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新闻

统筹兼顾 通力合作
——全国政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述评之三(结束篇)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6-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造就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

 

站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口,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豪迈目标,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精准扶贫正当其时。

 

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第十六次常委会议上,常委和委员们围绕精准扶贫的不同侧面建言献策,从扶贫方略到区域性整体贫困,从移民搬迁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强化政策保障到形成强大合力……共识在互相启发中进一步凝聚。

 

在扶贫脱贫这场攻坚战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通力合作,这也是会议的共识之一。

 

统筹兼顾:处理好几个关系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

 

常委和委员们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既要处理好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短期工作和长远致富的关系;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脱贫和低保的关系。

 

“扶持谁”涉及精准识别,“怎么扶”涉及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第一项任务。而产业扶贫涉及了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中的绝大部分。

 

“精准扶贫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推进方式不同,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关系,更不是对立排斥关系。要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两者结合’、‘两轮驱动’。通过精准扶贫,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条件改善,带动精准脱贫。”何丕洁常委指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帮扶毕节、黔西南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两个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脱贫。

 

发展生产脱贫也能够解决困难群众长远致富问题。李成玉常委认为,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只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有稳定就业和经济收入才能真正脱贫,并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当下,很多贫困地区群众通过电商脱贫致富。而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加强。牛汝极常委提出要清醒认识到越是贫穷的地方越要发展电商。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把电商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联系机制,共同研究电商扶贫重大问题,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同时他也建议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扶上马、送一程”。

 

低保与脱贫的关系,也是会上讨论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农村低保制度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要发挥“低保兜底”在精准扶贫总体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郑小燕常委认为,低保对象认定较为困难、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偏低、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不畅、基层低保工作力量缺乏等难题应破解。她建议逐步开展低保线、贫困线“两线合一”,适当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并提高低保标准,缩小城乡差距;明确低保和各专项救助的标准与条件,清理和低保捆绑的各专项救助政策,整合基层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工作机构。

 

通力合作: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扶贫很关键;

 

扶贫必扶智,要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文化服务也要跟上去;

 

……

 

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力合作,缺了哪个都不行。

 

国务院扶贫办资料显示,全国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42.4%,这一情况在农村贫困人口居多的地区更为明显。陈绍军常委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医保报销比例低、范围小、渠道窄,对极其贫困人群缺乏差异化的保障政策,而且不少地方健康扶贫工作底子不清,无法做到分类救治,影响精准扶贫效果。为此他建议:加大医疗卫生供给,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可通过定点帮扶和强化培训两手抓来完善农村全科医生队伍。优先为贫困家庭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通过签约医生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进行分类,通过提高大病保障水平、纳入低保等措施分类帮扶,提高扶贫精准性,费用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政府扶贫资金支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地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葛剑雄常委和刘长铭常委均建议办好乡村教育,结合扶贫搬迁和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等工作,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确实需要撤并的学校,应保证学生能够寄宿或提供安全的交通工具。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课程,配置教师。同时将扫除贫困人口中的青壮年文盲纳入扶贫标准,并帮助他们达到小学文化程度。鼓励贫困人口接受职业培训、学习生产技术,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在贫困人口中实施基本公民教育,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态,也是一种文化状态。刘敬民委员认为,内因是决定因素,文化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激励起脱贫的强大内在动力。在落实各项硬件工程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扶贫的思想内涵和教化作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脱贫意志,推广新的价值观,使贫困地区“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韦建桦常委提出滋润心灵,提升境界,也是文化扶贫的主旨。他认为,贫困地区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可贵的品格。但毋庸讳言,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同群众知识贫乏、观念滞后、视野狭窄、思维陈旧也有密切关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当正视并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应当贯穿一条红线,那就是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