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440号


题    目:关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种业”建设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武维华
承办单位:农业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藏粮于技”的最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藏粮于种”。我国是农业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近年来,我国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提高粮食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过去几十年来以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育种导向和模式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病虫危害加重等突出问题。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使粮食生产成本过高、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提案人牵头组织一批专家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种业发展战略”为题,先后对东北、华北、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以及西南、华南等15个省的主要农作物种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我国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新品种在粮食单产中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我国主要农作物平均单产仅相当于世界同类作物最高单产国家同类水平的40%~6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耕地大部分(78.5%)属中低产田,而当前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缺乏适合中低产田、具有抗逆高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新品种大多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抗逆抗病虫性能弱。主要农作物育种仍以“高产”为最主要指标,粮食生产仍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水、肥等投入巨大、利用效率低。病虫害频发,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700万吨,且农药施用量过大造成严重环境污染。(3)良种研发工作中的种质创新和改良工作滞后,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力量多集中在品种选育等应用研究领域,对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方法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和投入相对不足。种子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不够,难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和专利技术,原始创新成果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技术瓶颈。(4)科企合作道路不畅,育种模式效率低。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种子企业科技资源和人才的积累及研发投入不足。育种资源、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尚存在障碍。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度不高、共享率低。
    “绿色种业”是指未来的优良作物品种应在保持产量增长的同时,更加聚焦于综合绿色性状的提升。具有抵御非生物逆境(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异常气候等)和生物侵害(病虫害)的优良性状,同时具有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和品质优良性状的品种,能大幅度节约水肥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绿色种业”是我国未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的种子法已颁布并于2016年开始实施,但围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等种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还有待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为此,建议:
    1.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适合“绿色种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在国家层面上,设置专门的主要农作物“绿色种业”协调组织领导机构。根据不同作物种植区域优化品种布局,从全产业链构建和完善适合“绿色种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包括:建立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实行资源统一集中分类管理,在全国范围实行分区域展示和发放机制;建立数据交流和共享平台,整合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信息,为绿色种业研发服务;构建绿色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为种子企业提供相关的人才、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强适应绿色种业的主要农作物育种、繁种和制种基地建设;修改品种审定和种子广告审查等政策,鼓励主要农作物绿色新品种的培育、宣传和推广等。
    2.完善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建立以“绿色农业”为导向的品种审定制度。能否实现主要农作物育种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新品种的审定。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制度上,应着力完善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从过去的“严格”产量标准逐步转向风险控制。尽快建立以“绿色农业”为导向的品种审定制度,应加强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指标或标准中对“绿色性状”的约束性要求,包括新品种水、肥利用效率指标和抗病、抗虫性状指标的约束性要求,摒弃单纯以“高产”为指标的传统新品种审定指标。
    3.加强“绿色种业”关键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种业”持续发展。支持鼓励科教单位和企业加强主要农作物绿色种业关键技术创新,前者以基础研究为主,后者以应用研究为主。大力支持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绿色新品种为目标的研发工作,培育一批绿色性状突出的功能型和生态型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