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委员讲堂之朱和平:回忆我的爷爷朱德的抗战故事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7-14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委员讲堂栏目。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作客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朱德元帅之孙朱和平委员。欢迎朱委员。 [08:51]

【朱和平】

你好。 [08:51]

【主持人】

朱委员今天过来人民网和我们大家一起回忆爷爷朱德当年抗战的一些故事。朱委员我们首先知道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请您一开始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看待昔日那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灾难的战争的? [08:52]

【朱和平】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是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我为什么要专门强调《马关条约》呢?因为这两场战争都是同一个对手,都是日本。我们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当时的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拥有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那场战争,我们是完败。而70年前的这场中日的抗日战争,这个时候,中国和日本各方面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上了。那个时候,日本的GDP是69亿美元,中国才13亿美元,日本年产580万吨钢,中国才4万吨钢,差了将近500多倍。这个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中日两国的对比,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这场战争,我们战争我们胜了,这两场战争一对比,为什么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是一边倒的失败,而且国家这么积贫落后的时候我们咬紧牙关取得这样一场胜利,这里面值得总结和回味的东西是非常多的。我认为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最主要的一点,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是民族的觉醒,使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长达14年的战争。这场战争我们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胜利,更主要是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百年沉沦的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觉醒,这里面原因是很多的。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只有人民的战争,才能带来人民的觉醒。甲午战争打的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战争,人民大众没有参与,而抗日战争就不一样了,是全民族的战争,是全民的战争。我们是通过全体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因此,它促使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08:53]

【朱和平】

抗日战争实际上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1931年-1937年是抗战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国民党单独抗战的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个是全民抗战的阶段,也就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明显区别的。在抗战的第一个阶段,人数仅两万多人的日本关东军,不到半个月就占领了东北全境,而当时东北的东北军有20万之众,基本上没有抵抗就放弃了,紧接着日本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华北,基本上就是没有费什么劲。而且在1933年,蒋介石政府,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一个比较著名的条约,就是《塘沽协定》,这个《塘沽协定》实际上就是从法律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实际上就是放弃了东三省。所以,政府和军队都没有抵抗侵略者的意志,如何谈得了唤起民众呢? [08:58]

【朱和平】

抗战的第二阶段,是国共合作抗战的阶段。这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我们中华民族觉醒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民族的觉醒,也是一步一步觉醒的,也不是说国共两党一合作抗日,开展全面抗战,咱们民族就觉醒了,也不是这样。比如说,抗战的第一年,国共合作抗战的第一年,国民党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腐败,短短的一年就丢掉了东部两亿多人口,我们最富庶的地区,上海、南京等等。在这八年当中,国民党一共进行了22次会战,这些会战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使个别胜利的会战,也是我们的损失比较大。基本上我们伤亡要比日本的伤亡要多很多。这也就是正常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当时还是处于,就是在全面抗战的初期,中华民族实际上还是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比如南京失陷的时候,日本人只有几十个人就可以押着上万名俘虏去屠杀,我们这些俘虏连反抗逃跑的胆量都没有,眼睁睁地就把他们残酷地杀害了,如果有一点反抗精神,就是踩也把几个日本鬼子踩死了。当年,日本占领山西的时候,占领了我们八路军的总部,就是当年八路军后来做总部的武乡县,武乡县有14万人口,日本占领了武乡县以后,只留下了三个人,就管理这样一个县城,整个县城没有一个人反抗,可见当时中国的状况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共产党、八路军进入山西前线以后,情况就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我们举这个武乡的例子。爷爷当年率着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以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迅速打开了局面,武乡14万人口,当年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抗日活动。其中在抗日战场英勇献身就达两万多人。这个数字和原来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共产党的作用,它的贡献。 [09:07]

