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减轻环境压力推动“变废为宝”
——全国政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7-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尚勋武:加强一体化收获机具研发推广降低秸秆收运劳动强度和成本

 

禁止焚烧秸秆要从农民为什么焚烧秸秆入手。根据调查: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妇幼化,不能胜任在较短时间内收集运出散落在农田的秸秆;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秸秆作为农村主要生活用能的作用不在;三是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秸秆作为农户分散养殖饲料的作用不在;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田秸秆生产量也显著增加。秸秆对农户来讲成为“废弃物”,焚烧成为处理的最简便方法。解决焚烧秸秆的难题:一是想办法让秸秆值钱;二是想办法经济轻便地移出农田。

 

目前,经过试点探索提出了秸秆还田、发电、造纸、生产食用菌、编织等途径。当前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秸秆还田。但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民并不愿意秸秆还田:一是还田给下茬作物播种出苗造成困难导致减产;二是还田需要粉碎深耕,增加农机作业,成本也较高。

 

方便快捷地移出农田,是解决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的基础环节和第一步。目前,我国农田收获机械大多数只是以快速收割脱粒为出发点设计。此次调研发现,山东、河南两省已经有适合我国农田特点的,联合收割机改进加装方块打捆机的一体机。这样的收割方式农户欢迎,基层农机部门干部也认为是发展方向。为此建议:加大一体化联合收获机具研发推广力度。考虑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对现有联合收割机具进行补贴改进,第二步是以方便移出为目标,优化设计一体化联合收割机,逐步替代现有联合收割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原副院长孙宝启:运用科技创新“加”“减”法破解秸秆困局

 

破解秸秆目前的困局,要从两方面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一是提高农作物经济系数,二是增加秸秆工业利用。对此,建议:

 

一、做好减法———提高农作物的经济系数。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因作物种类、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培育出一大批矮秆小麦和水稻良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进一步矮化后也出现容易早衰、生物学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严重等负面影响。对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作物矮化育种有关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的研究。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从而增加生物学产量,在此基础上提高经济系数,将使作物产量再上新台阶,同时也相对减少秸秆的产出。

 

二、做好加法———增加秸秆的工业利用。破解秸秆难题的难度在农业,出路在工业。目前,企业收集秸秆的半径很难超过50公里,在收运储三个环节中存在劳动强度大、运输成本高、储存困难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运用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手段,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的本地化工业化利用。比如,北京有的高科技企业研发出秸秆田间捡拾、高效压缩、村头碳化的配套机械,生产有机碳肥就地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制成高能生物质炭,供村民烧火做饭。建议政府高度关注并支持在秸秆利用方面努力探索的高科技公司。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海南省委主委连介德:车用沼气项目产业化发展亟须国家扶持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选取了25个典型项目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其中,车用沼气是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循环化、高值化利用的示范项目。以海南车用沼气项目实践来看,该项目于2014年3月底建成,截至2016年5月底已累计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38271吨,供应生物天然气257万立方米。

 

目前,推进车用沼气产业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是国家扶持法规及政策不够完善;二是农业、科技、工信、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合力;三是车用沼气的推广使用存在与相关油气企业的协调问题和与天然气产品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四是秸秆收储体系薄弱,从田间地头收集秸秆到指定地点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为此,建议:

 

一、国家完善推动车用沼气产业化的相关法规及配套政策措施。如:车用沼气车辆可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购车享有补贴等政策;对利用有机废弃物生成的清洁能源在终端应用上进行补贴。

 

二、加大车用沼气产业化基础设施补贴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在项目建设融资方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由国家支持以PPP模式授予业主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应以法令、法规形式对各种有机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以及沼液沼渣作为生物有机肥还田实行奖励和补贴,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以科技创新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尚未达到高效开发和集约利用程度,相关技术研发亟待加强。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除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立法、从市场层面完善收储运输体系外,更需要从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

 

一、针对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及由此引发的大气污染事件、农田火灾事故、土壤结构受损等问题,在各粮食主产区设置适合区域特色的秸秆全量还田、打捆、压块成型以及相关装备设施研发等重大课题,逐步解决收储运技术和土壤肥力保护等问题。

 

二、针对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有限、产业化工艺落后、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等因素,凝聚秸秆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力量,引导并建立以秸秆沼气、生物基料、热解气化多联产、液体燃料、饲料、肥料、成型燃料及其装备等重大产业化科技示范项目为纽带的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鼓励秸秆利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结合;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秸秆综合利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企业技术改造重大专项及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推进秸秆“五化”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快速发展。

 

三、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协同机制,建立完整的秸秆收储运加工市场体系。政府引导和资助秸秆利用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技术标准制备沼气发酵原料,公司直接负责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投放、沼液沼渣出料抽取等劳动环节并收集加工有机复合肥料,沼气燃料则由农户免费使用,使秸秆综合利用呈现途径多样化、手段机械化、农艺与工程技术融合化,实现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王松: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应该疏堵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一、秸秆禁烧缺乏法律依据,急需针对秸秆焚烧问题立法,为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提供依据。2000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将农田秸秆焚烧纳入管辖范围,禁烧缺乏法律依据,需要修订法规。另一方面,秸秆处理可借鉴污水处理收费模式,在玉米等农产品定价时附加秸秆处理成本,以法规政策形式对秸秆处理各类补贴与收费政策予以明确。

 

二、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资金分散,如集中使用可发挥更好作用。当前辽宁有5种补贴,分散在发改委、农委和畜牧局等部门,多头管理、单独成线,作用发挥不好。建议在秸秆产区集中各类补贴经费,集中补贴秸秆产品生产企业,降低成本。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让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获利,靠市场将秸秆资源配置到再生产中来。

 

