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全国政协委员献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4-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新年贺词中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的需要。正因为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故事的精彩,中国声音的动听,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朋友圈”才会越织越大,越夯越实。

 

今年两会期间,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加强内容建设 让中国故事传遍世界

 

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成为大国间角力的新领域。

 

目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着难得的机遇。有利的一面是,我国硬实力的持续增强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为扭转国际传播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渴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这是我们加强对外传播的极好机遇。

 

对制约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相对于美国等大国而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仍很薄弱,国际话语权依然掌握在他人之手。

 

相对于国际传播的硬件建设,国际传播的软件即内容建设是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任务。选择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中国人的哪些价值理念,讲好哪些中国故事,这些都是对外传播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建议采取“四个着力三个精准”的策略。

 

一是着力丰富传播内容。对外传播最核心的功能是争取人心,是通过交流促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要将我国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内容展示出来、传播出去,让国外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受众能从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其中,我国核心价值观应无所不在,蕴含在各项内容之中,成为核心元素。同时,我们要大力对外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相映生辉。同时,这种传播应该尽可能做到丰富多彩,使中国故事生动丰满,中国声音动听感人。

 

二是着力拓宽传播渠道。要通过新闻、出版、电影、广播、演艺、展览等各种途径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发出来、传出去,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阐释好、展现好。既要发挥大众传播速度快、覆盖广、影响大的优势,又利用人际传播针对性强、直指人心、影响深远等特点,使这两种传播方式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三是着力构筑传播平台。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国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各类传播机构和企业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广度,在海外建设平台,扩大业已建立的“滩头阵地”的影响力。

 

四是着力创新传播方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洗礼,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必须不断更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媒体进行对外传播。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进行对外传播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个精准”则是指:第一,要精准影响易被影响的人。许多周边国家历史上与我们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受到中华文化的漫长滋养,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较易产生效果的对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要义利兼顾、弘义融利,坚持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这些重要理念融入对外传播之中,持续加大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能力建设,牢牢抓住文缘相通、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巩固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坚固联结周边国家民众人心的精神纽带,为打造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

 

第二,要精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国外学界、智库对于各国政府和民众有较强的影响力,我们要着力做他们的工作,增强他们对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深度了解,逐渐引导其更为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培养一批知华友华力量,帮助我们放大对外传播的声音,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三,要精准影响难以影响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西方国家的不少人,尤其是政商学界高层对于中国有较深的偏见,对我国当代发展变化有不同的解读。对于这部分人,我们还是要持之以恒地做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只要我们秉持真诚相交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这些“难以影响的人”亲眼看看中国当代的发展变化实情,亲身感触恢宏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总能叩开一些人的心扉,促使他们逐步客观地看待中国。此外,对于经常会出现的不同的声音,我们要有开门纳谏的胸怀和雅量。在中外交流的平台上,聆听不同意见,让局外人为我国的发展建言献策,从不同的声音中寻找有益的借鉴。这种以诚相待、愿意聆听的态度本身对于争取与我们意见不同、甚至相左的学界、政界人士将会有所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海外侨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长久以来,我们往往只注重海外侨胞为中国投资和捐赠的情况。国内民众对他们在住在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知之甚少,似乎海外侨胞的贡献主要是在中国。其实,这是一种流传广泛的错觉,也容易给住在国民众造成误解。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海外侨胞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资源,同样更是住在国的宝贵资源;他们对中国贡献很大,但更主要、更直接的贡献则是在住在国;他们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同时也更是住在国发展的独特机遇。海外侨胞在住在国的平安、健康发展是祖国对他们的最大惦念。正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唯有海外侨胞在住在国的平安、健康发展,才能为中国和住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从外部环境看,实现这一伟大事业,必须秉持“合作共赢”这一由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价值观,必须坚持建设命运共同体,必须连接中国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而海外侨胞就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天然使者和桥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数千万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参与。海外侨胞既熟悉中国和住在国的情况,又有国内外人脉资源和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他们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解读中国最为理想的“民间大使”。

 

我们强调将中国梦同海外侨胞住在国人民的梦想连接,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所在。这需要海外侨胞用民间方式传递中国声音,用更多更好的故事解读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让更广泛的住在国民众了解中国追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与行动。

 

海外侨胞已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是最早投入到全球化和区域化潮流的群体之一,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格局。海外侨胞作为住在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已与当地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和深厚感情,他们已经融入了第二故乡。住在国发展的快慢和好坏,与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海外侨胞可以运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发达的商业网络、丰富的社会资源等综合优势发挥独特作用。

 

这个独特作用突出体现在,他们可以兼顾中国和住在国的发展需求,关注住在国人民的利益和感受。鉴于海外侨胞的生意、产业布局主要在当地,他们比中国企业更加了解住在国政府和民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信赖什么,更加熟悉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支持才能赢得当地民心,也更加懂得如何融合中外智慧破解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交往方面的困难。我们要多从住在国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单从中国的角度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侨胞在促进国家间、民众间共识方面有着独到视角,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做活这盘大棋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李胜素: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

 

“国粹”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她以丰富精巧的技艺,立体地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思想价值,是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最生动、最有效、最深刻的形式。

 

