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委员讲堂之俞敏洪:用好“互联网+”战略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3-14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持人

 

感谢俞委员来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委员讲堂》栏目的访问,请您先跟人民网网友打个招呼。

 

嘉宾俞敏洪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俞敏洪。

 

主持人

 

今年两会上您提出了关于落实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建议,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提案的内容?

 

嘉宾俞敏洪

 

我觉得中国的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国家其实已经蛮关注了,比如说在大部分的地区都实现了,即使你不是我这个城市的居民,你只要在这个地方工作两到三年以上,有暂住证,为当地已经做出了经济和税收方面的贡献,一些城市还是在不断地考虑暂住人口的孩子教育问题。但是即使是这样,这里面依然有很大的问题。

 

嘉宾俞敏洪

 

第一个问题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或者暂住人口的子女,他们享受教育的资源和当地的居住人口的条件有时候是不对等的,对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条件更加苛刻,选择学校也有很多的不便。比如说很多暂住人口因为在北京的核心教学区没有房子,外地来的暂住人口,一般租房子都在郊区,或者是比较便宜的地方,教育资源相对也比较落后。实际上他们为这个城市所做的贡献,包括经济、文化、政治上的贡献,肯定不比当地居民少,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引起国家的关注。

 

嘉宾俞敏洪

 

第二,在流动人口中间的很大一部分,我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带有贬低性的称号,叫做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其实不光是在当地城市很少能够接受到教育,在家乡又变成了留守儿童,这件事情实际上也是中国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嘉宾俞敏洪

 

第三,中国现在的人口流动已经变成常态的社会形态,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系必须迅速改革,来跟上这个流动的时代。这个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高考。比如说我这里遇到的问题就是,在北京的暂住人口,比如说我的员工,他们的孩子到了高中之后就不得不回家乡去,因为高考在家乡举行,录取也在家乡,但是由于他们在北京已经上到了初中,所以再回到家乡的话,教学体系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没有实现统考,可能这个孩子就会错失很多机会,尤其到了初高中,孩子本身心理状态不太稳定的情况下,突然让他跟他们的父母分离,去结交家乡的一批完全不熟悉的自己的朋友,对孩子的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冲击。

 

嘉宾俞敏洪

 

所以我的比较大的建议是,一是要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的均衡性问题,第二个要关注在中国范围内通过全国的高考统考,怎么样让中国的流动人口的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取得各种教育资格的问题。

 

主持人

 

您刚才也提到高考录取,全国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事情,就从我们实际来看,要做这件事情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嘉宾俞敏洪

 

好就好在国家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因为高考统考这件事情我在三五年前就不断地提出来,因为我认为这是针对中国移动社会的最公平的一个机制改革。从明年开始,中国已经是数学、语文和外语三项全国统考,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实际上不仅仅是统考的问题,还有怎么样能够让所有的流动人口的孩子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参加高考的问题,现在即使全国统考了,但是它还是根据户籍来划分的,你的户籍在什么省,你得回什么省去参加高考,我觉得这件事情只开了个头,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

 

主持人

 

针对全国统一划定高考分数线这件事情,有一种观点,觉得它对教育质量薄弱的地区来讲是一种冲击,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嘉宾俞敏洪

 

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如果说教育质量薄弱的话,没有什么时候比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教育质量更加薄弱,我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全国统考了。我认为可以全国统考,但是可以根据地区的差异,设定在不同地区录取的不同分数线。当然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总比现在这种僵化的考试体系,导致大家得不到公平的机会要更加好。

 

主持人

 

近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引发了社会很多的思考,您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嘉宾俞敏洪

 

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一个是中国的教育均衡做了这么多年,其实反而越做越差。所谓的越做越差,就是我们主观上的努力是对的,是好的,但是客观的现实,反而使中国的教育均衡变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不均衡。比如说在同一个城市中,好的学区和差的学区之间的教育不均衡,郊区和城市的教育不均衡,移动人口和非移动人口的教育不均衡,边远地区和核心经济发达区的教育不均衡,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嘉宾俞敏洪

 

