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你知道20多亿票房是怎么来的吗?”
——刘长乐常委谈文化打假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8-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你知道某电影几天20多亿的历史高票房是怎么来的吗?”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小组讨论现场,刘长乐常委发言时突然发问。

 

稍等片刻,无人回应。他提高音调,“这是肆无忌惮地票房造假。据我所知这些票房是由放映厅每15分钟,循环不间断播放某电影得到的放映量。其实呢,根本没人在场看。”刘长乐显得有些气愤,他说,至于有些网络投票则更加荒唐,雇人“刷票”这样的造假行为早已大行其道。“当前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打假是其中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

 

刘长乐说,当前我们在物质层面的打假力度在不断增强,而在文化层面还是“假字当道,利在其中”。文化造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盗版,不仅内容盗版,还有形式盗版。最直接的例子,全国观众可能都能看到,我们有些电视台打造的节目形式完全照搬照抄国外原创节目,使得原创国对我们的“盗版”行为十分恼火,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象。“关键我们当前还没有好的手段对这些造假行为进行监管,建议在立法上打假,在舆论上批假,在全民中形成反假的浪潮,让文化造假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

 

“文化造假,根源在于文化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安纯人委员就该话题补充说道,不唯点击率、不唯发行量和收视率,让群众口碑、艺术水准等成为社会对文化评价的主流标准,造假失去意义自然就没有动力。

 

“文化打假”,张震宇常委认为要在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上下功夫。在张震宇看来,无论“盗版”还是“造假”都已经属于法律范畴,必须用法律的手段去约束和管理。“问题在于,我国文化立法的体系尚不完善,缺少系统性。国家层面的少,部门层面的多;单个法律法规的多,综合性的少,尤其法律在互联网文化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这样的法律现状无疑挫伤了文化创作的积极性,助长了文化造假行为的猖獗。”

 

为此,张震宇建议,相关部门对现有的文化立法情况进行清理,避免相互冲突。同时加大对原创文艺作品中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