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的“被子”和百姓致富的“票子”之间孰轻孰重?这是摆在众多自然保护区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9月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热议的话题。
“盲目开发当然不行,但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会上,钟晓渝委员的发言掷地有声:“建保护区不是为了把它单纯地关闭起来放着,这是违背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
在与会委员们看来,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必须解决当前功能区划分不够合理的问题。会上,来自黑龙江的赵雨森常委讲述了一个丹顶鹤的例子: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几百只丹顶鹤,但目前有13个村屯的5000多人被划归到保护区的核心区。“丹顶鹤的胆子很小,产蛋孵化要找隐蔽的地儿,要是看到有人它就不敢来了。”赵雨森说,人会挤占丹顶鹤的生存空间,而吃鱼虾的丹顶鹤也影响了当地村民打渔的生计,人鸟之间争夺资源现象突出。
这并非个案,来自甘肃的郭层城常委说,甘肃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个野骆驼保护基地,将3个村100多户牧民草场也划入保护区范畴,致使保护区与生活区重叠。李钺锋委员反映,长江上游有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江段又承担着航运、捕捞等等多方面功能,这显然是个悖论。
改变简单粗放的划分方法,精准划分自然保护区范围,寻求实现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这是郭层城的建议。对此,钟晓渝委员认为,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立法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保护,建议改变为保护而保护的立法思路,并改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让当地居民能够参与资源保护区的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会上,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建议,建立统一调查评价、统一用途管制前提下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制度。张新安说,“我们可以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做一个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相对价值‘填图’,这样无论保护和开发,都有个判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