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8-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历史已留在昨天,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历经沧桑的贺捷生更愿意往前看。当年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斗,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正是希望这个国家和民族能一步步往前走,他们的忠诚和信仰也需要子孙后代去传承发扬。贺捷生说,对她而言,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是个老军人、老党员,当然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光明和正义,这是不会改变的,到死都不会变。

大雪纷飞的湘西山道旁,是漫天遍野顽强挺立的芭茅草,枯黄的叶片上覆着积雪,锋利的芒刺却仍探出头来。1975年的那个严冬,走在湖南桑植县通往芭茅溪镇的崎岖小路上,贺捷生心里百感交集。这是父亲贺龙少年时当“骡子客”走过的山路,也是他抄起两把柴刀闹革命的地方,沿着父亲的足迹走进山岭深处,那山间的石头、泥土、芭茅草,仿佛还带着父亲的气息。

如今,这个深情仰望父亲的女儿也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眼里仍洋溢着无限的温情。“这是我和父亲的合影,你看我和他长得像吗?”贺捷生指着一张照片,笑着问记者。照片上的少女头戴蝴蝶结发卡,偎依在魁梧的父亲身旁,一派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我父亲看似粗犷,其实是个非常细致的人,因为带兵打仗容不得半点差错,他也很讲究仪表,总是穿得整整齐齐。”贺捷生说。

作为贺龙的大女儿,贺捷生的人生充满曲折和传奇,刚出生18天就跟着红军长征,抗日战争

的艰难岁月中被寄养在湘西,颠沛流离中度过孤苦惊惶的童年,15岁时被母亲蹇先任找了回来,发现自己成了共和国元帅的女儿,“文革”中又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楚。似乎是命运让她拿起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写下风云际会的往事和历久弥新的信仰。

“我不想老说一些大道理,总把自己那点经历挂在嘴上。零零碎碎写那些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去打动谁,教育谁。当然,如果读者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到历史,读到岁月的沧桑,读出老一辈的伟大和光荣,进而对我们这个党,我们这支军队,还有我们这个日益强大的国家,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也是我愿意看到的。”老人的声音很低,却又充满力量。

战火割不断亲情

“祝贺军团长生了一门迫击炮!”1935年,正在前线阻击敌军的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收到了当时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发来的电报,不禁大喜,带领部队乘势出击,一路摧枯拉朽,打了个大胜仗。难得松弛片刻,贺龙喜滋滋地对周围的任弼时、关向应、萧克、贺炳炎、李达等战友说:“嘿嘿,我当父亲了,你们说给这个丫头片子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总指挥带我们打了胜仗,又喜得千金,我看孩子的名字就叫‘捷生’吧!”副总指挥、也是孩子的姨夫萧克提议。“要得!孩子就叫捷生,这名字响亮!”贺龙一锤定音。

这些长辈们绘声绘色描述过的细节,后来被贺捷生写进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一书。长征路上,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母亲蹇先任经常要堵住她的嘴,不让她发出丁点声音,好几次差点把她憋死。在山高路险的云南境内,担心密密麻麻的树丛剐伤她,于是用一个布袋把她挂在胸前。走那样的路,骡马都会失足跌进深渊,而母亲抱着一个四肢乱蹬的婴儿,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还有一次,父亲贺龙见母亲实在太辛苦,接过女儿拥在怀里。部队走进一条峡谷,两边山头忽然出现了敌人,贺龙打马飞驰,指挥部队立即投入战斗,浑然不觉怀里的婴儿已经摔了出去。幸运的是,奄奄一息的她被后面的伤病员队伍发现了。

回忆起来,是父母和众多红军叔叔阿姨的爱,让这个幼弱的小生命得以幸存。牙牙学语的时候,她看到红军队伍中的每一个男人都叫“爸爸”、每一个女人都叫“妈妈”。被寄养在湘西的日子,虽有养父瞿玉屏的照顾,但年幼的贺捷生依稀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远方战场上杀日本鬼子。日军的飞机总在头顶上盘桓,百姓生活得提心吊胆,小捷生那颗敏感而孤独的幼小心灵,常常幻想着远方父母的模样。有时,她也会给父亲写信,写别人说我有个爸爸,他不要我了。父亲给她回信说:“孩子,爸爸在打日本鬼子,把鬼子赶跑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等我们胜利了就回来接你!”

