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893号


题    目:关于实施柴达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马志伟
承办单位:林业局(主),发展改革委(会),水利部(会)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柴达木地区占地25.6万平方公里,土地大多为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柴达木盆地又是三江源头及上游地区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优化环境、防灾减灾、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主体,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并对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一、实施柴达木绿洲生态保护工程意义重大
    柴达木盆地虽是聚宝盆,但受特殊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盆地荒漠化面积广、治理难度大、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在政治上,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在国际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节能减排上,通过绿洲建设增加碳汇,可抵消碳排放,为碳汇交易储备绿色基础。据测算,通过绿洲建设,柴达木盆地将会产生每年500万吨以上碳汇;在生态上,通过绿洲建设和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荒漠化,将影响青海局部气候条件,改善当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位;在社会上,可带动其他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牧民就业,增加收入,帮助农村脱贫致富解困,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二、大力发展柴达木生态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柴达木盆地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有绿色产业发展的水利枢纽工程、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特殊的植物生长气候、成熟的光伏提水技术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柴达木盆地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水资源而言,柴达木盆地地下水有效库容达28亿立方,用于建设绿洲、发展绿色产业的地下水总量达8.85亿方。就土地资源而言,柴达木盆地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规模为1800万亩,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原则,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按亩均300立方米的灌溉定额技术,柴达木盆地未来可建设绿洲、发展绿色产业的土地为266万亩。即使在水“红线”约束下,柴达木盆地可用于绿色发展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67亿立方米,相应承担的绿色产业发展面积为79万亩。这既符合国家水分配要求,也可实现地下水“用补平衡”。就光伏发电而言,富余电能可通过离网式光伏提水等技术用于绿洲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进而扩大光伏产业规模,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治理荒漠化土地,可实现生态经济循环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大量耕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开辟青海经济发展、转移东部人口压力战略后续地,为融入“一带一路”奠定基础。同时对青海、全国乃至世界生态以及全球大气和水循环的改善再作新贡献。
    三、建议
    (一)将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纳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防沙治沙规划”。在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绿洲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巩固青海省的生态地位,发挥生态功能。
    (二)国家成立柴达木盆地生态经济试验区。要把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地区稳定的战略高度,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的原则,将柴达木盆地绿色产业开发区精心规划为“特色农业、特色养殖、特色生物产业、特色林业、特色中藏药”等多个特色鲜明、功能同一的产业园,引导开展低碳、循环经济开发活动,并打破园区界限、项目界限,高标准建设,保证荒漠化治理、绿色产业发展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努力走出一条知识、资本、科技综合运用的密集型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三)国家支持“引楚(楚玛尔河)济柴(柴达木盆地)”工程在内的支撑项目。随着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以及循环经济实验区的深度开发,现有的水资源将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区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中长期柴达木盆地的用水问题。“引楚(楚玛尔河)济柴(柴达木盆地)”工程将在确保调水量不影响取水点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隧道、管道等方式将水量较丰富的通天河及其楚玛尔河的水引至格尔木河,为柴达木盆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