多年来,我与于魁智副院长以及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同仁一道,赴海外多国推广京剧艺术,深切感受到各国观众对京剧艺术表现出的震撼和认同。随着交流水平的提升,这种认同更发生着内涵上的演进,出访剧目不再是以形式技艺为主的“哑剧”,而是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正本大戏。中国文化最闪光的价值,通过生动、精美的故事呈现,带给海外观众最深沉的感动。

 

2014年赴日本,两个月巡回30座城市演出53场,场场上座90%以上,经典剧目将中日普通民众的情感点点融化,真切地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2015年赴英国,演出结束的刹那,全场观众发出震耳欲聋的长时间惊呼,继而全体起立鼓掌,一束束鲜花如雨点般被抛向舞台,继十年前成功访英后,我团再次获得英国主流媒体五星级最高评分。

 

京剧艺术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凝聚了海峡两岸的浓浓亲情。2015年携七台大戏第19次赴台湾,时值两岸领导人会面后不久,于魁智副院长领衔的《将相和》,以特殊的寓意,获得台湾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的罕见礼遇。

 

目前我们的对外推广,常因经费所限,无法立项或深入开展。尤其远程的欧美国家项目,邀请方承担了昂贵的场租、宣传、落地后的食宿行费用,已经左支右绌,因而国际差旅、道具运输、演职员补贴等费用,都需我们自己筹措解决。演职员用牺牲和奉献,弥补着一切。

 

我团曾多次参加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及各国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的讲座、研讨会、工作坊,以知识讲解和示范表演,免费为当地民众普及京剧艺术。然而,此类活动几乎都是无偿性质,都需从我们自己的演出费中消化解决,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困难,难以持续开展。如果获得更有力的财政支持,必将满足更多国家观众的热切需求,取得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煌煌正声的京剧艺术无疑应当走在最前列。真切希望国家能以更高规格、更大力度,推动“国粹”京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感动更多民族,影响更多人。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蔡建国:加强“软实力”建设助推“中国梦”实现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就“软实力”的重要性着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平崛起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相对于“硬实力”的不断增长,“软实力”建设则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文化大国,却非文化强国。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形成的“儒家文化圈”辐射至整个东亚地区,其影响力至今仍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其影响力日渐微弱,加之缺乏提炼、创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得以开发,更没能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甚至面临他国激烈竞争、文化资源流失的风险。另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贸易存在较大逆差,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中国国际话语权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力不相符。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仍然有限,与我国世界经济地位排名反差明显。

 

第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越来越多却依然存在不和谐论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在大幅度减少本国贫困人口的前提下,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中国责任论”依然存在。

 

第四,中国国家形象失真,国际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已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然而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并未以相应的态度客观看待中国,肆意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环境面临挑战。

 

第五,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讲不好“中国故事”。中国官方媒体的对外宣传虽然几乎覆盖联合国所有工作语言,但却难以进入国际社会主流,很多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不能将真实的中国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思维逻辑传播出去,因而既感动人心,更不能感动世界。

 

因此,根据当前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助推“中国梦”实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利用中国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其半官方的背景,通过柔性的手段实现争取人心,加深相互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信息传播、平等协商和人文交流赢得“民心”,进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

 

第二,发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资产,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如孔子学院品牌、动漫产业。

 

第三,加强品牌国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国家品牌是良好国家形象的缩影,必须全方位塑造国际品牌,创立国家品牌建设制度,进行国家品牌营销,增强国家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借此重塑国家形象。

 

第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西强我弱”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同时注意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强化新闻报道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化解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改善中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中国在事关全人类发展问题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借此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五,加强侨务工作,进一步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华侨华人可以传递中华文化、介绍当今中国、宣传中国形象;海外华文媒体是发出中国声音、讲演“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华文教育则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具体实践。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并与公共外交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的效应。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加快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是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手段;中央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40余次视察文化中心和出席见证有关政府文件的签署等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中心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中心工作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始,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探索期(1988—2002)、起飞期(2002—2012)和目前的高速发展期。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在海外建成50个文化中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建4到5个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仅2007年至2013年这5年中,我们陆续投入运营的14个文化中心开展的各类活动就逾万起,直接参与中心活动的公众总人数达到数百万人次。实践证明,已在运行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对传播中华文化,彰显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中心面向驻在国主流社会、覆盖各个阶层,围绕“文化交流、教学培训、思想对话、信息服务”等职能,常态化开展活动,广泛开展交融互鉴,全面、协调、持续地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并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稳固的平台。这种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以往在国外开展文化宣介工作缺乏自主平台、多为短期交流的传统局面,为对外文化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今后我们将逐步把文化中心打造成服务国内各行业、各领域对外工作的中国中心,全面展现我各方面发展成就和我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特别要指出的是,文化“走出去”不仅是展览、演出的走出去,更是观念、理念、哲学的走出去。总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和价值理念,才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使命。

 

新华通讯社社长蔡名照:加强国际传播应把话语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

 

继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写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这一部署要求。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这既体现对当前国际传播格局的清醒判断,也赋予我国对外传播战线新的使命。

 

随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创新对外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不断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更加有效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要把话语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抓住融通中外这个关键。我们要把中央治国理政重大理念作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内容重点,引导国际社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

 

互联网的普及是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国际传播中少数强势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我们要抓住信息网络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优化调整力量布局,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特别是大力拓展新兴媒体传播阵地,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创新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对外传播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加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加有效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