贺捷生仍清晰地记得,解放后母亲在湘西找到了她,马上给她的父亲贺龙打电话。那时的电话还是手摇式的,只听到那边在喊:“捷生啊!我是爸爸!捷生!”旁边的人提醒她,你赶紧叫爸爸啊!拿着话筒的贺捷生却不知所措,长在湖南乡下的小女孩,从来没有见过电话,也不知道电话怎么用。

父女重逢时高大的父亲激动得把她紧紧搂在怀里,眼里含着泪花:“捷生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是长得太矮了!”原来在湘西的时候,养父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她照相,把照片寄给她的父母。对于她的模样,父亲一点都不陌生。或许觉得战乱中对这个大女儿亏欠太多,父亲在孩子中对她格外怜爱,怕她在家里感到孤单,经常把她带出去参加活动,就连去俱乐部跳舞,也把她带进舞场。

从湘西回到父亲身边,当时的贺捷生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作为贺龙刚找回来的女儿,她被频频推到党的领袖和将帅们面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某个国庆节的夜晚,父亲带她上天安门看焰火,把她带到毛主席面前,对毛主席说:“主席,这是我从湘西找回来的女儿,您还记得吗,她叫贺捷生。抗战爆发的时候是您批准把她送走的。”毛主席上下打量她一眼,连声说:“好好好!都这么大了。”然而,毛主席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不经意地叹息了一声。因为毛主席也是一个父亲,他长征前寄养在瑞金老百姓家的孩子,再也找不到了。

血性家风满门忠烈

毛主席曾经在公开场合夸赞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贺捷生解释,“菜刀”应该是“柴刀”,主席和父亲都是湖南人,口音很重,“柴刀”和“菜刀”的发音又几乎相同,许多红军战士就听成了菜刀。

这种湖南乡间使用的柴刀,一端是木质手柄,另一端是弯弯的锋利的刀刃,砍柴、剁草都能用它。1916年2月,贺龙提着两把柴刀,率领故乡洪家关的十几名青年农民,杀入芭茅溪盐局,宣布起兵讨袁。这个以“贩夫走卒”揭竿而起的湘西汉子,凭着过人的胆识,迅速拉起一支队伍。后来,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又最终认定了为穷人谋利益的共产党,开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生涯。

“说到家风,满门忠烈就是我们的家风。”贺捷生说,她回湖南桑植寻根时,从史料中得知,贺家祖上曾出现过这样的事:男人因反抗封建朝廷的残酷压迫,遭到五花大绑押送法场的砍头之祸,女人从容去收尸,这边刽子手手起刀落,那边眼疾手快,张开衣摆迅速兜住滚落下来的头颅。因为当地有头颅不能落地一说,那可是血淋淋的眼睛还在动的头颅!那种壮烈,连刽子手也目瞪口呆。

父亲贺龙参加革命后,反动派恨不得对他的家人赶尽杀绝,有的被五马分尸,有的用蒸笼活活被蒸死,但家人从来没有害怕过、后退过,更别说出叛徒了。从父亲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

贺捷生母亲的蹇氏家族同样深明大义。她的外公蹇承宴白手起家,到儿女成群时,已经是几家店的店主,家里相当富裕。她的大舅蹇先为,母亲蹇先任,幺姨蹇先佛,都在长沙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当她的父亲贺龙回到湘西创建革命根据地,外公把4个儿女先后送进了父亲的红军队伍,其中两个儿子先后牺牲。母亲蹇先任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地下斗争,她能文能武,会使双枪,是贺龙队伍里的第一个女红军。

“我母亲为我父亲受过许多委屈,可她胸怀坦荡,从不忌恨我父亲。十年动乱的时候,她被关进牛棚,专案组逼她揭发我父亲,她义正辞严,说你们回去吧,贺龙对中国革命有功,有大功,我不会昧着良心说他半句坏话。”贺捷生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亲就是这样,他们向往正义,向往光明,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她认为这种家族的骨气、豪气和胆气,就是共产党人的骨气、豪气和胆气。而这三气作为血性传下来,就成了贺家的家风。