更加麻烦的是,实际上,农村地区的孩子们,还有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接受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比如说现在的有钱人,或者是有社会背景的家庭,他们已经不再是在中国跟中国孩子争夺教育资源,他们已经进入了更高一个层次,他们是让孩子们进入世界教育资源的争夺中间去,所以每年都有十几万、二十万的高中生都直接到国外去读书了。当然这个一部分是好事,它至少把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出来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本身教育资源并不多,比如说我们在中国,要你数出名牌大学,你大概一口气就能说完那十几个名牌大学,尽管211、985加起来也有100所左右,但是大部分认为最好的大学就是前面那十几个。在这样的好大学中间,农村孩子由于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触信息的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他们要进入这样的名牌大学就越来越少。我们在读北大的时候,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我们那时候在北大,农村进北大的孩子大概有35%左右,当然那时候中国城市人口也不多。现在城市人口大大增加了,农村人口减少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到城市去了,但是实际上中国总体上农村人口还是占到了一大半,农村的适龄儿童和适龄上大学的孩子也应该至少占到一半以上。北大现在的农村孩子的百分比,我估计也就15%左右,实际上是大大的下降了。

 

主持人

 

那您认为教育扶贫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

 

嘉宾俞敏洪

 

教育扶贫的侧重点就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教育是跟着资源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学区房,不管你在学区里的教学设备和校舍多么好,如果我把这个学校里的所有的优质老师全部调到另外一个本来大家根本就看不起的那个学校去,那个学校立刻就变成最抢手的,因为老师代表了教育资源的核心成分。所以我曾经提过一个简单粗暴的提案,在去年的时候,这个提案就是,只要是在农村教书的老师,我不管你这个老师是不是住在城里,你只要是在农村或者成郊,或者边远地区教书的老师,你的工资收入统一比城里的老师高出30%,我算一下,中国的财力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总共加起来,在农村教书的老师也没有多少,增加30%的薪酬待遇,我觉得很多在城里教书的老师就愿意到农村去教书了。因为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比如他坐个火车,或者自己开个小车,跑到乡下去,20公里,就是十几分钟,他就到了。在农村还有很好的新鲜空气,如果农村的教室条件能跟城里的也差不多的话,我觉得老师就愿意去了。中国现在对于校舍硬件的改造投入上非常大,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投入还是比较不均衡的,基本上是以城里的好学校投入的为最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投入的非常少,所以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发动我们周边的朋友为农村地区的小学,还在争取一校一操场,都是我们这些人在捐款以后,把这个操场给造出来,我觉得这个配比上就不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做了一件最伟大的事情,全国的所有中小学都是统一配比。

 

主持人

 

是老师还是硬件?

 

嘉宾俞敏洪

 

硬件,校舍各方面,好像是操场有多大,造多少房子,容纳多少学生,他们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个至少从硬件条件上来说,就达到了全国一体化,当然中国这个不太容易做到,但是我觉得至少把优质老师资源倾斜到农村去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我们这些人当初为什么能考上北大,我上大学之前连城里都没进过,理论上是不可能有考上北大的机会的,后来为什么能进北大呢?就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反右,把一批优秀老师反到了农村,我的语文老师当时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成员,我的英语老师原来是南京翻译局的局长,都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毕业的一批人。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时候,农村的很多老师水平非常高,因为他们是被从城里下放到农村去的,也直接导致了那几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人数非常多。

 

主持人

 

基于您刚才的提案,资源肯定存在一个既得利益者。

 

嘉宾俞敏洪

 

会有很大的冲突,我觉得任何改革都是打破既得利益再重新分配的过程,这种改革用温和的方式发展,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因为我从来不赞成用革命的方式推翻一切,再来重建一切,但是我觉得在大方向和战略目标正确的前提下,用比较好的力度去推进,我觉得还是必须的。有的时候我说要拿出政府拆迁房的勇气来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政府原来拆迁老百姓房子的时候,多少钉子户不就是被推土机开过去推掉了?为什么教育中间的钉子就推不掉呢?我说教育中间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就是很多地区的名牌中小学校的校长,牛气到了连市长都不敢碰,我知道有很多中小学校长是敢冲进教育局长、副市长的办公室,甚至市长的办公室去对抗的,甚至敢跟教育部对抗。

 

嘉宾俞敏洪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教育部早就说过了,公立学校不允许办国际班,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有校长对着教育部说,我干吗要听你的,我办国际班不办得挺好吗,我的国际班也是培养中国的学生的,为什么允许民间力量办国际班,不允许公办学校办国际班,从部长到市长,到教育局长,对这样的校长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因为他是最好的学校的校长,当地的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要求着这样的校长,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这样的学校去学习,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以至于只要有点资源,这些好的学校的校长一般马上就能拿到,而周边的被边缘化的学校连门都摸不着。

 

主持人

 

那像这样强势的校长,在您刚才讲的改革里面应该怎样改革呢?