【朱和平】

当年,1937年9月份,爷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他率领我们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的时候,我们八路军那个时候才三万多人,只有一万多条枪,每支枪也就是30多发子弹,战斗力是比较弱的,作战能力应该说是比较弱的。一到山西以后,就进入了惨烈的太原会战。我们共产党的武装,在这样差的情况下,就发动了平型关、忻口、娘子关等一系列的战斗,夜袭阳明堡机场,打了一系列的胜仗,极大地振奋了山西的抗日军民。我们这么落后的装备,就敢于和小日本硬碰硬的干,极大地振奋了军心。1937年11月8号,太原失陷,这个时候,山西的抗战就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太原失守,整个山西,国民党就溃败了。在这个时候,在危难之际,当时爷爷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1938年3月2号-7号,连续两次给中央发电报,就是要求我们的八路军总部和八路军部队继续留在山西坚持抗战,因为当时中央有考虑,是否撤回的问题,是否撤到陕北的问题,然而爷爷和彭德怀两次给中央陈述,绝不能撤退。不仅不撤退,而且要向华北挺进,国民党在往南走,共产党在往东、往北走,这一进一退,就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抗战的精神。 [09:07]

【朱和平】

正是由于我们共产党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不仅没有撤退,反而深入敌后,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最终把山西战局稳定住了,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就没有过黄河,本来日本侵略中国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从华北、山西、陕西,然后进四川到重庆。还有一条是通过武汉、长沙,然后顺长江打到重庆。他本来是两条路线的。由于山西抗战稳定住了,山西的战局稳定住了,所实际上日本人就放弃了北线。在整个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本一共是38个师团,其中18个师团都留在了华北。而且华北还有国民党投降日本的伪军将近200多万人。所以,共产党实际上抗战初期仅仅有4万多的兵力,就拖住了这么多的敌人。那完全是一种靠着坚强的抗战决心和紧紧地依靠老百姓,才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 [09:08]

【朱和平】

1940年5月,爷爷布置完百团大战的作战任务以后,就奉命返回延安。爷爷从1937年9月份进山西抗战,到1940年5月份返回延安,一共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八个月到九个月的时间。我们共产党的武装就从当时进山西的三万多人发展到四十多万人,就是两年多的时间。整个抗战期间,仅山西省就有70万人参加八路军,支前和自卫队就达到了500多万人,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09:08]

【主持人】

谢谢朱委员跟我们分享的这些。这都是您和爷爷在相处的日子里,爷爷会跟您讲这些抗战的故事吗? [09:09]

【朱和平】

他讲这些抗战的故事,应该说讲得是比较少的,实事求是讲,讲得比较少。因为我们和爷爷接触几十年,他很少讲自己的功劳,他经常说,功是谁的?是战士和工人、农民的。领导人不经过他们,就什么都没有。爷爷记着的往往是普通的士兵、普通的农民,他的房东,他心中记着、想起来的人基本上是这些人。还有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牺牲的战友、烈士的子女,这是他比较关注的。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很少说。我们也是后来在书上,或者是听奶奶讲的,或者听我的父母介绍的一些抗战的故事。 [09:09]

【主持人】

我们知道朱德元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戎马一生,他最有名的写于抗战时期的三封家书应该说是家喻户晓。朱委员您现在回过头来再去重读这些家书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新的感触? [09:21]

【朱和平】

应该说感触还是很深的。爷爷的这三封抗战家书,反映了他当时坚决抗战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为什么要参加革命,他是怎么处理亲情、爱情、友情的。都从这些家书中得以展现。 [09:22]

