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宋家慧:向前是大海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6-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当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马达加斯加海峡、好望角、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等等散布在斑斓地图上让人神往的地名成为脚下一个个坚实目的地;当广袤无边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海面、密集闪耀的恒星、喷薄而出的晨光成为交替不息恒定不变的风光……一个远洋“掌舵手”又将重新起航。

 

正如诗意不能掩盖孤独,美好也无法屏蔽风险。远洋航行终究是冒险者的行动,星辰大海也只会是勇敢者的征途。

 

“船长”宋家慧,正是冒险者、勇敢者中的一个。

 

“‘永盛’轮正在拉普捷夫海勇往向前!”

 

2013年9月5日,北纬72度,东经33度,巴伦支海,晴天、轻云。“永盛”轮在北极圈内继续航行,60岁的宋家慧向船后远处眺望,发现船已经出了北冰洋的云盖,他看到了云盖的边缘。因为要研究到鹿特丹的航线、海图,他4点钟就起床了。

 

就快就到鹿特丹,宋家慧感慨,这是一次“与时间的邂逅”———

 

23年前的12月,宋家慧驾驶中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轮“前进湖”,满载28万长吨伊朗轻质原油,从伊朗哈尔克岛起航。因为还没找到原油买家,一时未能确定目的港,“前进湖”不得不在西班牙CADIZ海湾抛了半个月锚,后再续航,并于1991年1月6日抵达鹿特丹“完成使命”。8日下船,带领30名船员乘机返回中国。从此告别了他十几年的远洋船员生涯。

 

这一刻,他与自己的远洋生涯“重逢”在鹿特丹。

 

作为“永盛”号首航北极专家团中的一员,时任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的宋家慧在耳顺之年再次踏上航程。经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救捞局,航母“瓦良格”、“神舟”载人航天飞船海上救援保障等诸多工作和经历打磨,行进在远洋,他的心态已有太多不同。

 

在他的航行日记里,既有更多专业技术的解读,有更多人员培训、管理的体会,有对安全的严谨苛求,还有了一种对远洋航行“站在高处”的观察,对自然的敬畏、对从前忽略的细节的赞美,甚至有心情写下散文,抒写心中激昂和对两岁小孙子的想念。

 

“拉普捷夫海静悄水面上,六面荧光、七彩斑斓,酷似极地仙境,倍感心旷神怡!”“海豹戏水,成双成对,海鸟翱翔,点线相连!”“怎奈爱孙不在,满腔热血,顿入冰山,感慨万千,海天遗憾!”……远航感受不同,情怀却如一始终。

 

在30多年前开启远洋之旅时,在40年前选择航海系时,甚至作为一个渔民的孩子在海边出生之时,海洋和远方,就已经种在了宋家慧心里。

 

宋家慧说自己小时候是“还不会说话就已经会游泳”的孩子,海洋是“基因”。因此,1976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面临“留校当体育老师还是到遥远的广州当远洋船员”抉择时,他毅然决定“向南去”。

 

因为这个“逐梦”的选择在人生中意义重大,过去40年,宋家慧至今还记得其中每个细节。

 

1976年3月,北方还是很冷,宋家慧穿着厚厚的冬装踏上火车,从大连挤挤攘攘20多个小时,到达北京。因为没有买到最近的去广州的车票,在亲戚家借住两天后,宋家慧继续他的广州报到之旅。又轰轰隆隆40多个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3月的岭南,夏已初现,棉衣棉裤裹身的宋家慧满头大汗,心里却异常坚定。

 

到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所在地——滨江西路72号,人事调配员李小男看着眼前这个一米八多大个的北方小伙,说:你这么年轻啊,不到30岁就可以当船长。

 

当船长!一个第一次见的同事的“随口一说”,朦朦胧胧成为年轻的宋家慧开启职业生涯后第一个“进阶版”目标。

 

“我来自中国大陆”

 

因为追求、因为坚定,认真的大连小伙宋家慧在1982年初,未满29岁,便当上了梦寐以求的远洋船长——一艘远洋航船的掌舵手,在浩瀚大洋中勇往直前、使命必达。

 

从此,宋家慧和他驾驶的航船,也成为蓝色星球上,向着目标一步步靠近的星星点点中的一个。这让他感到有力、自由、坚强,也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来自何处———

 

1990年,作为中国首位30万吨级航船的船长,宋家慧驾驶“前进湖”号行进到波斯湾,进港装货。港口引航员的苏格兰人看到黄皮肤、穿着制服、高大的宋家慧,好奇不已,“Japanese?Singapore?HongKong?”连续发问。

 

“No,I’mChinesefromChinamainland”

 

回忆起这段,宋家慧用发音精准的英文再现了当时的经历,“做一个能为国争光的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啊。我要明确告诉他,我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也有年轻的30万吨级船长,我们也能开这么大的船,我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支持着我。”

 

随着航船目的地越来越多,遍布世界各地,宋家慧的“中国意识”也愈发强烈。他曾在一些国际论坛发言时诙谐说,“我20岁才知道世界上有英文这个语种”。“但我胆子大,敢讲,愿意讲。我知道,只有说好英文,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讲‘中国故事’啊!”

