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于集华:泥与火淬炼的家国情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11-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现在于集华常被人们称为“大师”。可是,不管外界送来多么“高大上”的赞美,在于集华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匠人,一个一辈子和泥与火分不开的手艺人。因为在景德镇,“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使命难忘,情结难舍”。成为江西省政协委员和景德镇市政协常委后,他发现,这些角色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做事。切换到一名政协委员的模式时,他已经学会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力所能及地发声,在社会事务上不断挥洒自己的热情。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千年前的景德镇已名气昭昭。站在这个城市的街头,总有一种幻觉:那一个个逝去的朝代里守着陶瓷作坊的手工艺人,仿佛还在一个个屋檐下忙碌着生计,用他们的巧手捏成瓷坯,在高温里守着烈火烧窑……

生于斯长于斯,濡染着千百年的匠心之气,尽管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于集华却没有想过离开这一行。毕竟,他是“泥宝斋”第三代传人,有责任将这块世家金字招牌擦拭得更闪亮。

青花之恋

“泥宝斋”坐落在景德镇马鞍山路上,楼下人车川流不息,和想象中远离尘嚣的情境相差很远。不过,这一切恰好贴近于集华的个人风格。短短的接触中,他展现出的是开朗、谦逊与热心,似乎“大隐隐于市”才是这位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风格。

工作室里陈列着主人各种各样的宝贝,大多是获过大奖的。门口一立屏风上画有云海松涛、山岩人家的奇观,壮观而不乏细腻,如同捣碎的香料,越琢磨其中韵味越浓厚,这也是于集华的作品。“这里采用了借鉴的方式,它可能是我走过的某一座山,也可能是某几座山的集合体,总之是江南的韵境。”

对面另一幅瓷板画作青花《瑞雪》,呈现的则是高寒地区一片被白雪覆盖的静谧白桦林,在大朵大朵“雪蘑菇”中间,一条深蓝色河流延伸到天际,与远处浅蓝天色接壤,形成一段渐变色,整个画面雅致静气却又充满生机。

有想象、有故事,让普通人也看得懂并不由细细欣赏,从中体味作者的精神之境,这是于集华的诉求。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希望他的作品不是苍白、曲高和寡的。而事实上,他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成就的确来源于生活。

在众多瓷器中,他的得意之作,甚至称得上绝活儿的,是一只青花釉下《映日荷花》的瓷瓶。这只瓶子采用了由他自创的“釉下青花分水肌理纹”,一幅水墨画的气韵,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白线条上云雾样的自然肌理纹,他正是凭着这一绝技独步瓷林,这个作品也在1991年获得联合国金奖。

说起这份灵感,还源于一次北京之行。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于集华来北京游玩。西郊的颐和园,东风一来,荷花舞姿曼妙,荷叶亭亭如盖,在日光下别样妩媚。尽管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风荷舞,盛夏的这一幕却勾起了艺术家愉悦的畅想,他准备返回景德镇后,就做一个映日荷花的瓷瓶。这样想着,他又仔细盯着荷叶端详,发现叶面上有类似手掌的纹理脉络。

“烧好的瓷器如果能把这些纹理也鲜艳地展现出来那该多好啊!”在这个皇家园林里漫步,于集华满脑子构想,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新。

传统的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而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于集华想到,要实现设想,唯有采用釉下五彩创作技法,上面覆盖一层瓷釉后,荷叶的色泽才会更加明艳。

然而,釉下五彩谈何容易!因为,在釉下1300度的高温中,他不敢保证最后生成的是理想中的色彩。

世家情结难以割舍

于集华不是炫技派,但是一旦认准了的事情,他就不会放弃。从北京回来后,他一头扎进工作室,点着理想赐给他的一盏明灯。

工作室闷热,不容许有空调,于集华穿着短裤背心,经常一坐就是两个小时,常常感到腰部“吃不消”。可是,有什么能扛得过理想的召唤呢?他的设想是,先将祖传的“青花分水”技艺和釉下青花肌理纹实现结合,再去谈釉下五彩。

“青花分水”是什么?普通人可能都未必听过。作为景德镇传统名瓷,青花瓷赫赫有名,但“青花分水”却是一项对创作者考验极大的技艺。这门技艺是泥宝斋祖传下来的,于集华也不敢有丝毫怠慢。“青花分水”要求作者不能将瓷坯放在桌上,而必须放在腿上作画,用笔还需要十分迅速精准,否则生坯遇水会化为泥浆,从而遭到毁坏。

兴趣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想得到自己满意的色彩,就需要反复调色和烧制来试验。做了多少次釉料和色料配置?砸了多少个不满意的烧造瓶?于集华已经不记得,他只记得,当第一个自己满意的瓶子烧出来后,那独一无二的饱满光泽和细腻考究的茶叶肌理,令他兴奋得三天三夜没有入眠。由此,他正式研制出了现代釉下高温五彩的独特配方。

1991年,在伦敦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上,于集华的《映日荷花》一举摘取金奖。

现在于集华常被人们称为“大师”。因为他不仅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获“世界陶瓷艺术大师”的殊荣,2013年又被封为“新中国国礼大师”。他的作品已被国家领导人屡次送给国外政要,漂洋过海成为国家间珍贵友谊的见证。