 

嘉宾俞敏洪

 

没办法,所以我说教育强势均衡,因为校长本身无罪,校长本身也不错,如果我是那样的中学校长,我也会这么做的,没有一个校长会希望自己的学校变成一个平庸的学校,每个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在当地变得不可缺少,并且众口交赞,并且所有的老百姓都要抢着进来,但是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如果这么做,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公立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让所有的公民享受到基本公平的教育待遇,这是公立学校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很少有特别出色的公立大学,但是它却满足了全美国青年人上大学的需求,而美国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私立大学,因为私立大学把自己变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觉,说到最后还是一个教育均衡化的问题,政府有没有力量去执行这样的教育均衡化的问题。政府做了很多,教师轮岗,最后根本就轮不动,好学校的校长就是不放自己的老师,你怎么轮?现在又划片区,好学校全划到一起去了,比如说现在号称把几个学校连片划分来进行片区教学,它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说海淀区,海淀区的每一个中小学都很好,你总不能把海淀区跟石景山区去划在一个区。你把石景山区、房山区划在一起,它的好学校还是没有那么多,所以到最后还是形成了差异。反正是一个挺难解决的问题,我特别能够理解政府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办法的一种感觉。但是这些问题,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面对中国后一代孩子们能够接受平等教育的理念,我觉得还是必须要做的。

 

主持人

 

值得推动。

 

[18:44]

 

嘉宾俞敏洪

 

对,肯定值得推动。

 

主持人

 

在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面,外语的分值从原来的150分降到了100分,而且一年可以考多次,您对这个变化怎么看?

 

嘉宾俞敏洪

 

现在好像又回到150分了。

 

主持人

 

一年能考多次的变化您怎么看?

 

嘉宾俞敏洪

 

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听到很多说法要回到150分,因为大家再次确认了孩子的外语水平跟我们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性。我觉得外语是非常容易标准化的一项考试,所以只要在出题机构水平到位的情况下,比如说能达到像托福出题、雅思出题的水平,一年考两次、三次都没问题,因为他的分数中间是可以比较的,对学生来说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心态,第一次考失败了没有关系,他还可以马上考第二次,不至于像高考一考定终身那样,让人心里紧张,而且他还可以选择两次考试中间的最高分数,我觉得也挺好。我觉得未来甚至语文、数学,在出题水平和管理水平、阅卷水平、保密水平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觉得都可以一年考两次,让孩子们选择最好的分数来申请自己的大学,而且这样给大学录取学生也给了很好的余地。比如说很多学生1月份就已经考试考完了,分数很高,大学选择这样的学生的余地就很好。所以我觉得慢慢改革,这个方向是对的,至少外语一年考两次,如果真执行的话,我觉得是中国考试史上的一次进步。

 

主持人

 

您觉得还有什么建议吗?关于外语的考试。

 

嘉宾俞敏洪

 

我觉得中国的外语教学主要的是要从真正学好外语的源头上来做变革,因为真正的外语水平是听说和写的水平,不是阅读和语法的水平,中国现在高考听说分量占得非常低,写作分量就更低了,我们的高考中间都是多项选择题、阅读理解、语法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孩子们肯定就往这方面努力。努力的结果是全中国的几亿学生学英语都是哑巴英语,都是不能动手的英语。其实语言一般都应该是从听说入手,再从写入手,至于说有没有语法错误,阅读是不是畅通,多项填空是不是选错了,我觉得真的不重要。中国的教学就变成了在这里死抠,抠细,抠到最后所有的学生把最细的语法点都能选对,但是大的格局没有了,整个的语言能力都没有了。当然这也跟中国的现实有关,因为中国大量的外语老师只会教语法、阅读和词汇,让他们听说的话,他们自己的口语水平都不过关,要写作的话,很多老师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写不出来,也没法讲,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培训的,只要国家做一件事情就行,比如说高考中间50%的分数是听说和写的分数的话,下面老师自动就会去改了。主要有这样一个阵痛的过程,但是你不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的孩子到国外去留学也好,在国内也好,最后都是哑巴英语。而且由于哑巴英语本身不能用作日常交流,所以一旦不学了就忘了。