【朱和平】

因为他的三封家书都是写给他的前妻陈玉贞奶奶的,所以在这儿有必要把这个关系介绍一下。爷爷早年参加革命是从四川仪陇老家,步行到了昆明,报考云南讲武堂,他在昆明期间就认识了他第一位夫人叫萧菊芳,她和爷爷结婚以后,就为爷爷剩下了他唯一的儿子就是我的父亲朱琦,但是萧夫人生了我父亲以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爷爷正在泸州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战争结束以后,就驻防泸州,这个时候就护法战争、军阀之间的战争。在那种战争年代,他一个人带着幼小的我父亲就非常不方便。这样经人介绍,他就与陈玉贞奶奶结婚了,陈玉贞是爷爷的挚友孙炳文的外甥女,他们两个结婚以后,生活是比较美满,当时爷爷30多岁就已经是国民党的少将旅长了,那个时候月薪两千大洋,他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美满的家庭。按理说,他可以愉愉快快地度过此生,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军阀混战,所以爷爷最终选择了和旧军队决裂,然后去找共产党,他就抛弃了这一切去找共产党,当他入党回国以后,又和陈玉贞奶奶和我父亲团聚,一直到南昌起义前夕。南昌起义的时候,南昌起义实际上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就要举行武装起义,在南昌起义之前,爷爷是秘密党员,没有公开身份,南昌起义一发动他就暴露了,他肯定会成为国民党通敌的匪首,那时候我父亲才十岁,他不可能带着妻子、儿子参加这么残酷的斗争。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就决定让陈玉贞奶奶带着我父亲赶紧到四川逃难,隐姓埋名,想办法躲起来。南昌起义以后,经过十年多的内战,他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爷爷当年在驻守泸州的时候,爷爷是非常孝顺的人,他当年驻守泸州的时候,曾经把他的养父养母、他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接到泸州和南溪这一带,就是陈玉贞奶奶和孙炳文同志都是南溪人,那时候爷爷的家是安在南溪,他也是从南溪参加革命是找共产党的。所以,家中的情况,虽然爷爷参加革命了,但是,家中的情况,包括他的儿子,包括他的父母,都由陈玉贞负责来照看,所以,就这么一个关系。当然,后来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失去联系,又有很多传闻,后来爷爷又组织了新的家庭,这都是后话。但是,在去山西抗战前线渡黄河的前一天,他提笔给分别十多年的陈玉贞奶奶写了第三封家书。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十年当中他还始终惦记着过去的亲人,他的父母、他的儿子,他过去的夫人,还惦记他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因为国共合作以后,共产党已经合法了,他不再是匪首了,他就可以和过去的那些人联系一下。第一封家书他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并且他还是用化名,他写的是刘钟,刘钟是他两位母亲的姓。他是用的化名写的第一封信。爷爷收到陈玉贞奶奶的信的时候已经到抗战前线了,他是在9月27号写的第二封家书。这封家书他就明确提出,希望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朱琦能够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就是让陈玉贞奶奶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绝不要误此光阴。同时他还提出,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这就表示坚决抗战的决心,同时,他还说,我为了保持革命军人的良规,从来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非此办法不可。这是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两个意思,现在国难当头,为国效劳,为国杀敌,是最好的精忠报国的方式,且不要失去此光阴,不要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国牺牲的机会,为国奉献的精神。他的字很精简。 [09:23]

【朱和平】

第二个说到我们革命军队,没有一分钱,我们这个军队不是为钱,不是为官,想做官的人不要来,不能吃苦的人不要来,怕死的人不要来,要抗战的、打日本的,多来无妨。是这个意思。 [09:24]

【朱和平】

我父亲那个时候已经20来岁了,他收到爷爷的信以后,因为这十年他们过得也是很不容易的,到处东躲西藏,还隐姓埋名,收到爷爷的信,他迅速赶到延安,他是1938年到的延安,在党校学习入党,就参加了八路军,到120师司令部通讯队工作。1943年11月在山西方山县一次反扫荡的斗争中不幸被敌人打伤了左腿三级甲级残废军人,后来转到其他地方去工作。这是第二封家信。 [09:24]

【朱和平】

在抗战的时候,爷爷率八路军出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奶奶康克清还在抗大学习,还没有毕业,就是抗大第二期学员,她还没有毕业。她是比爷爷进入山西一个月以后奶奶抗大毕业了,抗大毕业以后她坚决要求上前线,得到组织的批准,她和斯诺的夫人韦尔斯女士和马海德医生,他们一行十几个人在一个月以后进入山西,经过辗转行军,最终到山西东北部有一个叫南茹村的地方,当时八路军总部设在那里,他们会合了。他们会合以后,奶奶在红军时期,就是有名的红军女司令,这是毛主席给她的评价,周总理给她的评价,就是有名的红军女司令。她到了抗战前线以后,她首先要求我要上前线,当时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周桓同志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毕竟不是长征时期了,而且这么重要的,朱总司令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军事统帅,夫人再去上前线,可能不太合适。另外,朱总司令身边也需要有人照顾,所以他考虑再三没有批准奶奶上前线的要求,带兵打仗的要求,就安排她到总部政治部工作,做政治工作,同时做妇女儿童的工作,做地方的工作。奶奶虽然没有上前线带兵打仗,但是她在妇女工作方面,群众工作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到了晋东南以后出任晋东南妇女联合会名誉会长,发动山西广大的妇女,积极投入到抗战当中,在反扫荡期间,他们就慰问八路军200多次,捐献了各种慰问品40多万件,而且捐献了大概是4万多块钱,当时山西那么穷,很不容易。所以,当时广大的妇女、群众都组织起来了,这就使我们根据地逐步地建立完善了,形成了人民战争这样一个局面。所以,山西抗战的历史再一次印证了战争的伟力是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是全民抗战。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09:31]

