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朱和平:梦想在蓝天上翱翔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7-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立马太行旌旗红,雪云漠漠飒天风。将军自有臂如铁,力挽狂澜万古雄。

1939年,太行山抗日前线。12月1日是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的生日,在此起彼伏的炮火声中,作家杨朔赋诗一首,赞扬朱德带兵打仗的神勇坚毅。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朱德总司令第一时间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与日军的顽强拼搏中,迅速建立了四个战略支点和五块抗日根据地,军队规模由3万多人发展至40多万人。山西武乡县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也是朱德在抗战期间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爷爷在这里亲自指挥了多次著名战斗,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2015年7月7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朱德总司令嫡孙朱和平将军踏上巍峨太行雄抱中的革命老区山西武乡。

眼前是片安宁的乐土,人们正欣欣向荣地建设着美好家园。残酷的动荡已被经年的风霜洗去,人民军队曾经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却涌在朱和平心头拂不去。“这个仅14万人口的小县城,曾以牺牲2万多人的代价,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说。

战争只是结束苦难的手段

对于曾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家庭,能享受到和普通小家庭一样的天伦之乐,哪怕分分秒秒,都弥足珍贵。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逐步安定。1953年,朱和平出生8个月后,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被抱到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身边生活。童年饱含爷爷奶奶殷切的关爱,朱和平至今还记得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其乐融融,祖父母含饴弄孙的温馨。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一天,年幼的朱和平在家哼起新学的歌曲《南泥湾》。奶奶问她,“你知道爷爷和南泥湾的故事吗?”朱和平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不知道,“爷爷是总司令,就是管打仗的。”

打仗,这就是年幼的朱和平对爷爷的全部认识。当时他还很淘气,常穿着“海军服”和院里的小朋友玩“打仗”的游戏,喜欢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崇拜爷爷穿上元帅服时的“神气”。

23岁就离开家乡去寻求革命道路,朱德一生带兵打过多少次仗并没有确切统计。有一种说法是,“大仗五百,小仗三千。”

“加入中国共产党前,爷爷就有13年的军事经历。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参加革命后,他同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打过仗,同日本侵略军打了8年,最后又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不过,当年幼小的朱和平心里一直不解,爷爷看起来那么和蔼可亲、宽厚平和,怎么会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统帅?

犹记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朱和平跟爷爷奶奶到天安门观看纪念活动。游行的队伍高喊“世界和平万岁”,懵懂的他问爷爷,“他们老喊我名字干啥呀?”

“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希望嘛,这不单单是你的名字。”朱和平现在还记得爷爷的回答。

朱和平懂事后,才真正理解了爷爷的苦心。作为全军总司令,朱德一生为挽救国家危亡、谋求大众解放东征西战,战胜无数对手,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心底却不崇尚战争。这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珍爱和平生活,甚至给最喜爱的孙子取名“和平”,祝愿和平能伴随他成长。

事实上,还在1937年,美国女作家尼姆·威尔斯赴延安采访朱德后,她就写下这样一句话:“他是那样的一个军人,认为战争并不是一种功业,而是结束苦难的一种手段,这在中国更属少见。”

受家风砥砺的人生

采访中,当记者问朱和平,作为红色后代,有没有一种优越感?他回答,“说没有那是假的。但没有物质上的优越感,更多是精神上的。爷爷德高望重、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我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自豪!”

提起朱家的家风,朱和平用八个字总结:“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勤俭持家,是朱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而立德树人,则是朱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

朱和平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上小学时,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菜园子浇水,看看种下的小苗有没有起色———爷爷奶奶手把手教他在住所附近开垦荒地种菜。对孩童来说,既亲近土地,又能够经历耕耘收获,快乐不言而喻。

“从翻地、播种到锄草、浇水、淘粪、施肥,我是真的每一环节都不落下。”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种下的蔬菜长势喜人。自家吃不完,他们还常把菜送给中南海西大灶食堂。朱和平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家种植的杂粮蔬菜帮助家人渡过了艰难岁月。

有德才有信仰。在朱和平看来,爷爷一生坚定信仰马列主义,追随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把握好了五关:信仰关、利益关、亲情关、律己关和荣辱关。“爷爷的故事听起来琐碎,但正是这点点滴滴,展现出爷爷崇高的精神追求。”而这些精神,也不知不觉渗入到朱和平的心田里,成为他自我要求的铭律。

“在最困难、最危急、最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刻,他力挽狂澜,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和平说,朱德坚定的信仰不仅表现在中国革命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表现在“文革”那段艰难的日子里。

在“文革”中,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遭受陷害和围攻,历史被造反派任意篡改。“将来总有一天能搞清楚的。”80多岁的朱德乐观大度,泰然处之。

严酷的环境会加速人的成熟。一直在爷爷奶奶疼爱中成长的朱和平当时只有十多岁,却一心想着能为老人做些什么。他想,爷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撤走了,爷爷怎么吃饭?他老人家年纪那么大了,吃不好可不行。为此,他跑到天津,跟姥姥学起了蒸馒头。