可是,不管外界送来多么“高大上”的赞美,在于集华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匠人,一个一辈子和泥与火分不开的手艺人。

“外界不了解景德镇。对我们自己来说,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使命难忘,情结难舍。”

或许,看看他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理解了……“泥宝斋”是于集华祖父创立的,那是1895年。不仅如此,他的外祖父余恂楚也是当时景德镇有名的八大窑把桩总管,他的父亲于铁山因“青花分水刷花”绝技而名扬景德镇。

还在8岁时,于集华就开始跟随家中前辈们学艺。景德镇一些国营瓷厂常有一些画瓷工作外包,于集华便跟随父亲在印泥盒、鸟罐上画动物,每天工作至深夜。此间,于集华也常常跟外祖父见面,这个民国匠人对烧瓷念念不忘,一生专注精准的艺德,在他幼小的心底深深扎下了根。

而当时的环境里,营养是多么丰厚啊!一些著名的大师就在于集华身边,王锡良是其中一个。王先生是景德镇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少时,由于是近邻,于集华经常跑到王先生家看画画,探讨创作。就这样,两人的忘年交持续了40余年。在别人面前,王锡良不吝称赞于集华的艺术功底扎实,但对他还需提升的地方,这位老先生同样不回避地告知。

青年时代,于集华从事画瓷工作。此间,他不断拜师学艺,入了多位陶瓷名家的门下。直到1976年,他将搁置了几十年的“泥宝斋”牌匾重新挂出来,专事仿古瓷的研制与生产。一个偶然的契机,他认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并长期追随其左右。在冯先生的指点下,他爱上了古瓷鉴赏。回到景德镇后,他寻访各大古窑址,潜心钻研不同时期的瓷片,并由鉴赏而入收藏,成为古陶瓷鉴定专家,中央电视台及多家电视台艺术节目的顾问。

随着主人制瓷技艺的不断纯熟,“泥宝斋”又一次声名鹊起,多项作品受到北京业界,包括故宫博物院的青睐。著名书法家启功看到于集华的作品亦非常喜欢,1995年,“泥宝斋”成立满百年时,启功先生挥笔题写了“景德镇泥宝斋”的牌匾。

在于集华看来,景德镇就是一座富矿,不断滋养着他,他的所求,瓷都总能够给予。

为社会做力所能及之事

现在,于集华是江西省政协委员和景德镇市政协常委,也是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他曾旅居菲律宾十多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景德镇,他说这儿才是他的根。

在旅居海外的日子里,于集华从来没忘记推广陶瓷文化艺术,他在菲律宾创办了陶瓷艺术画廊,当地居民通过他不仅喜欢上日用陶瓷,更了解了陶瓷文化艺术。更让他喜悦的是,有些人听了他的介绍,专程赶赴景德镇,一头扎进陶瓷艺术海洋里,购买陶瓷,感受魅力。

2006年,于集华成为景德镇市政协常委;2013年,他成为江西省政协委员。从一个过惯了清静日子,闲云野鹤般的艺术家,到关心民生、参政议政的身份,于集华起初并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他甚至怀疑过自己能不能担当好这个角色。后来经过摸索,他发现,这两个角色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做事。现在,作为一名艺术大师,他淡泊得像窗外已经到来的秋。然而,当切换到一名政协委员的模式,他已经学会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力所能及地发声,在社会事务上不断挥洒自己的热情。

他关注的首先还是自己最了解的领域。景德镇作为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瓷都,回顾从祖父和外祖父到如今的沿革,于集华饱含感情,然而,目前景德镇虽然厂家众多,但鱼龙混杂的业态让人越来越找不到特色,择不出精品。“瓷器业态以及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这个市场陷入了盲目和混乱,需要规范,而且有青山绿水、浮梁文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旅游业也是一个出路。”

揪心于此,他多次实地调研,先后写出《关于规范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市场的建议》《关于把景德镇打造成中国(世界)陶瓷文化交流产品集散地和休闲旅游胜地的建议》《关于整合组建陶瓷艺术研究机构的建议》等提案,得到了江西省政府和政协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成为江西省政协委员后,为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2013年1月江西省十一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于集华与多位委员联名建议,要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政策措施;设立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及类似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项目;将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等部门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相关政策及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需要做的事、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成为政协委员后,于集华有了更广泛的视野。他笑说,自己现在越来越“社会化”了,并不是说以前离群索居,其实为了创作他也常常深入生活,但是以前对社会的了解并不够多,不够深入。这些年来,于集华同情弱者、扶危济困,名声已经响彻一方。在景德镇,贫困学生、养老院、孤儿、灾民、医院等都曾得到他的帮助。在他看来,付出比得到更容易得到满足,因此常常做好事不留名。但有一次,受捐者为了表达谢意,坚持打了17个电话,终于找到了他。

现在,每次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老人们都向他竖起大拇指,于集华说,这一幕比他到联合国领奖还要开心。

于集华简介

江西省政协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礼艺术大师,江西景德镇百年老字号“泥宝斋”第三代传人。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