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伊丽苏娅:心中的火,永不熄灭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9-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伊丽苏娅今年70岁,但60年前的一个画面始终清晰地刻在她的记忆里:小学三年级的她,和同学们一起走在群众游行的队伍里,到处是锣鼓声,是歌舞声,一切的一切都洋溢着欢乐。“我当时并不懂这一切的真正含义,但从氛围中,我能感觉到,这是件特别重大的事儿。”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成立,伊丽苏娅和父亲都在现场。那天,父亲就站在主席台上。她的父亲包尔汉,曾任新疆省人民政府首任主席,1952年,新疆省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立,包尔汉被推选为主任。年幼的伊丽苏娅印象里,父亲总是很忙,很少有时间和他们在一起。长大后才知道,那时,父亲正为筹建全国面积最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奔忙。那天,伊丽苏娅和父亲一起分享着欢乐。而在她未来所有成长、生活的岁月里,她始终分享和传承的,则是父亲对家乡、对国家的情怀和责任感。

“父亲一定会很欣慰的”

1956年,因父亲调到中央工作,伊丽苏娅全家迁往北京。但纵有千山万水,隔不断他们对家乡的关注。

回忆往事,1983年9月那次作为父亲的秘书,陪同老人一起回新疆视察。伊丽苏娅说,那一年,父亲已经89岁高龄,先后去石河子和吐鲁番参访。父亲在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前凭吊缅怀老一辈功绩,回访1958年和朱德元帅一起拜访的少数民族家庭,在吐鲁番考察防护林建设和坎儿井修固,在石河子到棉纺厂和钢厂视察生产,父亲每到一处,都要强调一句:“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强民族团结。”

时隔多年,伊丽苏娅依然记得一个细节,在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的路上,因为修路,道路比较颠簸。她劝父亲在车上闭会儿眼睛休息一下。可老人坚持打开窗帘,始终盯着窗外。伊丽苏娅知道,父亲患有白内障和黄斑病等眼疾,不一定能看清楚多少,但那凝视的眼神,透露了老人的内心。“当时刚经历了‘文革’的迫害,父亲与外界隔绝多年,重新回到群众当中,他的兴奋可想而知。”看到家乡蓬勃发展的现实,年迈的老人仿佛焕发了青春。那天晚上,伊丽苏娅特意让父亲吃了一片安定入睡。

1985年,包尔汉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参加新疆30年大庆活动。“对父亲来说,那是非同寻常的一次。因为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参加新疆大庆,四年后他老人家就过世了。”那一次,91岁的包尔汉在一天的时间里,参观了乌鲁木齐的无线电厂、小学、少年宫,还特意去乌鲁木齐县看了三家万元户,晚上还坚持看了一场文艺演出。那一晚,老人吃了两片安定才入睡。

1955年9月20日,包尔汉以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在新疆省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省人民政府最后一次工作报告:《关于新疆省人民政府6年来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全面回顾了新疆人民6年来走过的道路,回顾了省人民政府6年来的工作,以翔实的事实和数字充分肯定了6年来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非常诚恳求实地指出了各种问题和不足。就在这次大会上,宣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作为在外的家乡人,我始终情系故乡,故乡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我的心。”伊丽苏娅不仅见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还作为中央代表团工作人员参加了新疆30周年、40周年、50周年大庆的庆祝大会,在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她见证了新疆各民族人民一步步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和奋发向上的劲头。光阴淌过,伊丽苏娅开心地说,她又要去参加新疆60周年庆祝大会了。伊丽苏娅说,今天的新疆步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时期,一项项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父亲一定会很欣慰的。”

“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利益”

王震曾说:“我在同包尔汉同志的接触中,他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他对党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无比珍视和竭诚维护。包尔汉同志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尊重,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伊丽苏娅觉得,这是对父亲包尔汉一生中肯的评价。

包尔汉1894年出生在俄国喀山省特铁什县一个华侨贫农家庭里,到他成长的时代,离祖辈迁居俄国已百年以上,但他却不忘家乡和祖国,在1912年,独自回到了祖国。两年后,他向中华民国内务部申请恢复了中国国籍。包尔汉始终认为,各民族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特别是要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在盛世才的狱中,他编纂了《维汉俄词典》。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派专人找到了《维汉俄词典》遗失的手稿,并在195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本汉维语言交流的工具书。“文革”中,批斗他时,他一言不发,但当有人说他“本来就不是中国人”时,他坚强地昂起头说:“我是中国人!”

伊丽苏娅至今还保留着一份30年前的《人民政协报》,在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征文专栏中,有篇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的名为《在列强的觊觎下》的文章。他回忆抗战时在新疆的一段往事后总结说,“抗战时期新疆的历史说明,国内不团结,必然会引来外患,外患也必然会引起内乱,这是几千年来沉痛的历史教训。只有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外敌才不敢欺侮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世代强盛。”

正是用一生的经历,包尔汉留下了那句广为传颂的名言:“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来爱护我们的祖国。”而老人去世前,更是给孩子们留下了谆谆告诫:“我终生都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而奋斗。无论人们对我一生的奋斗毁誉如何,你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续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而奋斗。没有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既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不会有我们个人和家庭的幸福。”

伊丽苏娅曾多年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作为一名政协工作者,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伊丽苏娅不会忘记,父亲曾对她说过的话:孩子,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民族,那你就不能真正给这个民族带来利益。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为各族人民做事,必须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利益。“心中始终装着56个民族”,这也成为伊丽苏娅自己的工作信条。