 

主持人

 

这两年“互联网+”的这个概念比较热,您对“互联网+教育”是怎样一个看法?

 

嘉宾俞敏洪

 

我觉得“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对教育的促进和变革,互联网不光是给教育领域,对全世界的任何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好老师教的这种效率,因为他收集信息也好,进行互动也好,都会变得更加的容易。第二就是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因为比纯粹老师在黑板上写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互联网上,尤其当老师指导得当的话,是会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努力的。比如说其他们怎么样搜寻最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这个在中国是不教的,在国外是反复教的。比如说在国外到了初中,从初一开始,很多问题老师只讲一个头,剩下的完成就是学生要么组合起来变成一个小组,要么就是个人在互联网上搜查所有的信息,再继续往下走,培养了他们很大的独立思考能力。

 

嘉宾俞敏洪

 

另外一个就是个性化学习这件事情得以实现,原因是通过大数据的研究,你可以很快地追踪到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他的学习弱点,以及他需要补充的学习内容,这样就使原来一个老师面对教室里的一帮学生,只能假定他们是同一个水平跟他们家学,变成了老师能够完全点对点的知道每个学生的落点在什么地方,以及到最后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向都可以不一样。我觉得互联网不能对教育的本质带来革命性的颠覆,但是它一定是使教育本质这件事情更加容易实现,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有学习能力的,完善的,有研究精神的这样一个完整的人。

 

主持人

 

您及您的企业这方面现在有没有什么做法?

 

嘉宾俞敏洪

 

有,新东方的很多课程已经是完整的O2O系统了,就是Online to Offline combine together这样的一个系统。

 

主持人

 

新东方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是收入增长了17.7%,O2O的在线教育在其中有很大的贡献,未来新东方在O2O方面会不会有更大的步伐?

 

嘉宾俞敏洪

 

会循序渐进地摸索着往前走,我一般都不喜欢什么革命性的概念和炒作,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新技术和新的方向的出现,都是可以融入到你原有的体系中间去,并且对原有体系进行改造的,我觉得任何一个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我认为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它的大方向要对。

 

主持人

 

最后可能是一个多人调侃的笑话,他们说新东方的外语培训学校,应该跟新东方厨师学校合并,因为学外语的学生出国以后,提升最明显的是厨艺,所以干脆外语技能和生存技能一块儿培训。

 

嘉宾俞敏洪

 

其实我是有这个想法的,我觉得假如说中国每年二三十万的出国留学生在出国前,先学会做饭的话,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是一个重大的提升保证。我到国外去看中国的留学生,每个留学生都想吃中国饭,但是他们自己又不会做,所以只能到饭馆去买着吃。而在饭馆买着吃的饭菜一个是很贵,第二个是很油腻,第三个是味道有的时候还不对。我女儿到国外留学之前,我就教会了她做菜。

 

主持人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新东方的厨艺课程吗?

 

嘉宾俞敏洪

 

新东方的厨艺课程本身现在就是有的,我说的是那个新东方厨师学校,就看我们两方愿不愿意合作起来做这件事情,新东方厨师学校的老板也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可以跟他聊聊这件事情。

 

主持人

 

关于新媒体,我看新东方也是有些尝试,比如你们的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些文章,您这个号创办的初衷是什么?

 

嘉宾俞敏洪

 

我创办这个号的初衷就是跟创业者分享创业的经验。

 

主持人

 

那您对它有没有什么期待?

 

嘉宾俞敏洪

 

这个期待就是对于这样的一个自媒体,我希望它能够有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各种创业项目和创业历程,使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能够从中学到自己创业过程中间应该学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创业变得更加的顺利。

 

主持人

 

谢谢俞委员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