【朱和平】

还有一封家信是在1937年11月6号爷爷写的第三封家信。这第三封家信实际上说的这个意思。一个是他通过几次通信,和陈玉贞奶奶已经了解清楚了家里的一些情况,他在信中说,十年来,家中的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实不成样子,十年卫战期间。我早已看到峰巅社会之破产是必然的结果。他还说惟有两位母亲,就是爷爷的生母、养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这封信的意思,因为当时闹灾,主要惦记他的生母、养母,说明爷爷虽然在抗战前线,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对于母亲,对家人是感情非常深的一个人。虽然他这么多年没有见面,但是母亲始终在他心中,他惦念这个事。他当旅长期间,那个时候比较有钱,置了一些房产,所以他希望陈玉贞奶奶把这些卖掉。但是他不知道,实际上他原来置办的房子,经过十年早都不存在了。实际上他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陈玉贞奶奶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没办法爷爷又悄悄地给他当年在护国军滇军的部下叫戴与龄,他也是四川仪陇人,是爷爷的老乡,当年共同参加滇军,参加护国战争,戴与龄是爷爷当旅长手下的军需官,就是管钱的,他可能会有点办法,因为他是筹措军饷什么的,家庭也比较富裕,所以他又悄悄地给戴与龄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信的开头介绍了一下八路军抗战的一些情况,然后就说,我家中境况颇为寒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想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200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就是他百般无奈之际就给他当年的老部下戴与龄写了这么一封信,戴与龄收到这封信以后非常感慨,爷爷当时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东路军总指挥,领国民党上将军衔,除了指挥共产党三个师,还指挥国民党七个半师,国民党当时只有五个战区,当时抗战初期的时候只有五个战区,他是其中的一个副司令长官,官位已至上将军衔,居然一分钱没有,就是他非常慷慨。所以当即凑了200块钱,迅速寄到家中。 [09:44]

【朱和平】

你说我们共产党,是没钱吗?其实不是。在抗战初期,至少1938年到1941年,蒋介石还是给我们军饷的,尽管给的比较少,每个月只给30万大洋,给的是比较少的。我们申请是要100万大洋,他只给30万,但是30万也是钱啊。这30万块钱,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拿不出200块钱吗?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就是公与私的问题。八路军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抗战上,当时爷爷在抗战前线的时候,他们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一人一块大洋。和他当时在国民党当将军,一个月两千大洋,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09:46]

【主持人】

朱委员通过这三封家书也让我们看到您和爷爷之间的相处或者对爷爷的认识。我们知道您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几十年,这其中我们得到一个小故事,就是您小时候最大愿望是当兵,可是那个时候爷爷却提出了一个反对意见,为什么他对于您当兵当时是这样一种态度呢? [09:47]

【朱和平】

在抗战的时候,刚才我们读了爷爷的三封抗战家书,介绍了一下他的三封家书。在民族危难之时,他把他唯一的亲生儿子送到抗战前线,且不可误此光阴。国家有难,上战场这就是最大的精忠报国。但是我那个时候是70年代,那个时候已经是和平时期了,这个时候在爷爷的心目中,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所以,他希望我是用我的知识,用的能力去建设打造现代工业,用这个来精忠报国,这是他的想法。因为当时我初中毕业以后,是分到首钢工作,首钢钢铁工业在当年老一辈心目中是非常崇高的地位的,我们国家和日本鬼子打为什么这么困难,我们才四万吨钢,人家六百多万吨钢,五百多万吨钢,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没有钢铁,没有重工业,我们国家就发展不起来。钢铁工业在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文革前都是我们国家以粮为纲、以钢为纲,一个是手中有粮,一个是手中有钢,这是老一辈心中最大的纠结。所以爷爷一生去首钢视察了20多次,从首钢第一锹土开始,一直到他晚年70年代快去世的时候,他一直就是关注着这个钢铁工业,首钢在北京附近。我在首钢当一名工人,爷爷非常高兴,说你就应该干这个,国家最需要钢铁,我的后代就应该去钢铁工业,就应该在钢铁工业中精忠报国,为国奉献。我提出当兵,我有我的想法,我们家是军威世家,当时70年代,当兵是非常热的,当兵是非常光荣的,我就特别想到部队去,但是爷爷当时就不支持我。他就说我是见异思迁,不安心工作。但是后来因为我是通过自己报名参的军,我在工厂里面自己报名参的军,而且也通过了各方面的审查、体检,板上已经钉钉了,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了,爷爷后来还是转变了看法,临走前就跟我谈了几次话,我印象还是很深。他其实就是说了两个思想,第一个思想就是说,我希望你学我的思想,拥有我的思想,继承我献身革命的思想,而不希望你追求我的地位。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你到了部队以后,不要只想着当官,要像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那样,做一个干实事,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人。这是他对我当兵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他们报国,精忠报国,为国奉献是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报效祖国,同时也要求自己的家人,以不同的形式去报效祖国。 [09:47]