由于无法和爷爷见面,他捧着自己蒸的馒头送到奶奶康克清的单位全国妇联机关,托奶奶带回家。“第一次蒸出的馒头碱放多了,上面裂了好多小口子,但奶奶说,爷爷一听说是我蒸的馒头,吃得特别香。”

还有一件事,朱和平现在讲起来,眼里还闪烁泪光。

1976年7月6日,朱德元帅因病逝世。在给他换衣服的时候,朱和平和工作人员们翻遍家里竟找不出一件像样的新衣服,最终只好给老人穿上一身冬天的中山装送他离去。“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朱德一生崇尚俭朴,也勉励孙辈们永远不搞特殊化、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当前党情、世情和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朴素廉洁和勤俭持家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了。但我认为,其核心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朱和平说,当前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查出的官员中有些还是党培养多年的优秀干部,令人惋惜。“这些人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没有把好利益关,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立志做一名“专家型军人”

“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技术,为我军的军事科技作出贡献。”(摘自朱和平1974年日记)

7月,北京西郊,采访在空军指挥学院幽静的校园里进行着。往昔犹如一条裹携着珍珠的河流在奔腾,朱和平不时俯身打捞几颗,爱惜地摩挲着。

上世纪70年代,被“文革”分开的一家人刚刚团聚,中学毕业的朱和平便再次挥别亲人,到北戴河某野战部队当兵。爷爷是总司令,奶奶是一名老红军,父母亲在抗战初期就加入了八路军。出身军人世家,参军是朱和平的志向。

当时部队鼓励上指挥院校,然后按连长、营长、团长的路子发展,朱和平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明亮的未来。但不久就被爷爷浇了一盆冷水。

“你一个小排长,让你研究军一级的指挥,能行吗?你必须首先成为技术专家,必须先上学习科学技术的大学,补自然科学这门课。”作战经验丰富、有强烈前瞻眼光的朱德并不鼓励孙子走捷径。不久,朱和平收到了爷爷奶奶给他寄来的高中教科书,要求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补上科学知识这一课。

1974年,因部队换装备,朱和平感到原先的指挥手段已不能适应新装备的要求,就联合几个战友反复试验,研制出一个“炮兵群射击指挥器”,提高了炮兵作战指挥效能。这是他军旅生涯第一次进行科研活动,取得成绩后,兴冲冲地告诉爷爷,得到的反馈却是“你这只是一个小发明!”

爷爷接下来说的话,朱和平永远忘不掉。“指挥作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当个首长的好参谋也不是简单的事。我国的军事装备虽然有了发展,但在使用现代化武器方面,我们不如苏联、美国,我们的原子弹、巡洋舰、核潜艇都不行,有的还没有,如航空母舰……你应该看到,压在你们年轻一代军人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朱和平了解爷爷对于这支军队的深厚感情、寄予的厚望。他当晚就在日记里记下了一笔,勉励自己继续刻苦学习。

一次朱和平回家,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四部部长王诤在家做客。王诤是解放军无线电部队的创始人,为红军几次反“围剿”及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爷爷告诉我,王诤是一个较典型的专家型领导。人民军队要现代化,必须培养大批这样的领导干部。”

至此,朱和平彻底放弃了念指挥院校的念头,决定一步步踏实学本领。他白天训练,晚上恶补科学文化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文化程度高的战友请教。“文革”结束后,他顺利考上北京理工大学,后来又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研究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朱和平已是一名预警和电子战专家,为空军装备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真正成为了一名“专家型军人”。

使“小”提案发挥大作用

一个追求伟大复兴的民族更要有富于创造力的民族精神。先辈们的科技强国、科技强军梦,正在这一代人身上取得突破。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空军制服的颜色。作为空军装备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朱和平的梦想在蓝天上翱翔。他亲历了我国雷达与电子战装备成功实现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国防工业领域中,国防电子工业成为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

自身的经历以及对国防建设的了解使然,朱和平特别关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自2008年至今,作为一名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履职中投入高度热情,总觉得提案篇幅1500字太少,想反映的情况又太多,意犹未尽。后来,他鼓励自己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结合专业悉心调研,所交提案或与教育相关、或与军队相关。

2012年,他提交了“建议在瑞金等地开设干部学院”的提案,很快就被纳入赣南地区发展一揽子计划当中,他欣慰地说,“希望能对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文教育发展带来些变化。”

在和平年代里,很少军人再有烽火硝烟的经历,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又要求中国有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在今年的两会上,针对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朱和平提出要给国防生补上当兵这一课,因为“缺少当兵这一课,就缺少当好兵的情结。”

朱和平还多次呼吁加紧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打破军兵种之间过于明确的分工界限,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基础。”他表示。

军队学历教育院校应向地方开放办学、在特殊教育中加快推进“医教结合”、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遗迹应该提高保护等级……博观约取,行万里路。在参政议政的大舞台上,朱和平精心撰写的每一篇提案,都是他在生活中的洞见。努力使“小”提案发挥大作用,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朱和平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朱德元帅之孙。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预警机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