 

属于宋家慧自己的“中国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做船长那些年,也就是船的故事。而船的故事,也不再是只有“豪情与壮志”,还有了“危险和枯燥”。

 

1984年9月,从美国航行回到大连港时,船员们都已有5个月没见到家人,归心似箭。先批可以回家的船员已经登上靠在大船船舷的交通拖轮,焦急等待,宋家慧与港口方面办理好进口“联检”手续后,也很快走向拖轮。

 

“不好!天气不对!”宋家慧走到大船甲板,看到的却是“海上长涌、乌云翻滚”,凭着丰富的航海经验,立即决定,留在船上!“没有接到天气预报说有异常天气啊。”老轨还对船长的决定有点疑惑,但也决定和船长一起,放弃回家的机会,通知交通拖轮“解开缆绳,你们先回家!”

 

结果不出所料,交通拖轮刚刚驶离大船不久,高频电话就传出84年9号台风直袭大连港的警告消息。港口天翻地覆,人员财产损失惨重。但因为宋家慧的“不侥幸”,带领船员提前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确保了船舶安全。

 

“当时心里还是很遗憾的,好久没回家了,当时我的儿子也才两三岁。”宋家慧说,船员的生活就是一场一场的远行。“结婚后第二个月就出发了,等回到家,儿子都已经出生一个多月了。”

 

“怎么把信寄给你?撒到海里飘过去吗?”上世纪80年代,通信也还非常不便,宋家慧的爱人还调侃过他关于沟通联络的事。那时候,船员家属们寄信,都需要先寄到船只所属公司,再由公司派送到不同港口,那里有代理公司帮船员们派信。“但是往往信送到新加坡,人却已经到了南非……”而后面收到信,常常已经攒了十几封了。从哪封看起呢?宋家慧嘱咐爱人在每封信后面标好时间,这样他收到一打信的时候,会按时间排开,一封一封“打开对家的思念”。

 

“少一事不如多一事”

 

1992年,宋家慧离开远洋系统,开始了职业生涯的一次转向———从“冒险”到“安全”。海监海事履职9年后,2000年进入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开启十几年救捞事业生涯。

 

救捞的核心,是挽救与保障。宋家慧说,这符合他的价值观,“人不可能不为自己活着,但时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人生毫无意义!”

 

2001年,宋家慧牵头组建第一支海上救助飞行队。2008年,他遇到了关于飞行队的一次历史性考验———当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救援需求强烈。但是,刚刚从法国进口的救援直升机还没有取证,飞行员也没有取证。飞还是不飞?

 

“如果把汶川地震这一中华民族面对的灾难比作一场战争的话,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因为没有取证就不飞了吗?”5月13日,宋家慧将这一情况报交通运输部,16日,直升机到达灾区,实施空中立体救援,在救灾现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没有去现场”,宋家慧说,他先后派出一名副书记和两名副局长,赴灾区慰问和了解情况,自己却一直没有动身,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我随时准备承担责任”———直升机没有取证,也没有过高山丛林救助经验,行动必定伴随巨大风险,虽然经过反复论证、“有把握”,但心始终是“悬着的”。

 

结果证明,救援行动很成功。

 

当年7月20日,在救援庆功会上,交通运输部领导在大会的讲话的一句话让宋家慧热泪盈眶,“如果在这次汶川地震不派飞机去救援,你们将终生遗憾。”宋家慧说,“有些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我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这一定会增加风险,甚至可能是冒险,不过我也相信,有善意的初衷和充足的信心,往往能有好结果。”

 

采访过程中,宋家慧不止一次说起“责任感”、“精神的力量”,他面对海上救援队平均不到30岁的飞行员,也常常这么说,“你们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可以计算,但是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怎么衡量呢?那就是要让所有认识你的人为你感到骄傲……事业是人干的,人需要精神支撑,而精神支撑中最根本的,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有爱国的情怀。”

 

在他看来,海上人命救援,是党和国家撒向大海的德政工程。海上的救助飞行队正是在民航不能飞的时候飞,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保证安全更要奋力救援,如果心中没有国家没有大爱,对国力支持没有信心,定是做不好这项工作。

 

在救捞局当局长那些年,他以“管理上很严”著称。他要求下属们在任务下达后先说“行”,因为他相信事在人为,要让大家在承认困难的前提下,敢于克服困难,建立信心。

 

因为专业过硬、责任心强,从2000年神舟2号起,宋家慧还带领交通部救捞系统,先后完成神舟4号到10号的海上应急安全保障任务,宋家慧本人还被总装备部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着落场副总指挥,获得曾宪梓载人航天特殊贡献奖。“每次发射时,都是我们在海上为宇航员筑起的生命线‘绷紧弦’的时候”,宋家慧说,做这件事的时候,肩上都是责任,但是心中充满了骄傲。

