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4117号


题    目:关于加强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古建筑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单霁翔,袁熙坤,赵葆秀,徐安碧,夏潮,徐利明,林文增,周予援,赵汝蘅,赵本山,阎维文,梅葆玖,覃志刚,谭孝曾,詹祥生,高云,赵秀君,高洪波,唐栋,席强,冯远,白水清,吕章申,李士伟,朱世慧,王立军,王文章,石汉基,田黎明,叶少兰,陈力,阿拉泰,陈晓光,茅善玉,范迪安,杨承志,李胜素,励小捷,张建国,何香久,孙萍
承办单位:文物局(主),科技部(会),财政部(会)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古建筑修缮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工作,从财政预算、资金保障、政府计划等多方面予以安排,在古建筑修缮与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先后有大批古建筑包括古建筑群得以妥善保护。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国共登记古建筑约26万处。这些古建筑是前辈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情感价值,保护好古建筑意义重大。然而,从保护现状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潜在威胁,亟待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保护。
    一是防震保护。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分布带,地震的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对古建筑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古建筑历经时代久远,其材料不可避免产生老化,强度亦有不同程度下降。为了有效抵抗地震作用,应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准确评估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构现状,发现结构的抗震安全隐患,以及构造连接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二是防火保护。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辅以装饰用油漆彩画。上述材料都是易燃材料,容易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火灾。我国古建筑的现有高压消防系统普遍覆盖不全面,大量古建筑周围没有消防设施。同时,防雷避雷设施不健全,古建筑因雷击损坏引发火灾事件时有发生。与古建筑接触的电气线路多有老化,因发热等因素很可能引发火灾。因此,亟需应引入高科技手段,提升古建筑的消防能力,改善已有的电气线路,增设避雷设施,采用先进可靠的火灾隐患监控设备及扑救工具,将火灾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三是防虫保护。白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社会性昆虫,通常以木材的纤维素为食,破坏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甚至导致古建筑倒塌。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古建筑存在白蚁侵蚀的严重问题。尽早发现蚁害和掌握蚁情对于保护古建筑安全和控制蚁害蔓延至关重要。但是,通常白蚁活动十分隐蔽,仅凭肉眼很难察觉。传统方法是敲击可能出现白蚁危害的部位,根据声音判断内部是否存蚁,这一方式可靠性差。应加大科技防治白蚁的投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白蚁检查和探测,以有效减小白蚁对古建筑的破坏。
    四是安全保护。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古建筑参观和游览的观众日益增多。由于古建筑年代悠久、承载性能退化,对观众的数量要求有一定限制。应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强观众的流量监测和控制,提供古建筑承受能力预警措施,避免因观众过度拥挤发生踩踏等事件,造成人身伤害。同时,避免古建筑因负荷过重,造成开裂、变形等安全问题发生。
    五是健康监测。从对古建筑安全现状评估角度看,传统的目测、尺量手段并不能获得古建筑材料、结构特性以及承载负荷能力的详细数据。采取高科技手段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开展健康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结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应鼓励和支持古建筑监测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从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气象条件、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监测保障等多角度开展监测工作,实现古建筑的实时预警和及时保护,以实现其延年益寿的目标。
    为提高我国古建筑的保护水平,推进科学技术手段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科技经费投入。古建筑的保护需要科技经费的支撑。加大在古建筑科技保护方面经费的投入,满足古建筑科技保护所需的现代科技设备引进、人才培养、技术更新等科技经费支出,调动管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我国古建筑管理部门面临的科技保护所需经费不足导致设备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加大科技经费的支持,有利于古建筑保护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为古建筑健康长寿提供坚实的基础。
    2、加强科技硬件的应用。对古建筑开展科学评估和监测离不开科技硬件的支持。通过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测量工具,可以获得古建筑内部残损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准确评价古建筑防震能力,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古建筑的防火工作,需要现代化的消防系统及高科技的火灾隐患监测、扑救系统作为后盾。推进供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和安全性,扩大对古建筑采取现代化的避雷设施,推广实施古建筑变形监测系统、白蚁监测系统、观众动态检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科技监测平台,提高古建筑抵御各种破坏风险的防护能力。
    3、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是古建筑科技保护的主要执行者和生力军。古建筑科技人才应具有对古建筑安全现状的评估和分析能力,具有掌握应用于古建筑保护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和创新能力,具有对古建筑健康监测系统的运用和开发能力,并具备采取科学方法解决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其他难题的能力。应培养各个专业的科技人才,实现对古建筑保护方法的科学化、合理化及有效化,以达到最大程度减少古建筑潜在的安全隐患,使之延年益寿。
    4、加强古建筑科技保护的研究。古建筑的科技保护水平提高依赖于相关研究成果的进步。在合理有效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基于研究手段,可以获得更为先进的科技理念、手段和技术。建议以研究为主导、以价值评估与保护为核心、调动各个科技专业力量,恢复并延续古建筑的健康状态,探索研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多学科合作修复的途径。通过实现“研究性、预防性”为主的科学方式,推进古建筑的有效保护。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