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马国超: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9-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1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马本斋以43岁的盛年,为民族解放走完他的生命历程。

几十年来,马本斋之子马国超积极寻访并记录了那段曾经发生在他家乡的抗日救亡历史,记录了马本斋和他的战友———冀中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们共同抗日的艰辛历程。“对家父的最好纪念,是从他的经历和事迹中,学习他的思想品质和优良作风。”马国超说。

信仰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习武出身的马本斋认为,军队的职责就是保国安民,然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战而退,令马本斋对国民党政府极为不满,“父亲就写报告,解甲归田了。”马国超回忆道。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过半年后,马本斋不堪忍受侵略者的欺侮,在家乡河北沧州献县东辛庄组建了六七十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踏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彼时,日军正长驱南下,无暇更多顾及冀中平原一带。当时,河北、山东等地各种民间抗日力量此起彼伏,仅回民武装就有七八支。

在马国超看来,父亲回乡组建抗日武装,是其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与转折:马本斋解甲归田和组建抗日武装的思想主轴,就是抗日的民族大义。

马本斋在国民党部队时,就曾接触共产党员曾希圣、李楚离、彭雪枫等人。“耳濡目染间,他开始对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的信仰心生向往。”

1938年,经回族共产党员刘文正联系,马本斋率部参加了八路军,被命名为八路军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长。1938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民支队成为正规部队后,多次参加重大战役,马本斋也得以把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兵锋甚至直插冀中敌人心脏保定,打得日军寝食不安。

马本斋在1940年指挥的一场康庄战斗堪称经典。在康庄战斗中,马本斋带领部队“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经过40分战斗,100余名日伪军全部被歼灭。而回民支队没有一人伤亡。自此,回民支队有了“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

随着诸多回民抗日武装的汇聚,回民支队亟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政治整训。马本斋知道,自己这支回民支队成员大多是农民、商贩出身,要想训练出钢铁战士,需要淬火、锻造,百炼方能成钢。

随后,马本斋派汉族党员任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负责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构建了支队灵魂;还出版报刊,开办回民干部学校,培养回族干部;并组建教导队,专门培训班、排基层干部。同时,由各分队建立民运群众工作组专门负责检查队伍纪律。这一系列的整训措施,既严正军纪,提高了战士整体素质,又坚定了战士爱国抗战信念。

“儿定继承母志”

勇谋兼备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打了许多胜仗,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许多经典战术。这些战斗给日军以重大打击,对日占区构成严重威胁,极大牵制了日军兵力的转移使用。

1938年10月,抗战形势严峻。日军将进攻重点转移到根据地。

1941年8月27日凌晨,荷枪实弹的五六百名日军分别从河间、献县、沙河桥三个据点出发,包围了马本斋家乡献县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利用亲情逼迫马本斋投降。这是马本斋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深明大义的白文冠选择了绝食抗争。7天后,传来母亲绝食而亡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的誓言。

“我们一直生活在东辛庄,鬼子要逼迫父亲投降,我也成为被抓的对象。”据马国超回忆,“鬼子误将邻居家的一个男孩认作是我,把他扔在水井里。后来部队派侦察员把我们母子接到了父亲身边。”

此后,马国超与母亲一起,在父亲的带领下,跟着回民支队四处转战。幼年时,马国超对父亲的相貌记忆十分模糊,只记得父亲身材魁梧,与其他人一起走路时,明显高出别人一头。在马国超的记忆里,幼年的很多时间里,不是在行军打仗,就是在马背上颠簸度过。

虽然一直跟着部队,马国超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依旧很少。“晚上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走了。他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儿,从来都是匆匆忙忙,走路也特别快。”

尽管征战忙碌,马本斋也有一颗舐犊之心,国超这个名字就是父亲给起的。马本斋组织抗日队伍时没枪没炮,自叹中国穷,何时能超过强国?他便将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就叫这孩子国超吧!”

“您送来的肉,我一定收下”

“行军作战的同时,我父亲还注意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平等政策,在部队中善于团结回汉民族,在冀中平原被传为佳话。”马国超说。

针对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特点,马本斋经上级同意后在支队设立了随军阿訇。随军阿訇在部队为士兵宰杀牛羊,为阵亡战士举行诵古兰经安葬,还和士兵一起承担行军作战的任务。这样的军队建制,在当时中国军队里是唯一的。

随军阿訇的设立,让整天在枪林弹雨中的回民战士有了精神寄托,马本斋的这支回民支队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吸引了河间、青县、沧县等地回族青年慕名参军。1938年9月,回民支队在河间整编时,已从最初的六七十人发展到3000人。

日军在武力上征服不了回民支队,便四处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为此,马本斋给回族战士们上政治课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兄弟姐妹,我们国家也和咱们每个人一样有兄弟姐妹,汉族就是我们各族的老大哥,是谁领导我们抗日救国?是毛主席、朱总司令。我们回族和各兄弟民族离不开汉族老大哥,汉族老大哥也离不开各族兄弟。同志们说对不对?”大家响亮地回答:“对!”