用忠诚捍卫信仰

在贺捷生心目中,父亲贺龙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看准的事,认准的人,一条道走到黑,从不患得患失。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夕,正是中国革命风雨如晦的时候,无数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杀害、囚禁。作为国民革命军军长的贺龙,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人的阵营,成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从此跟着共产党“大路不走走小路,皮鞋不穿穿草鞋”。

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作为八路军第一二O师师长的贺龙,受到当时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召见。蒋介石问他:“民国十六年,你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贺龙诚实地回答:“我与委员长的政见不同嘛。”蒋介石又问:“你的家里可好?”贺龙说:“房子都被你们烧光了,人也被杀光了。”蒋介石一时语塞,说:“喔,你是老革命了。”

在贺捷生眼里,父亲出身贫穷,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心服口服,共产党解决了他的信仰和价值观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觉得自己有了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寄托和依靠。

十年浩劫中,贺龙受到残酷的迫害,儿女也被牵连,“但父亲始终相信党中央,相信毛主席,临死时都认为是林彪在害他。”作为贺龙的大女儿,贺捷生秉承了父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她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来去青海支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调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在她看来,为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是不容推卸的责任。1975年,父亲尚未完全平反,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她把两个孩子托付给母亲照料,自己拖着瘦弱的身躯,辗转于重庆、四川、陕西、山西、贵州、湖南等地,寻访父亲留下的革命遗迹,希望以自己微小的力量还原一些被颠覆的真相。

历史已留在昨天,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历经沧桑的贺捷生更愿意往前看。当年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斗,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正是希望这个国家和民族能一步步往前走,他们的忠诚和信仰也需要子孙后代去传承发扬。贺捷生说,对她而言,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是个老军人、老党员,当然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光明和正义,这是不会改变的,到死都不会变。

“就目前来说,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期待和向往。我今年80岁了,也许看不到实现中国梦的这一天,但我坚信这一天会到来。”贺捷生说。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亲历者,贺捷生不断思考着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对历史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抛弃什么。现在有人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嘲笑英雄,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贺捷生说。

在她看来,党中央提出的“三严三实”,与前些年提出的八项规定和走群众路线,与党在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哪一条老一辈没有做出榜样?”贺捷生表示,共产党人在打江山的日子里,需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治国理政同样需要大公无私,身先士卒,艰苦奋斗。

“为什么人民群众那么憎恨贪污腐败?这是对少数腐败官员感到失望,深深地鄙视他们。”贺捷生说,比如军队中两个军委原副主席都被金钱腐蚀了,造成了特别大的负面影响。但她相信,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极个别,把他们挖出来,将激发我军更大的战斗力。

“如果说以我一生的经历,有什么经验供年轻人借鉴,我想,正视苦难,笑傲苦难,当苦难来临时,不畏惧,不逃避,便是我想对他们说的。”贺捷生对记者表示,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没见过战乱,也没经过“文革”那样的动乱,年纪轻轻的,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找不到理想工作,拿不到高薪,就是苦难,一副苦不堪言的样子。她说,这不算什么苦难,充其量只是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现在是个多么好的创业时代,你只要勇敢地去拼搏,保证能苦去甘来,好日子长着呢!

担任过两届8年全国政协委员,贺捷生说,她感到了担任政协委员的光荣,也体会到了政协委员应该担负的责任。政协委员或是著名的学者和专家,或是来自改革开放一线的实干家,都是各个界别的精英,具有丰富的参政议政经验。贺捷生提交的提案,有反对文艺作品庸俗化、鼓励多出精品的,有呼吁提高稿酬、尊重作家劳动的,有批评商品过度包装,建议厉行节约的等,还曾对故乡张家界的建设开发提出过建议。

“我关注的这些问题,提交的那些提案,经过近年的大力整治,有了根本性好转。这说明经过政治协商,我们的国家在进步,我们的政府也更加开明了!”说到这儿,贺捷生很是欣慰。

贺捷生简介

1935年11月生于湖南省桑植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曾主持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多部作品,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先后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朱自清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