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海洋生态文化: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9-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类居住的地球,2/3的面积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具有普遍关联性的生态系统,海洋与陆地、海洋与地球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息息相关;海洋与人类是“物我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存的重要支撑。作为最大的生物质资源宝库、能源储备基地和贯通世 界的交通命脉,海洋是当今地球上人类尚待开发的最后空间和战略要地,因此,以高度的生态文化自觉,透视中国海蓝色国土,至关人类终极关怀和海洋强国的战略使命。

 

我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位居世界最大的陆地与最大的海洋之交,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数6811个,享有“四海一洋”诸岛及海域,其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的主权、管辖权。

 

大陆架是海洋资源富集的海域。全球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8%。由于江河源源不断地输送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大陆架是海底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带和矿藏与海洋资源最为富饶的海域。

 

中国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区之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发源于青藏高原雪山冰川之下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系源远流长,汇聚无数条支流,裹挟泥 沙奔流入海,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基底上,逐渐发育了新生代堆积型大陆架的物质基础。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持 续十余年联合攻关,在中国海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系统调查和海底探测工作,突破理论与技术瓶颈,构建了我国大陆架勘界技术体系。今年在 两会上我提出建议,“十三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力度,全覆盖勘定中国海大陆架海域面积、海底边界,全方位勘查探明中国海大陆架的各类生物资源基本状况和矿产 资源基本储量。

 

就历史中国与地理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陆海双构的大国,陆地与海洋的交互作用、人类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

 

海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 态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道德情怀,“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一体”的道 德伦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开拓了人文美与自然美相融合、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相统一的人类审美视野;以“平衡相安、包容共生,平等相宜、价值共 享,相互依存、永续相生”的道德准则,树立了人类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而海洋生态文化是华夏五千年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与海洋共同创造的、体现互动关系的精神和物质成果。

 

古人对海的认知及其人海关系,先要从“海”字说起。金文“海”字“水+(每,母)”。有资料说,造字本意是“水之母,比喻河流的发源地,即陆地上的大湖或大池。因古人称大池为湖,大湖为海,大海为洋。但我想,“海”字本意为“水之母,比喻为海纳百川”更为贴切。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已经能够从地理区位上认知海洋与江河湖泊之关系,高瞻远瞩,提出“声教讫于四海”的治国经略,令人钦佩。

 

传 统海洋生态文化“与道合一、与自然化一”的整体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四海一家、声教四海”的海洋社会和谐意识;“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万 邦”的世界和平意识,正是华夏五千年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传统海洋生态文化和谐辩证法之精髓,成为造就古代中国海洋文明大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开放、外向、合作、互利、共赢的海上丝绸之路

 

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 海洋,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中 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先民已开始行舟楫之便,涉足海洋索取食物;距今5500年 -2800年昙石山遗址的文化堆积,佐证了从史前上古的“百越—南岛”土著到汉唐以来,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跨界地带的海洋性文化体系在逐步形 成;同时,最早经营和开发南海的国家也是中国,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文化传播之路。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造船大国和航海大国。从河姆渡的独木舟到航海宝船和指南针的发明应用,古代中国拥有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而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 史料,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年间,至隋唐兴盛,由广 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和世界著名港市;宋朝“开洋裕国”,造船技术与航海业领先于 世界;至元朝,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至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船队远涉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抵达波斯湾、红海、非 洲的蒙巴萨和南亚的吉里地闷,以“乐群贵和,四海一家”的意识,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将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木器等和华夏古国文明声教四海。

 

海上丝绸之路将科技文化、和平友好远播海内外

 

据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 中国船里。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除丝织物外,瓷器也以世界最先进的资格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埃及开罗南郊福斯他特遗址,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 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陶瓷器,其中有唐三彩陶器、白瓷器、青瓷器;印度博拉明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可见,瓷器在唐朝已是大宗出口货。东南亚的婆罗洲北 部沙捞越地区,发现唐朝人开设的铸铁厂,据当地考古学者论证,铸铁技术自中国传入,这对当时还处在铜器时代的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可以说,唐朝高度发展的 手工业产品和技术,通过海外贸易对诸国作出了贡献。

 

更有多国水下考古发掘,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东南亚、环印度洋、亚非及美洲、欧洲地区等多国的海外经贸、文化、技术往来,提供了实证。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比哥伦布远航大西洋(1492年8月3日)早了87年。中华民族的使者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西洋诸国, 却从未实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通达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和平友好远播海内外,中国海洋利用实践和发明创造,折射出海洋生态文化 的伟大智慧。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承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海洋生态文化以“声教四海、和谐万邦”的向心力,“始终在释放一种跨越古今的开放、外向、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因为,海洋强国必然是海洋文化强国。

 

培育海洋强国的生态文化支撑

 

以 海洋生态文化视角,透视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历史渊源和曾经的辉煌,不可回避中国海洋史上曾经的屈辱与苦难。古代中国创造了众多世界海洋史之最,但是维护海洋 国土意识和主权权益的文化自觉相对缺乏、海洋强国战略缺失、海上防御力量薄弱,“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沉痛教训,是近现代中国遭受侵略者海上入侵不能 忘却的历史。因此,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化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密码考证,诠释古代中国航海历程,领悟海洋生态文化思想精髓,扎实推进中华复兴海洋强国战 略。维护中国海洋国土主权权益,友善合作共赢者,打击外来入侵者,协同推进中国海洋和谐社会与世界海洋和平秩序。

 

海洋 生态文化正是以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内涵,相融性、包容性和共享性,顺应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大趋势;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更与工业文明 范式下,征服海洋、掠夺海洋、称霸海洋、弱肉强食的殖民文化理念有本质区别,而是生态文明范式下,引导人类认知海洋、顺应海洋、善用海洋、海陆一体和谐发 展、合作互利共赢的文化,是海洋强国的内生动力与共建和平海洋世界的重要支撑。

 

21世纪的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海洋强 国必须守护好中国海蓝色国土,并走向深海参与国际合作。立足国情、放眼国际、陆海统筹,确立中国海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将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与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进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合作机制与平台,加快《中国海洋基本法》的立法进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生态安 全,共建共享世界海洋和平。

 

(作者江泽慧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