【主持人】

谢谢朱委员。听得已经入神了,我们知道您曾经也写过回忆爷爷的文章,叫《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大家读了之后也是感慨很多。我们也想了解一下,在生活当中,您当年和朱德爷爷在一起的时候,他生活中是一个真正样的人?对你的影响大吗? [09:48]

【朱和平】

生活中的爷爷,给我的最大的印象,他既是一个普通人,他又是一个伟人,他既是我的亲人,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这个角色是怎么转换的。伟人和常人到底哪不同,我小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东西,也是爷爷去世以后,随着我年龄的成长,我也逐步地走上了领导岗位,随着时间的久远,我慢慢地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伟人和常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信仰,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爷爷一生哪怕是一些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都反映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从他入党第一天起,一直到他去世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他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比如说在战争年代,每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危难来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看出他的信仰坚定,他的意志坚强。比如说南昌起义,全军溃败,是他站了出来收拾残局,把部队保留下来带上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又是全军溃败,在最关键的时刻,博古、李德三人团不干了,他又站了出来,打了著名的温坊战役,也就是整个五次反围剿唯一的一场胜仗,这才得以使我们中央红军有机会、有时间从容地长征。在长征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又是他忍辱负重,把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带到了陕北。刚才我们讲了抗战的故事,在国民党全线溃败的时候又是他站了出来,向敌后挺进。在这些重大的历史关头,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毛主席评价他是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周总理评价他,您的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有这么高的评价,他是从点点滴滴的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 [09:55]

【朱和平】

建国以后,因为是和平时期,他的理想信念实际上是反映在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知道,建国以后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探索中国道路。中国到底走什么一条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问题上,爷爷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从1952年-1966年,爷爷走遍了全国27个省,进行了130多次调研,写出了100多份调研报告,当然,这些调研报告现在没有完全公开发表,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陆陆续续地发表。从这些调研报告中,就可以看到,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他提出了那么多高瞻远瞩和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都让我们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报告的时候都非常折服。比如他第一个提出要开发海南岛,第一个提出要修建青藏铁路,并提出了具体的修建方案,他第一个提出要把棉花生产基地放在新疆,同时建议中央每年清明节前后植树造林。这些意见都得到了采纳。但是都是几十年以后才得到的采纳。他还提出来,1955年就提出来,我们现在一切都学苏联经验,做不到,我们国家有国家国家的情况,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又不断地提,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在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记得他们在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这些了。爷爷的信仰表现在各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爷爷常说,粗茶淡饭够吃就行,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否则就报到公共群众中去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这么大量的外出,这么频繁地去下到基层调研,应该说他在当时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里面,他是下基层最多的,和群众最贴近的。所以我们看到在我们党历次的重要会议,重要的讨论中,他的发言是比较贴地气的,这和他踏踏实实地接触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关系,爷爷有个习惯,每次外出以后,基本上都要和当地的工作人员,给他做饭,给他开车的,服务员,他临走的时候都要和这些人一一握手,然后要合影留念,我们家有很多很多照片,就是当时他到每一个地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他特别注意这个,每到一地,最后一定要和这些人照相,给他们留一个纪念。回到北京以后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开一次会,就是他们的随行人员一定要开一次会,这个会上就问大家,你们大家都说说咱们这次下去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没有摆官架子,有没有脱离群众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纪律的地方,他每次都要开这样一个会。我呢,因为那时候小,有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时候,爷爷有的时候也带着我,所以,我和我的哥哥援朝,也跟爷爷去过不少地方。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就是1964年,当时我们放暑假,这个时候爷爷和董必武副主席一起去东北视察,当时去了很多地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还有海拉尔,去了很多地方,一路视察,1964年的暑假。 [09:58]

