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资源供不应求,养老产业投资却遭遇“肠梗阻”;政府难以包打天下,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却又步履维艰,二者之间,何去何从?“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10月13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张世平委员发表了如是观点。委员们一致认为,在推进养老服务上,政府要保基本、兜底线,突出重点,同时通过政策支持,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民营和社会力量多方面参与。
自己开办养老机构的方嘉珂是行业专家。他认为,政府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引入各种社会资源、资本和公益组织等各种主体的力量,为他们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样有养老机构开办经验的泰康保险负责人陈东升阐述了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难题,并提出具体建议:政府将养老社区土地性质明确为“养老综合用地”,降低养老机构开发成本;加大对养老机构配建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政策的落实力度,提高老年人康复医疗的支付标准;解除政策优惠对养老机构营利属性的限制等。
孙太利委员专门提到“公建民营”模式,建议政府把解决养老房地产问题,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在编制规划时,政府应明确将养老房地产建设,纳入地方规划,作为刚性配套措施,形成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公建养老综合平台等。
“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供应、财税扶持、人才培养方面,着力解决民办机构面临的融资难、用地难、运营难和用人难,推进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和品牌化发展。”辜胜阻集中总结了企业家们提出的“困难”,更加全面地归纳了政府在推动养老服务健康发展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顶层设计、规则制定、政策扶持、市场培育、服务监管和托底救急。
鉴于目前“政府用于社会机构养老的补贴占到9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到10%”的现状,辜胜阻还建议:未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
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政府有限的投入要用在刀刃上。对此,计时华委员建议将低保、高龄、失能老人纳入政府的福利救助体系,同时采取现金补贴和购买实物服务照护的方式,向居家养老服务倾斜。此外,公立养老机构要调整定位,确保政府兜底的困难对象优先入住。孙洁委员则认为,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和护工要提供适度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