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以开放姿态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
——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理论研讨会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8-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和话语权是一个崭新的课题。8月8至10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14届年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构建讲得通、听得懂、信得真的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学者们认为,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及相关方针政策的认同,扩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的吸引力与认知度。综合吸收和借鉴国外政党政治中的成功经验,拓展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成长发展空间,建构既符合政治学和政党理论一般原则、能够与世界接轨,又准确反映中国政治发展现状和要求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一方面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多党合作制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提升中国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抵御西方颜色革命的迫切需要。大家认为,话语权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成为一个契机,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提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

 

学者们从话语体系目标指向出发,认为国内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首先应解释清楚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理念、路线、方针和政策,厘清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概念、范畴、逻辑与理论支撑,使人民了解、认同并支持多党合作制度,“要遵循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让国际社会理解和信服。对于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概念,有学者认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指基于多党合作的政治实践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以及其学术思想的理论表达,具体指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层面讨论国是的特定话语。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理论体系构建尚未完成,且创新性研究不足。学者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对多党合作实践有指导意义和解释力的研究不足;从多党合作或政党制度的效能发挥,完善和健全多党合作制度的机制程序实证研究不足;围绕参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滞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的声音,且传播途径单一。从学术研究来看,国际比较视野不足,与国外政党制度发展理论的互动不强。

 

“出路是在开辟本土路径上作出努力。”学者们提出,应采掘深刻影响中国多党合作的思想资源,筛选、提炼出相关基本概念、核心范畴及关键词,重新发现和阐释中国的多党合作。要回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功能优势,讲明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作方式和发展动力等。

 

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提高多党合作制度的效能。充分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充分反映参政党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实现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

 

学者们建议,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宣传多党合作制度,消除误解,增加认同。以面向世界的姿态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以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推动关于多党合作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走出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