【朱和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了海拉尔内蒙古大草原,当时我们来到一个叫鄂温克自治旗的地方,到了一个叫好利宝的生产大队,当时我们去了以后正好赶到中午了,爷爷就提出来我们就近吃个饭,就不回去了。当时60年代我们国家还是很穷的,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老百姓生活是非常贫困的,我们当时是到了一个叫丹巴的牧民,就是附近普通的蒙古包,因为临时安排没有准备,所以我们就去蒙古包吃中午饭,当时所有的随行人员,当地领导都不同意,说我们也没准备,另外这个蒙古包,那时候条件太差了,爷爷就说,那个牧民常年都在这里生活,他们行我为什么不行,所以二话不说就去了,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蒙古族主要是吃羊肉,而且没有蔬菜,没有油,就是羊肉水煮一煮,而且也没有像样的餐具,拿手抓,蘸点盐,最多有一杯奶茶,就几个干饼,那个饭我印象很深,其实是相当相当差,而且卫生条件各方面都是比较差。爷爷吃完以后非常高兴,出来以后就跟我说,要多接触人民,不了解他们的疾苦,怎么能对他们有感情,就说这么一句话。所以说,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就有生产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爷爷就是这样的,他一生当中为了探索马列主义的真理,一直在勤奋学习,按理说,像他这样功名成就,受到党和人民忠心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建国以后年事已高,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状态,安度晚年,但是他不是这样的,他一生都在刻苦学习,刻苦读书。我们小的时候,在家里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制度,就是每天必须要读书。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爷爷主要是读马列主义的三本书,这三本书很厚,马列全集、资本论,就是这些书,非常难懂。爷爷除了自己看,也让他的身边工作人员陪他读,我们有的时候放学有时间也让我们读,我小时候给爷爷读这些书,我根本不知道那书里说的是什么,但是也在读,而且很多字还不认识,那些人名也不熟悉,所以有的时候爷爷耐心给我们讲,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我们其实帮他读书实际上是照顾他,因为他年纪大了,大家希望你看书太费劲,我们给你念一念,你可以休息,听,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到晚年以后,他就不能读书了,就必须是听书,一直到他去世前,我们都是采用让他听书的方式。就是他对马列主义的这种追求,他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探索,是到了如痴如悟的地步,每天不读书就睡不着觉,每天都要学习。毛主席的四卷,在1973年以前他就通读了八遍,1974年,那个时候他已经88岁了,又开始第九遍通读,而且他读书基本上是一字一句地读,毛选四卷里面密密麻麻地都写了他大量的批注,而且每一次读完以后底下都要写1974年几月几号第几次通读,这些书,爷爷去世以后,奶奶都把它捐给博物馆了,现在都在那展览,成为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 [09:58]

【主持人】

谢谢朱委员跟我们分享朱德爷爷生活当中的这么多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想请朱委员和我们聊聊我们国家空军建设方面的话题。我们知道您在中国预警和电子站方面是专家级的人物,对于我国的空军建设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最近我们发现有一个中国空军公开的一张歼10A战机全外挂状态图,这个图很多人质疑这个飞机还能不能飞起来,因为这个图从武器种类分析上大概是两枚PL8B的格斗导弹和4枚PL12的中距导弹,还有两个火箭发射巢,疑似6枚250公斤的航空炸弹,我们想请您从专业角度先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些装备是什么意思,整体是什么情况? [09:59]