马本斋很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部队,民族团结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也增进了部队里回汉同志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1940年,回民支队在河北深县一次战役中凯旋,老乡们宰牛宰羊,纷纷提着花生拿着红枣去慰问。一位老大娘不懂回族的饮食禁忌,提着回族禁忌肉食,用红布盖着送过来。

管伙食的司务长一看便愣了,他对大娘说,“您的慰问品拿回去吧,我们吃不了。”老大娘不懂什么用意,一直不肯离开。马本斋了解事情本末后,反而热情地对老人说:“大娘,您的这份情义我收下了。”

马本斋扶着老太太走到村外后,嘱咐司务长把肉送到邻村后方医院慰劳汉族战友伤员,并告诉司务长:“一定要把钱给老大娘送过去。”

几年前,马国超参与拍摄一部纪念马本斋的电视专题片,摄制组重走当年回民支队在冀鲁豫三省战斗过的地方。

“在河北省一些村子,群众看到剧组汽车上‘马本斋电视剧组’的牌子,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上来,有的送来水,有的拉着我们去参观村里当年回民支队住过的老房子。”摄制组走过河北6个地级市、近30个县,所到之处,当地群众无不盛情相待,马国超一次次地被感动:“当年的民族英雄依然活在人民心中。”

记住,这“中国”就是咱们的家

1942年5月,日军在冀中地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奋勇抗战,打破了日军的铁壁合围,粉碎了日军一举消灭回民支队的野心。不久后,按照冀中军区部署,马本斋率队到达冀鲁豫边区,完成了战略转移。也就是在这期间,因为连年征战,马本斋积劳成疾。

“那时候战斗很频繁,我父亲颈后生了毒疮,病情急剧恶化,加上他患上肺炎感染引发高烧不退,很快处于昏迷之中。”每每回想当时的情景,马国超都是悲痛中夹杂着遗憾:“实际上是一种毒疮,现在治疗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在那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没有青霉素是很难治的。”

1944年1月,马本斋住在河南濮阳县八公桥镇养病,母亲每天都带着马国超看望父亲。2月初,5岁的马国超跟着母亲和姐姐去看望父亲。马国超清晰地记得,马本斋一手拉着一个孩子,三人轻轻哼起了《抗日将士出征歌》。随后,父亲拉着马国超的手慈祥地问:“昨天教你的那两个字,会写了吗?”

“会写了,我写给您看。”马国超拿了纸和笔歪歪扭扭写了“中国”两个字。父亲告诉马国超:“孩子,你要记住,这两个字就是咱们的家,你长大后,要像爱父亲、母亲一样爱我们的祖国……”

谁都未料到,这竟然是马国超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这之后,在父亲的追悼会上,一排战士齐刷刷朝天鸣枪的画面深深印在马国超的记忆里。

父亲的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已是马国超的人生格言。“在和平年代,它的现实意义是敢于担当、实实在在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必会做出一番事业。”

“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马国超说,作为革命者后代,继承和发扬先辈遗志,投身社会建设是他穷尽一生去做的事业。

我就像块砖,组织搬到哪就到哪

在学生时代,马国超就对文艺感兴趣,爱画画、爱唱歌。高中毕业时,他为自己选定的两个报考志愿全是艺术院校。在征求母亲意见时,母亲的一番话让马国超改变了主意:“子承父业,你还是去当兵吧,部队锻炼人。”

马国超报考了解放军测绘学院。他看到学校名字里有个“绘”字,以为报考这个学校,既能当兵,又能搞绘画,岂不是两全其美?进入学校才知道,这个“绘”跟绘画的“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那是个理科学校,每天跟数学、微积分打交道,跟文艺根本不沾边儿。”

尽管如此,4年后,马国超还是以优异成绩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军系毕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海舰队,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在北海舰队基地,马国超闲暇之余仍然喜欢绘画、唱歌,偶尔还组织举办文艺汇演。领导发现了马国超的艺术才华,把他调到海测大队政治处当文化干事。海军政治部领导找他谈话时,马国超说:“听从组织安排,我就像块砖,组织搬到哪,我就到哪。”

在军队期间,马国超曾建议,军舰是“我国流动的国土”,倡议以城市命名舰艇。倡议一出,立刻得到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回应和支持。多年以来,我国海军已有100余艘水面战斗舰艇以城市命名。

在军队里,马国超靠着实干和勤奋努力,成长为一名海军少将。“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将军,一步步都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沿着他的足迹往前走。”马国超感慨地说。

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是

我们共同的心愿

从1997年成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起,连续十几年,马国超参与的调研和提交的提案,大部分跟民生息息相关。

2010年,马国超到广西调研时,看到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艰苦。但让他震撼的是,他们家门口都悬挂着国旗。回京后,马国超立刻形成报告提交全国政协,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改善问题。

走遍大半个中国,让马国超感触最深的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西部很多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有待改善,尤其是缺人才。”

让马国超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和优惠政策倾斜,他提出的一些提案建议被采纳转化,有些提案建议还被吸纳进中央民族政策中。

“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马国超认为,保持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局面,是56个民族的共同心愿。

马国超简介

马本斋之子,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航空兵副政委,中国将军艺术协会会长、将军后代合唱团团长。著有长篇小说《马本斋》、《民族英雄》,长篇传记文学《马本斋将军》,电视剧剧本《青年闯天下》,长篇叙事诗《青松长翠》、诗集《心泉》、《杏花雨》等600多万字作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