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新闻

于细微处见中国精神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8-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9日下午,全国政协礼堂东南厅,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专题分组讨论如火如荼,全国政协常委、委员们围绕“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主题各抒己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创新、坚守与自省,各种观点汇集一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题目,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精神,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的实质。”童世平常委建议,应该把讨论的话题更加具体,从微观视角探求、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培育和传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不仅孔孟之道、传统文化是弘扬传播中国精神的载体,来自身边的好人好事、源于生产生活的时代风貌,同样是创作中国精神文艺作品的鲜活素材。”

 

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政协常委、委员们的认同,大家纷纷结合各自界别和工作领域,从不同角度的细微之处谈起,探寻如何在文艺发展中发现和传播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既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也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来自贵州毕节的冉霞常委介绍了家乡最近涌现出的三部优秀文艺作品———以元末明初彝族女性政治家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传播了促进民族团结、文化发展的优良传统;以当代基层干部楷模文朝荣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为主题的舞台剧和报告文学,传播了坚持绿色发展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以靠捡拾废品为家乡修路的“背篓”慈善家杨文学为原型创作的诗作《背一条大道回家》,语言朴实却饱含力量,同样让无数贫困地区的乡亲动容落泪。

 

“这三部作品都获得了成功,表明中国精神其实就蕴含在众多平凡中国人的身上。我们的文艺创作者应当把更多的笔触、镜头和视角伸向基层,挖掘我们民族骨子里的挺拔气节和高尚品格,更多地歌颂平凡者的道德呼唤与理想追求,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得到更多点赞,一定能让老百姓珍视珍惜、传播传扬。”冉霞说。

 

“‘清官戏’历来是百姓最喜欢看的一类戏剧题材,一曲京剧《铡美案》久唱不衰,豫剧《七品芝麻官》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唱段更成为乡间俚语。”长期从事监察工作的郝明金常委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应当围绕反腐倡廉文化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河南省最近精心编排的戏剧《九品巡检暴式昭》、豫剧《清吏郑板桥》、《司马光下江南》等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说明这一类的文艺作品深得民心。下一步,建议国家层面要加大对反腐倡廉文艺作品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集中优势文艺创作资源,打造更多反映时代新风和群众需求的‘清官戏’”。

 

一直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的宋海常委尽管不是“文艺人”,但他同样寻求到了中国精神在制造业领域的体现。“应当把深入挖掘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未来文艺创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继续向前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从业者来支撑。在当下崇尚洋货、质疑国产的信任危机面前,向社会介绍古往今来融入中华民族优秀基因里的工匠精神,创作更多介绍中国普通劳动者传承技艺、勤勉创新的典型风采,有助于重拾民族的自尊自信,为实现强国梦想注入正能量。”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号角。从身边感人事迹挖掘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各行各业从业者身上发现创作素材,结合时代要求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于细微之处发现并诠释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是这场小组讨论会上与会者的共识,也是政协常委、委员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视角建言文艺发展繁荣的生动体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