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让城市告别雨后“看海”
——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政协委员献策“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6-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进入6月,我国多数地区开启暴雨模式。于是,卷起裤腿儿捞鱼,划着皮筏艇看海,呼吁“滴滴快船”业务……随着新一轮暴雨如约而至,南方多个城市近期上演年度“看海”戏码。

 

要寻找破局良方,让城市成为自由呼吸的绿色“海绵”成了各地竞逐的首善之选。海绵城市,即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对雨水的存贮、缓释与回收作用,严格控制雨水径流,以此加快实现低碳循环的绿色理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10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域至少20%要达到雨水的就地消纳利用。2016年3月,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明确海绵城市规划草案时间表。4月,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出炉。

 

然而,在业界资深人士看来,即使兼顾美好生态愿景与千亿市场空间的海绵城市,在热潮之下,仍存诸多问题。今天,我们选编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敬请关注。

 

■民革中央: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是科学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新思路,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的过程,能够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对于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一是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指导效果欠佳。我国城市雨水、屋面落雨、地表径流水质差。如果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单纯依靠植物净化设施,则污染物去除率低、去除时间长,难以达到回用要求,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是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盲目施工建设。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对于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不了解。

 

三是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国家政策中一些措施对于某些地方并不适用。

 

四是现有技术存在局限性,很难大面积推广。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都要求耐涝性强的植物,对物种有限定性,很多本地植物不适合使用,因此造成当地植物物种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物种减少。

 

建设海绵城市必须要在科学的框架下进行,要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对各项措施、指标进行细化,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修改完善相关政策文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初水弃水时间、水质净化措施进行调整,对可下渗设施要加装水质净化装备,避免地下水污染,并重新计算建设和维护成本;补充从宏观层面进行雨洪调控和管理的措施;补充市政雨水管网设施改造、升级的章节。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中,将“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要求由“鼓励性”改为“约束性”;对于新老城区的考核指标要区分,避免在老城区的大拆大改。

 

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各试点城市依据地方实际特点配套制订相关指南、规范、标准细则

 

在建设之初,对当地的生态、城建环境做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建设方案,包括城市海绵体技术规划。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层业务部门人员进行培训。

 

综合考量园林绿地的功能与社会需求,合理划定种植区域

 

在基本满足原有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设周期、考核指标,并注意物种多样性、园林景观品质、绿地率等问题。

 

■农工党中央:探索“生态治水”新思路打造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宁波慈城新城的“海绵城市示范区”的试点,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规划缺乏。目前城市建设缺乏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的系统性规划,已有的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甚至在个别区域的布局和建设方案上存在较大矛盾。二是“海绵体”设计建设标准缺乏。“海绵体”有多种形式,涉及小区开发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公共绿地建设、水系湖泊建设等多方面,但缺乏明确的建设标准和指导意见。三是部分天然“海绵体”遭破坏,造成涝水转移,加重周边地区内涝。

 

为此建议:

 

树立“生态治水”理念,编制城市海绵规划

 

在“海绵城市”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应树立新思路、新理念,推进由灾害管理向资源化、生态化管理的转变,将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效结合,发挥综合效益。根据各地自然特性、降雨气象、水资源开发、河网水系布局、城市开发建设强度等特点,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完善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三大系统,针对各区域不同的“三水”问题,结合河道湖泊、湿地绿化、基础设施、房产开发等相关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内涝治理、雨洪利用、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开展建设标准修订,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要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按照控制指标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建设标准和导则的修订工作,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要求纳入建设标准体系内,全面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在建筑小区开发中,增加透水铺装率、雨水控制率等主要指标,强化指标的约束性,并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和要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提出绿地综合利用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要点,具体措施以及适应本地区的技术途径和方法等,并且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保护修复已有海绵体,构建城市新海绵

 

城市中的湖泊水系是城市天然的海绵体,是建成海绵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系发挥其滞蓄雨水作用,恢复其生态功能,保护和修复好天然海绵体;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城市中新的海绵体,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等。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骆沙鸣:以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海绵城市”试点

 

我国已确定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各省市也推出一批本区域“十三五”时期“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然而许多主要城市仍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沿管道集中排出。针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提质扩容,建议如下: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中应突出政府主体责任,充当好决策指挥角色,应辅导支持我国若干城市进入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行列。要多规合一,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水务、市政、道路、园林、交通、环卫、防汛、节水办等部门职责,制定“海绵城市”控制目标。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新思路,全面推行严格水资源制度考核。

 

探索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多级的“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再通过PPP模式等有效聚合社会资本建设“海绵城市”,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推广“海绵城市”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体系,并出台“海绵城市”低影响设施开发建设示范项目补贴政策和验收奖励。加快发展和应用渗水新建材,提高渗水材料自主创新率与普及应用率,必要时将新建材列入政府采购清单。推广洁水与节水并重技术,推进绿色建筑施工。建设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和分布式污水处理厂。

 

建设“海绵社区”、“海绵校园”和“海绵公园”,多建设雨洪调节池或人工湿地、植物浅沟等,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再处理压力和污泥二次污染的风险。有效利用中水回渗,推动我国消防用水使用中水。

 

在全社会普及宣传“水十条”环保政策,宣导绿色发展指导下的“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支持全国各地给排水协会和节水社会组织,针对国情加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协同创新,推动我国“海绵城市”中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调水、用水、排水的一体化,力促达到全民参与的“绿色用水”和“节水护水”。大力培育熟悉雨洪管理技术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制造研究院院长秦升益: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与财政支持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落实总书记要求,住建部、财政部先后下发了有关技术及财政激励等政策文件。

 

2014年10月,住建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等方面,指导各地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建设和管理模式,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问题。

 

2014年12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及相关考核要求;各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书记、市长亲自挂帅。

 

中央财政支持极大地带动了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据初步了解,有100多个城市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到今年2月26日,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和住建部门经过考核优选后,上报了30多个城市到国家层面。

 

为此建议: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突破传统投资模式对建设海绵城市的资金束缚,利用资本市场,更大规模地筹集社会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提高财政奖励额度。对采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单位,在已有奖励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对采用自主创新产品总金额20%-30%的财政奖励,奖励期限为5年。创立建设海绵城市相关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加快推进京津冀“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立足京津冀区域为全国水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尖锐地区之一的实际,应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海绵体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区域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补齐区域发展最“短板”。

 

为此,建议如下:

 

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体制。“海绵城市”建设只有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国土、市政、交通、园林、水务等职能部门,在发展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在城市建筑与雨水系统建设项目的施工环节加强监管,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得到充分落实。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科学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各层次,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的根本目标。

 

制定标准规范指导工程建设。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京津冀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标准规范及其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科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

 

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量巨大,应按照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构建多尺度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要提高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标准,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建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的完整排水系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实施全方位节水战略。立足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坚持以水定产,将节约用水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严格管网漏损率标准。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德国:高效集水平衡生态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瑞士: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新加坡:疏导有方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美国:强化设计加快改建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后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是白白地流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