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国务院启动了在天然草原以围栏建设为主要内容,实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的退牧还草工程。
十几年的实践检验下来,围栏建设对恢复草原生态、涵养水源区、确保草畜平衡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成效。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天然草原在围栏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
9月22日的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调研情况,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点。
“我国围栏轮牧的经验引自澳洲。在澳洲,自然气候一年四季牧草可以生长,所以围栏轮牧十分有效。而在我国,大部分草原都在北方,季候特征是‘一岁一枯荣’。在传统天然草原,围栏带来的副作用有时大于效益。”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介绍了围栏的起源。
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痛心地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铁丝网拦住了野生动物的去路,有些天然泉眼都被圈在铁丝网围栏之内。在冬季,遇到雪灾野生动物无法越过围栏迁徙,造成成片成群的死亡。这在东部天山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一带尤为突出。”
胡克勤委员也列举了网围栏对生态平衡造成客观破坏的例子:“草原狼无法穿越围栏捕食到草原鼠,导致了草原鼠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泛滥,由此造成了植被严重破坏。”
事实上,围栏对草原的危害早在建设之初就已经出现了。“为了建设围栏,大型机械设备进入草原碾压植桩拉网,直接毁坏了天然草原。”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又补充道。
“有的地方不宜再扩大围栏的投入。”李成玉委员调研发现,截至2015年底,新疆围栏面积达1.9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27%,围栏面积已达极限。
胡克勤委员建议,在修订草原法时,应当对草原围栏建设思路进行调整,恢复适应自然规律的轮牧规则。
“请不要简单地以管理农业的经验去管理草原!”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特别加重了语气,“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尊重牧民保护草原的传统经验,让他们与草原同生存,共发展,延续人类草原文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