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新闻

“有意思”和“有意义”——分组讨论手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8-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8月29日开始,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京举行。议题是“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在当下,这一议题已经是不容小觑的民生热点。经济发展能促使物质生活变得丰富,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文艺繁荣发展才能跟得上需求。反过来,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既是一种巨大的消费需求,也是一种隐性的推动力,将反过来促进物质生活的健康有序,经济上的稳步发展。

 

当天下午和30日上午,常委和委员们按照五个专题分组讨论。我参加的是第二小组讨论,主题是“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抛出的“三问”:中国精神的根在何处?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仅仅是文艺界的事吗?当下最紧迫的事情是什么?童世平常委总结了中国精神的四个特点,即高度的民族性、丰富的实践性、广泛的认同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主张既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反映时代特色。周汉民常委则就“文艺作品如何提升精气神”提出了三个直面:直面时代、直面未来和直面历史。

 

我为这次常委会议准备的发言题目是《培养鉴赏者是文艺繁荣的重要路径》。我提出,创作者和鉴赏者,是鱼和水的关系。总体来说,高雅的鉴赏人群,必然是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消费群体,并由此孵化出优秀的创作者。高雅的鉴赏者,也是深刻的精神产品评论者,能不断推动创作水平的提升。没有高雅的鉴赏者,文艺很难真正繁荣。培养高雅的鉴赏者,培养优秀的读者与观众,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两天来,22位常委和委员代表各抒己见,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本来以为这个话题相对比较“虚”,没有想到,大家对“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问题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建议要提。尽管大家发言的角度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对目前文艺界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和“缺骨气、少底气、没志气”的作品纷纷提出批评,对部分“主旋律”作品说理生硬、形式无趣、不接地气也表示不满。

 

是啊,虽然我们大部分都不是文艺工作者,但都是文艺消费者,都是真正的鉴赏者。我们都对我们的银屏、网络和书籍充满了期待。我们与兰云升委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文艺的繁荣,一方面要“有意思”,接地气,能够契合时代、能够说出民众心声;另一方面要“有意义”,正能量,要以贴近受众的方式因势利导,要引领而不是迎合,要弘扬中华文明,体现中国精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