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让基层农技人员“碗里有肉、面上有光”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2-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选择基层农技员的职业呢?”这个问题,叩问着参加全国政协“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每一个人。

 

“一块大牌子,一栋旧房子,几张破桌子,坐着七八个老头子,不知道要干什么。”刘晓庄常委在调研中听来的这句顺口溜,已成为当前一些乡镇农技站的真实写照。

 

“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作为衡量农技人员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朱保成委员主张改革农技机构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目的在于“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引导人才上下流动。刘晓庄常委说,“一方面,鼓励专家学者‘流下去’开展业务咨询指导;另一方面,让基层农技人员分期分批‘涌上来’进修成长。”

 

激励人才左右流动。刘晓庄继续说,“把农技人员单一的‘公’身份向多元的‘农’身份转变,支持农村中的‘土博士、水专家、田秀才、粮参谋’被选拔到基层农技队伍中。”

 

基层农技人员也可以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陈星莺委员建议:“农技人员在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再参与经营性服务。”

 

朱保成委员的建议还要更加具体,他说,应当总结借鉴宁夏等地方探索出来的经验,支持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帮办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而目的是“支持农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方式,获取合理收益”。

 

基层农技人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线守护者,不仅要让获得这份职业的人获得看得见的实惠,也要让他们感到发自心底的荣耀。对此,朱保成委员建议增强对广大农技人员的精神激励,宣传典型人物,在体系内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