 

2001年5月,宋家慧还担起“拖带‘瓦良格’号回国工程”交通部专家组组长的重任,负责组织交通系统力量,将著名的“瓦良格”号从乌克兰经土耳其海峡拖带回中国。2012年,在大连,由瓦良格号改建而成的“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成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虽然宋家慧等当年参加任务的专家没有亲临交接仪式现场,但他们特意聚在一起,观看了交接仪式实况转播。当看到神圣的军旗交于海军官兵那一刻,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有时候我就在想,人跟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又是不一样的。如果时光倒流,回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样的人生选择?生活中一旦没有那种挑战和考验,就看不出真正的不同。”宋家慧觉得,不管是远洋航行生涯,还是从事救捞事业,或者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的心始终是热的。

 

说起党员干部应有的秉持、修养和责任,宋家慧还分享了自己的“入党故事”。

 

1973年上大学前,宋家慧的哥哥向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能谈恋爱,要以学业为重,认真学本领。二是要在大学期间好好表现争取入党。大学期间的宋家慧表现优秀,在支部大会上获得全部通过,但由于当时处在“文革”阶段的种种原因,宋家慧没能在毕业时候如愿入党。

 

“入党已经是在海上了”,1979年4月,作为船员的宋家慧,终于在船上入了党。因为党员光荣得来波折,宋家慧更加珍视这个身份,“我在心里宣誓,要对得起这个身份,对得起国家。”

 

在宋家慧看来,这也正是他精神能量得以充实的一个源泉。

 

“到政协就像上了一所好大学”

 

40岁以后的宋家慧,喜欢上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看过那些屈辱和挣扎、奋战和抗争,真是感觉,我们中国太不容易了。”

 

知道全国政协在今年5月中旬有关于长征的调研,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尽管之前没有相关提案,他的感受却也是格外丰富。“担心年轻人对长征精神的遗忘”,他说,应该考虑怎么把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既传承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又要把传统的东西与现实真正结合起来。

 

宋家慧现在担任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协会里有不少年轻人,还有一个“微信群”。调研的一路,他把见闻和感受同时分享给这个群。“我想听听年轻人怎么想,怎么看待长征精神。”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先烈们的艰难困苦,但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英雄们的鲜血换来的!他们把生的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留给祖国的未来,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的信念也应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我们要接过英雄们的火把,把爱国精神与坚强意志薪火相传……”

 

看到协会里一个年轻人对他的分享给予的反馈,他很感动。他说,“应该多去了解了解年轻人,才能找到弘扬精神、传承精神的好方法。”

 

于是紧接着,他又奔赴广州调研,为的是多了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在广州一所重点中学的调研期间,他问学校负责人,除了文化课外,学生们的社会教育、爱国教育、爱党教育、文明道德教育究竟状况怎样。校领导的回答却让他既忧虑又无奈。

 

“5+2=0”,学校领导跟宋家慧说,学校天天向学生们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教育,而一旦周末两天回到家,这种教育效果就会“反弹”。

 

“素质、精神的教育任重道远,家庭也一定要重视,毕竟孩子属于家庭,也将属于社会。”因为自己体会到了读史之益,他还建议,长征精神的宣传要与百年近代史结合起来,“把长征放到大历史背景下来看,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历史观,让年轻人明白,为什么成千上万人愿意为此献身,愿意跟党走。”

 

……说起自己参加调研的过程与见闻,宋家慧如数家珍。

 

印象深刻正是因为收获颇丰,“这些调研涉及的面很广,也紧扣社会发展主题。通过参会、调研等等,我的知识和认识也有丰富和提高。”所以在他看来,政协就是一所高层次的大学。

 

不过,说起在政协的种种经历,他也有个遗憾。

 

“今年全国政协42件重点提案中,没有涉海的内容”,作为年年都提“海洋提案”的委员,他总是有一些失落。“海洋问题也是大问题,在我们‘一带一路’战略中,海洋地位也非常突出,希望能够引起重视。”而他也与同样关注海洋问题的委员一起,“不气馁”准备来年“联合作战”。

 

采访临近结束,宋家慧带记者回到办公室,看他的各种藏品、照片,无一例外,都与船有关、与海洋有关。他欢欣细致地介绍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细数他手机里、书柜上各种照片的珍贵。

 

60多岁的宋家慧依然健壮挺拔,说起话来也中气十足。海洋让他实现了梦想,给予他无限荣耀……但在记者看来,这些的光芒也远抵不上他在征途中所磨砺出的——化解风险的勇气和忠诚坚定的信念,好学勤奋的品质和勇于承担的品格,坦荡辽阔的胸怀和一往无前的精神,那么耀眼。

 

而这,与他呼吁年轻人去努力传承发扬的长征精神,也恰好有一些契合。

 

宋家慧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顾问、仲裁员,中国载人航天着陆场副总指挥等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