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改变“不肯改、不敢改、不会改”的局面
——委员聚焦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9-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好比放鸟归林,要让百灵鸟在更广阔的天地展露歌喉。问题是,有的鸟儿被圈养惯了,放归大自然后不要说高歌,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8月29日,主题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在分组讨论中以这个“比方”,将话题引向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上。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启动之后,各地采取的措施中,有的体制不变机制创新,有的事业身份企业划转。改革确实增加了原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文艺人才流失、演艺市场低迷、盈利能力较弱,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安纯人委员带来的地方改革现状,印证了刘晓庄的判断。尽管当前各地改制国有文艺院团也在谋招数想办法,但安纯人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可以考虑在全国开展一个文艺院团改革的“回头看”行动,“有关部门针对这些现状,希望能进一步论证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于那些不太适合改革发展的政策,该调整的要调整,该深化的要深化,从中央政策层面为文艺院团改革保驾护航。”

 

“排一台戏,演三五场,等好几年,得一个奖。”这是传统国有文艺院团曾经的生存状况。“改革要激发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政府要放手,但又不能一放了之。”刘晓庄说,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传播正能量的使命,要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政府对文艺院团的改革要能“兜底”,通过购买服务,防止文艺市场化中的“盲目拜金”行为,把目光聚焦于人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要上,“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扩大文艺院团自主经营权,明确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角色。”

 

在杨晓萍看来,部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过程确实比较困难。从事过12年媒体行业,做过7年地方文化局长的杨晓萍没有立刻为他们“叫苦”,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她认为,那些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的传统的文化企业并没有充分理解市场需求,文化产品要被消费者心甘情愿购买才有价值,这种价值取决于需求。还是不愿放下身段,只聚焦一些高大上的文化内容,关心能不能得奖,不关心老百姓是不是喜欢。

 

“在表达方式上,传统文化企业不缺乏使命感和主流意识,但使用老百姓不喜欢听、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的表达方式,老百姓自然不买账。”杨晓萍说。

 

委员们无论是建议政府“扶上马送一程”,还是建议改制文艺院团“主动对接市场”,目的都是为了继续发挥文艺院团的生力军作用,激励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弘扬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坚持深化改革”是委员们给出解决问题的一致答案。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赵光育委员表示,在全面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探索“一团一制”的改革思路,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挥市场作用,而对于中西部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地区,则需政府加大投入,从政策上继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有所作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