三、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装备质量和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要进一步加大国产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投入。建议设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组建农业、环保、装备等联合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制定秸秆利用农机装备生产国家标准,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秸秆综合利用类农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以PPP项目为载体推进秸秆沼气化综合利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我国秸秆沼气化综合利用尚存在诸多问题,技术进步缓慢。一是投资主体单一,二是投资环节不合理,三是投资效率低下。

 

为解决投融资不足和效率不高的突出矛盾,近期四川省在西充县等三个区县实施了农村沼气PPP项目试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沼肥流转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但政策支持不足的缺陷却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以PPP项目为载体促进秸秆沼气化利用的更快发展。为此,建议:

 

一、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沼气化PPP项目。针对秸秆沼气化关键装置和设备开发建设,沼气装置后期的运行维护、集中供气和沼液利用与处置等关键环节,尽快设计一批PPP项目,吸引专门特许经营企业进入,出台对装置装备建设和运行的财政补贴政策,有效解决盈利偏低的瓶颈。

 

二、有效激发秸秆沼气化PPP项目投资各方积极性。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强化对沼气和沼液利用的针对性补贴,注重提升沼气工程的整体运行效果,要设计系统全面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项目各方积极性,构建利益关系均衡的秸秆沼气化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切实加强对沼气化PPP项目的监测监管。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挪用或流失,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项目监督体系,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异地评估等方式,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监测,及时优化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有效提高秸秆沼气化PPP项目的成功率。

 

■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大学教授陈义龙: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精准扶贫

 

对于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现在大家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建设待提升。要破解这一难题,建议参考城市垃圾综合利用以及粮食收购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由政府主导,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纳入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农作物秸秆的关键问题是季节性很强,收获季节10天左右时间里必须收集起来,不收集起来农民就可能放火烧。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对我国每个县每个区域的秸秆总量进行统计,科学规划收储运二级料厂的建设,然后再进行招投标,进行市场化推进。

 

实现秸秆收割、粉碎、打捆、搂草一体化,可以大大降低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效及时地把农作物秸秆收集堆集起来放到二级料厂,而通过政府主导可以把二级料厂交给企业承包经营。

 

目前情况下,只要国家政策到位,建设以生物能源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应该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很好抓手,因为这个产业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终端产品不存在销路问题。在农村建一个电厂,把热电联产建起来以后,可以缓解当前环境污染,也可以让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洪法:构建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秸秆的肥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必定会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对构建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在全国范围内达到5000万吨/年秸秆处理规模,将高效利用1.6亿亩小麦、玉米、水稻秸秆,每年减少8000万方木材消耗,实现化肥减量20%以上,农药减量30%以上,至少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创造2700亿元/年的产值,并带动上游收储及配套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高值化深度利用产业,具有消化上亿吨农作物秸秆,创造近万亿产值的发展空间。

 

但是,企业在产业拓展和项目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凭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实施。二是黄腐酸等新型有机肥料价格相对较高、农民不了解、不习惯,推广困难。三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一揽子解决秸秆利用、粮食安全、化肥农药减量、碳减排等诸多国计民生的问题,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扶持。

 

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二是建议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在支持秸秆纤维素“原料化”与黄腐酸“肥料化”联合开发产业发展方面,参照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试点实施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引导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将秸秆黄腐酸等有机肥料的应用作为一项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解决方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黄腐酸肥料产品,以“物补”形式向农民发放,以推广应用。

 

■天冠集团总经理助理,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林风: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秸秆利用龙头企业

 

为推进农作物秸秆在构建工农复合型高值化能源循环经济中的利用,建议:

 

一、尽快出台农作物秸秆燃料乙醇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确保我国二代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实现秸秆利用、化石能源替代、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综合收益。

 

二、对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和乙醇残渣这种高效利用秸秆进行发电的项目,建议采用国发改价[2010]1579号文件0.75元/千瓦时核准上网电价。

 

三、县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到3000万元用于秸秆禁烧,建议把该部分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民,让农民愿意使用粮、秆一体化机械收购原料供龙头企业使用,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共赢局面。

 

四、在秸秆高值化、规模化利用初期,建议扶植一批龙头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平台。

 

部委回应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

 

秸秆焚烧直接污染大气环境,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在不利气象条件作用下,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和加重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据专家估算,在秸秆焚烧集中的时段,对当地细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影响的贡献率在14%~55%之间,严重时还会影响航班正常起降。

 

按照分工,环保部主要牵头负责秸秆禁烧工作,通过发布秸秆焚烧情况预警,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秸秆禁烧工作;联合有关部门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我们从工作中体会发现,凡秸秆禁烧工作做得好的地区都是秸秆综合利用做得好的地区。

 

因此,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应该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核心是让农民通过综合利用收益,从而“不愿烧”。为此也提出三个建议:

 

一、加大经济政策扶持力度。把综合利用和禁烧的鼓励政策放在一起考虑。

 

二、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

 

三、督促各级政府,落实农作物综合利用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禁烧的压力转化成综合利用的动力。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

 

听了各位委员、专家、企业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对大家的一些意见建议,农业部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

 

随着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秸秆生物量也同步增长,综合利用的任务越来越重。近年来,农业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导,多措并举推进农作物秸秆就地就近综合利用。一是大力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去年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7.2亿亩,有效培肥了土壤,并增强了土壤碳汇功能。二是积极开展秸秆养畜。支持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超过1000个,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三是加快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支持开发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与节能炉具配套实用技术、秸秆发电和秸秆沼气生产技术等,年消纳秸秆1亿吨以上。

 

但是,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仍然面临着产量大、还田成本高、离田费用多、技术支撑弱、配套机具缺、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收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结构,控制秸秆总量,加大秸秆还田离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和收割打捆一体化作业,加快发展种养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政策支持、农用为主、产业发展、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