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建构一种可操作的协商民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10-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随着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实现了从学术热点到国家战略的转变。这一变化除了进一步彰显出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中国的协商民主研究有必要从偏重于理念的阐述转向更具实践导向的探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期许的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如何从理念落地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又需要诉诸哪些具体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亟待理论界予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厘清。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由谈火生、霍伟岸和何包钢三位学者合著的《协商民主的技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该书作为“现代政治治理技术丛书”推出的第一本专著,在借鉴中外协商民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从治理技术的角度就协商民主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予以了系统的阐述,堪称一部协商民主的操作指南和实务手册。

 

该书的论述主要分为理论和案例两部分。理论部分扼要阐述协商民主在民主理论的发展谱系中的定位及其相应的理念,同时对协商民主的操作步骤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既有的协商民主实践在“形成议题”、“组建执行团队”、“挑选参与者”、“会议的准备与进行”以及“协商与公众和正式制度的结合”等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已经积累的相关经验。

 

而在案例部分,为了进一步揭示协商民主的技术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及其效果,三位作者精心挑选了六个涵盖中外的典型案例。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若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化解社会矛盾,而且可以增强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能力,进而锻造出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

 

可见,借助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技术,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诸如“包容”、“平等”、“理性”、“共识”等理念才真正转化为日常的实践。而在本书作者看来,这种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诠释既有的政治制度,甚至有可能激活其中一些沉睡的功能,从而走出一条更为稳健的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道路。例如,通过引入具有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的协商民主技术,政治协商制度所暗含的“理性协商”、“平等尊重”、“共识导向”等协商民主要素将进一步得到激活和强化,甚至其传统的带有精英色彩的协商也可能走向一种更能包容大众参与的民主实践。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敏锐地意识到协商民主在操作性方面存在的局限,专辟一节来讨论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协商民主。作者认为,本书所描述的一整套严谨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显然不可能也不应当运用于所有场景和所有议题。在协商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只有那些重大的、存在争议的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议题才需要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来加以决策;同时,在运用协商民主方法时,必须秉承“有限协商民主”的理念,将书中提供的标准程序视为一个工具包,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择若干技术组件,将其嵌入既有的工作流程中即可。

 

本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所倡导的专注于治理技术维度的研究取向,对于长期偏重于理念探讨和经验调查的中国政治学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典范意义。

 

(作者聂智琪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