“眼睛向下”接地气

熟悉伊丽苏娅的朋友都知道,对新疆的情怀,是融化在伊丽苏娅血液里的。她爱收集报纸,特别是家乡的报纸。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总是满满的,都是来自新疆的消息。包尔汉是二、三届和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伊丽苏娅从小对政协礼堂就很熟悉,后来她也成为政协这个民主、团结的组织的一员,她做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只要是能为新疆做事,她从来不遗余力。

每次的全国两会上分组讨论和提案中,伊丽苏娅的话题总少不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团结教育。她经常向国内新闻媒体推荐住疆全国政协委员,让更多的新闻媒体关注新疆,宣传新疆。

“父亲不仅自己对新疆怀着极深的眷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念着新疆的一切,而且平时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关心新疆、热爱新疆,要求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和语言,有机会一定要多回新疆看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加快新疆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多做些实事。”父亲的教诲,伊丽苏娅从来不曾忘怀。

而每一次发言和提案背后,都是脚踏实地的探访和调研。伊丽苏娅曾在父亲身边做过8年秘书,她跟着父亲下过工厂,去过田野,在炕头上和民族同胞聊过天,父亲时时提醒她,要“眼睛向下”,要有“平民精神”。

2000年,在一次赴南疆的调研后,伊丽苏娅深深感受到了新疆百姓求发展的强烈期盼。如何适应南疆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让传统和现代结合,让新疆市场和东部市场结合,增加老百姓致富思路和手段?带着问题回到北京的伊丽苏娅就没有停止过思考。

2001年至2003年,根据有关专家对喀什实地调研后的建议,在全国政协有关方面筹措来的200万善款的支持下,伊丽苏娅协调一家社会公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以培训当地农村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项目:一期共举办了5期林果和畜牧的培训班,培训人员2169人次,还扶持了一批种养大户,在疏勒、疏附县建立了20个杏晾晒示范房,带动400多户农民建起了晾晒房;二期实施生态家园沼气建设项目,建了25座示范沼气池,推动和改善了当地农村生态环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凭着她的一腔热情,凭着她在政协工作联系广泛的优势,伊丽苏娅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促进民族沟通、团结。在伊丽苏娅的手机里,存有很多在北京卖烤馕的、烤肉串儿的、开饭馆的家乡人的电话号码。平日里,伊丽苏娅尽力帮助这些不大会说普通话的家乡人融入北京的生活,而遇到任何困难,这些家乡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打电话过来。有的回到新疆老家了,遇到问题还会向伊丽苏娅寻求帮助。

伊丽苏娅说,政协委员不只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个责任。政协委员履职,就要立足自己的领域建言献策,要接地气,了解实际,要思考,不仅要找问题,还要“开方子”。

近几年,伊丽苏娅的关注点聚焦在百姓的养老问题。她不断深入社区,请教专家,了解老人们的就餐、日常消费等情况,通过提提案、邀请媒体报道等方式,提出了开办老年餐桌、完善养老服务,避免养老助残券变为“购物券”等建议和意见。

“对各民族和谐发展充满信心”

近几年,新疆、西藏发生的一些暴力事件,每次都让伊丽苏娅的心流泪、流血。“几代人的努力,瞬间受到重创。”但谈及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未来,伊丽苏娅充满信心。

采访当天,正是9月18日,电视中纪念钟声长鸣。伊丽苏娅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历史小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原本要到麦加朝觐,结果半路生病就回家了。临终前,他把一半积蓄留给家人,另一半捐给了抗日前线。伊丽苏娅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维护祖国的统一,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决心。

前不久,伊丽苏娅在新疆喀什阿克陶县的“文化下乡”活动中,看到广场上人头攒动的群众,有的跳舞,有的打球,有的妇女们还参加拔河……她不由感慨:“真善美,幸福安稳的生活,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国家和谐、稳定发展最坚固的基石。

翻开公文包,伊丽苏娅拿出一张报纸,上面讲述的是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传承者的故事,他竟能拉着民族乐器艾捷克琴,字正腔圆地连唱半个小时的秦腔《三滴血》;再拿出一份报纸,从上面可以看到喜爱京剧的草根艺人穆海拜提演唱的《智取威虎山》的消息,他正琢磨等条件成熟了直接编个维吾尔语的《智取威虎山》;又拿出一份报纸,是1950年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阿扎提·苏里坦的报道,讲述自己从初中开始学习汉语,到以后用汉语写小说、以全疆民语文科第一名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作为班里唯一的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同学们结下的终生友谊……

伊丽苏娅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悠久历史中不断交流、交融形成的共同财富,各族人民在这种交流、交融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这种交流、交融,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父亲常跟她说,一个不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

伊丽苏娅和家人迁到北京的第二年,有一次董必武问包尔汉,家安顿好了,孩子们都适应吗?父亲说,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汉语水平提高很快,现在回家都要讲汉语。董老就说,这样不好。为培养双语干部,国家每年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让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有这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不应丢掉自己民族的语言。

这个小故事,让伊丽苏娅感受到老一辈中央领导的关怀,而更让她敬重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政治胸襟。这种胸襟,超越了民族界限,超越了文化差异。她说,今天我们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传承父辈的胸怀和智慧,一定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70岁的伊丽苏娅说,自己总感觉心理年龄要远远小于生理年龄,那是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一团火”。这团火,由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的火种点燃,是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热爱,是对百姓的深沉关切,是对民族团结的深沉呵护。这团火,永不熄灭。

伊丽苏娅简介

维吾尔族,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