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林智敏委员:全民健康,从健身出发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1-03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近日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我国群众还存在健身意识不强、健身场地不足、健身方法不对等多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此现状,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林智敏认为,要通过着重解决人们“想健身、哪健身、能健身、会健身”的问题来加速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以及《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等文件都显示,近些年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医疗负担持续增加,健康关口需要前移。在我看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正是推进健康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群众健身的意识不强、

 

场地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事实上,近些年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体育得到蓬勃发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群众健身意识不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不高,学校体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普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体育服务业不够发达,特别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群众性体育组织数量不多、活力不足、运行不畅、作用发挥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群众缺乏科学健身指导;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医疗、医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亟须破除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需着重解决人们“想健身、哪健身、能健身、会健身”的问题,并构建“大群体”工作格局,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

 

大力宣传终身运动的理念,让群众“想健身”

 

重医疗轻预防、重养生轻运动,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错误健康观念。要纠正这一观念,需要相关部门广泛组织面向群众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教育活动,从而让终身运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可通过设立全民健身奖项,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措施,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以吸引人们进入到健身队伍中来。

 

与此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人们从健身运动中找到乐趣,实现全民健身生活化。比如游泳、球类、健身走、广场舞等运动项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可以大力发展;赛车、马术、射箭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近些年也越来越受欢迎,需要积极培育;武术、太极拳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在我国历史上对保障居民健康发挥过重要贡献,也应扶持推广。并且,上述项目国务院已经取消相关的审批程序,大力推广的难度并不大。

 

重点人群的体育工作,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决定国民体质的重要方面,需要保证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进而提高身体素质。慢性病是我国医疗负担的主要构成,因而在糖尿病患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中开展全民健身试点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可用运动处方、合理饮食处方部分代替药物治疗,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疾病辅助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健身设施,解决“哪健身”问题

 

体育设施老旧,健身运动场地不足,是众多爱健身的群众苦恼的问题。国家应该科学规划并加快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网络,合理利用旅游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给群众健身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场地供应。

 

对于既有的体育设施,还应提高其利用率。如做好现有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等。

 

加强政策扶持,让群众“能健身”

 

事实证明,“运动处方”可以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国家应逐步破除全民健身的政策壁垒,推广“运动处方”,调整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探索和推广利用医保卡余额进行健身消费等做法。

 

健身服务水平不足,在农村体现得更加严重。因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还应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关注农民群体的健身工作,以促进并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健身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水平评估,真正提高该服务在农村工作推进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

 

体育健身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也将为群众“能健身”提供更多渠道。因而,应鼓励和扶持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门类发展。对于现在正在流行的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因其给群众“能健身”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建议鼓励发展。

 

强化技术指导,

 

解决群众“会健身”问题

 

健身不是盲目的,全民科学健身才能对国家的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预防等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因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还需要强化技术指导。

 

首先应积极发展全民健身组织。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一个人”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收获更好的运动体验的全民健身组织,在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壮大。因而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推动其向社会化、实体化、法治化方向发展,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培育基层俱乐部等形式的体育社会组织。

 

其次,需要大力培养全民健身人才。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远高于全民体育水平,要实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互联互通,需要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这需要国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作为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能,科技创新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作用同样重要。建议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备创新,把健身功能与健康监测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的可穿戴运动设备;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机构。

 

《纲要》指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同样的,全民健身工作也需要创新工作机制,需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从而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这种工作格局的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还需要完善筹资机制。

 

(林智敏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