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无个性自己不稳无共性人家不懂
——委员建议用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8-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当今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的交融程度越来越深,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这种文化软实力不是强制施加的影响,而是一种柔性的力量,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吸引力的水平。换句话说,你听懂了我的故事并为之感动,你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我在价值观上的国际话语权。反之,即使我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再强大,也很难被你视为真正的朋友。”29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三小组讨论现场,王林旭常委如是说。

 

“没错,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提升软实力。要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辐射力、公信力不断得到提升,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世界各国的社会、走进各国人民生活、走进人心。这条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不同的利益和需求,都是需要用心跨越的障碍。”孟晓驷常委表示。

 

周明伟委员举了个例子。

 

已经被列入孔子学院经典教材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本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典型、最励志的故事,但在传播到西方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对这个故事背景的解释和介绍,收到了很多孩子们的疑问:两座大山挡住了出门的路,为什么不搬家而要搬山呢?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即使我们的产品很精彩,有时候也未必会取得好效果。中国文化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多快,不仅取决于我们手上的文化产品有多精彩,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别国文化的了解。”周明伟说。

 

在王林旭看来,要让世界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听懂中国的故事,就需要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放在世界的语境,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寻求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利用强化共同点来弱化隔阂。“可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一个缩短物理距离的概念,而应该是缩短人心距离的概念。”

 

万季飞常委也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是要不断学习借鉴,发挥我们的优势,用好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走出去,先当请进来。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用国际表达传播中国价值,这是走出去的最高境界,因为无个性则自己不稳,无共性则人家不懂,既要入乡随俗,更要独树一帜。”

 

“总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差异,拉近距离,用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来贴近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入脑、入心,被人所接受,被人所欣赏。”周明伟表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