【朱和平】

歼十飞机是我们国家第三代主力战机,1986年立项开始研制,1998年开始首飞,歼十飞机是我们中国航空工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完成了我们二代机到三代机的历史跨越。你刚才说的这些武器对歼十飞机来讲是非常轻松的,歼十飞机虽然定义是轻型战斗机,但是有11个挂点,它的载弹量是七吨,相当于二战时期B29中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但是它的体积小得多,就是动力强,体积小。我们国家在当时立项研制歼十飞机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那个时候工业基础比较落后,我们空军普遍的都是二代机,歼五、歼六,我们唯一的对地攻击飞机是强五,这也是非常老的二代机了。我们当时研制歼十的时候,就希望它作为一个典型的三代机,同时,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对海攻击能力,就是兼顾一定的对地攻击、对海攻击,所以就要挂刚才你说的250公斤航空炸弹,现在这个250公斤航空炸弹已经停产了,现在都是激光智能炸弹,也是250公斤、500公斤两种型号都有。歼十飞机挂了这些航空炸弹以后,他就具备了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对海攻击能力,但是歼十飞机强调,它还是以一个制空为主的,是以空战为主的飞机,只是兼顾对地、对海攻击。这个兼顾就有一些前提,比如说,你要有绝对的制空权,如果是打恐怖组织那没问题,如果是硬碰硬地去突击、突防,那你需要有一定的制空权,毕竟它不是专门的对地攻击飞机,它是兼顾。 [09:59]

【主持人】

我们国家空军的发展其实日本人现在也很紧张,日本防卫厅也是密切关注中国空军的发展,日本认为,中国空军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情况发展下去,一定会对周边国家的空中防卫构成威胁。朱委员怎样看待日本人这样的一种观点和它的想法? [10:00]

【朱和平】

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观点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百年战争已经证明,空中战场就是决定性的战场,没有制空权就意味着失败。空军就军种特征来讲,一定是一个进攻型的军种,因为飞机本身具有高快的优势,人类发明了飞机以后,首先是一战,很快作为进攻性武器。我们中国空军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一穷二白比较落后,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是没有空军的,所以我们老挨打,从长征时、抗战时、解放战争时,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我们因为没有制空权,没有空军,所以我们一直在被动挨打。因此,这种特殊的历史经历,使我们在人民空军建设初期就把防空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当时我们1949年组建空军的时候,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们当时组建空军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交通线、运输线,因为被美国轰炸的太厉害,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去主动攻击别人,所以我们空军在建设初期,是以国土防空型作为我们自己的定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强大,科技的强大,我们现在把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回归空军自身的军种特色,这个军种就应该是攻击型的军种,至少应该是攻防兼备型的军种,以前我们所建设的国土防空型的,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无奈,我们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建设强大的军队并不意味着对邻国构成威胁。 [10:01]

【主持人】

谢谢委员给我们的解答。朱委员,我们现在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各个领域都进行反腐战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怎么看待现在我们部队进行的一些反腐的一些行为? [10:01]

【朱和平】

军队的反腐工作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的,是贯彻落实习主席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的手段和措施。我们人民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柱石,担负着保卫祖国和人民安全生产这样一个光荣神圣的使命任务。军队的腐败,如果出现腐败,是对我们军队战斗力最大的腐蚀剂,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军队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应该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应该走在全国人民的前列。 [10:02]

【主持人】

对于军队军事人才的选拔您有什么样的意见呢? [10:02]

【朱和平】

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对我们的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我们要想打赢未来的一场战争,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再先进的武器装备,再好的系统还是要人去掌握的。如何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其实习主席已经有了重要的指示,就是要做四有军人,就是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这个就是我们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有灵魂,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你在和平时期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诱惑,在战时你才能够勇敢,不怕死,有本事,就是讲要有打仗的本事。我们未来要打的这场战争,肯定是联合作战,一体化作战,和以前的战争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强调的有本事,就不是过去想讲的,我做好本职工作,熟练使用自己的手中武器,这就叫有本事,现在的有本事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使用好自己手中的武器以外,还要熟悉其他军兵种的知识,还要会配合,能协同。因为我们未来打的是联合战争,所以,对军人的素质要求就更高。有血性是指我们军队特有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常说的亮剑精神。 [10:03]

【朱和平】

在和平时期,这种精神实际上要体现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回合、每一堂训练课、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体现出来。 [10:03]

【朱和平】

最后就是有品德。有德实际上是对一个人,不仅是军人,也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什么样的人才能有品德,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有品德,这个大爱是什么,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事业,愿意为他去终身献身。一代军人要有一代军人的样子,一代军人要有一代军人的担当。我们现在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争当四有军人。 [10:03]

【主持人】

谢谢,非常感谢今天朱委员作客我们的演播室和大家一起回忆、缅怀朱德爷爷当年的抗战故事,感谢您的到来。谢谢您。谢谢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再会! [10:0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