国家通过建立胸痛中心显著缩短了再灌注时间,其主要是通过为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来实现的。

 

据霍勇介绍,我国自2011年起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2013年制定了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认证标准并开始认证核查工作,以促进胸痛中心不断优化流程和缩短救治时间。在未来三年,我国将有1000家胸痛中心建立。

 

经过几年发展,2015年,在已建胸痛中心的医院中,作为检验胸痛中心成效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患者从进入急诊大门到血管内球囊扩充(D2B)平均时间,已经缩短至94分钟,切实保障了急性心梗患者在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霍勇认为,以胸痛中心为抓手的智慧型网络急救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

 

“但总体来看,中国胸痛中心起步晚、发展快。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还需要继续加速胸痛中心理念的推广,推动各级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此外,还应继续坚持严格的标准推进认证工作,建立已通过认证单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各方努力,未来我们还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和培训,以最终提高心梗救治水平和成功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霍勇表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