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委员讲堂之郑建邦:提升民革履职能力 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6-02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此关键节点上人民网与中国政协杂志联合特邀各民主党派及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作客“委员讲堂”栏目。今天的直播间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欢迎郑主席。 [09:42]

【嘉宾郑建邦】

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09:42]

【主持人】

郑主席将会以"提升民革履职能力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5月4日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进行会见,并提出了五点主张,在您看来怎么解读这五点主张呢?

[09:43]

【嘉宾郑建邦】

我个人认为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这次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先生提出的5点主张,非常重要。在我们对台工作的历史上,曾经有“叶九条”、“邓六条”、“江八点”、“胡四点”,现在习总书记提出五点主张,我个人认为,可以是否归纳成叫“习五点”。

 为什么重要呢?这五点对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上,总书记针对新的形势,比较完整地代表我们党中央提出了一个对台工作的主张,这对我们今后的对台工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进行有着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对台工作的同志,恐怕要认真地加以学习和领会。 [09:45]

【主持人】

您认为双方该如何更好地落实“两岸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一个美好愿景呢?

[09:45]

【嘉宾郑建邦】

习总书记提出这五点主张,我认为核心的有两个。一个是坚持“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最根本的政治基础。在这稍早一点,3月4日,习总书记两会的时候到民革、台盟、台联这个联组。在会上他听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以后作了一个重要讲话,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特别强调,两岸关系“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基础,没有这个政治基础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想这次习总书记在这五点主张里面第一条就提出这个,这是核心。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两岸共同体,这实际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为什么呢?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过去、现在,我们展望前景,明天,两岸人民始终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今天我们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像总书记讲的,一定要把两岸人民的福祉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包括像我们现在谈到的亚投行的问题,包括现在大家都在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这都为两岸人民今后的发展,包括我们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如果把这些契机发挥好、利用好,我想两岸人民的利益,包括两岸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地连接在一起。

[09:48]

【主持人】

这样有依托了,有了一个基础。民革中央不仅是对两岸关系十分重视,刚才聊天中也了解到,民革中央汇集了全方位各方面的人才。我们也知道,从2007年全国两会开始,民革中央一直对农村土地流转这个问题关注和有所建议。“三农”问题也是“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什么民革也关注这样一个方面呢? [09:49]

【嘉宾郑建邦】

【主持人】谈到“三农”的问题非常重要,确实是这样。因为中国这样一部近现代历史,解决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农业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道理很简单,中国十几亿人口,要在几十年前,甚至百十年前,我们过去叫四万万同胞,六亿同胞,我们现在将近13亿人口了,农民占大多数,如果不把农民兄弟的生活、他们的生计问题解决好,你很难说我们中华民族富强了、中华民族复兴了,这都是一个伪命题了。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过去,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比较好地用土地革命的手段解决了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的问题,相应地也解决了农业的问题,阶段性的。所以,很大调动了广大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的面貌才有一个焕然一新的变化。

当然,在这个问题探索上,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是我们的总设计师,我们的改革开放最早的突破口就是农业、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下子就把中国的农村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我们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节点。所以,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像刚才【主持人】所讲的,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

[09:50]

【嘉宾郑建邦】

民革作为祖国大陆的一个参政党,我们的参政党主要的核心是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我们很自然地就把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我们这个政党的一个关注点。这些年来,我们几乎每年都在“三农”问题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而且有些还是有一些比较积极的成效,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注,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参政党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欣慰的。

比如今年两会,民革中央大概提出了6项提案,就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比如,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当中的相关法律提案,还有关于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提案,还有关于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提案等等,我们这次两会提了六件。以往的两会上都会提出一些相应的提案。今年,配合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还要围绕一些“三农”的课题作一些大范围的调研。 [09:52]

【主持人】

围绕“三农”话题我们的关注点很多,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的关注点是关注农地方面,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刚才您也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近期“四个全面”当中突出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我们也了解到在民革中央有很多来自于法律界的一些相关人士,在法治建设当中是否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些关注呢? [09:52]

【嘉宾郑建邦】

【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民革这些年来,我们有三个比较关注的重点领域,一是刚才讲的“三农”;再一个是对台和涉外工作,这是我们民革的特色;第三是社会和法治建设问题。我们民革目前拥有十一万多党员,在十一万多人员的队伍里面,从事法律工作的,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还有司法领域工作的一些同志、党员,大概初步统计有四千多人,这是一支不小的一个力量。我们充分发挥这部分党员的积极性,这些年来针对法治中国建设,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这里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去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一个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决议,这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在我们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上,是有里程碑作用的这么一个重要的政治文献。在这个文献的酝酿过程当中,中共中央广泛征求了各个民主党派的意见,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这方面我们民革也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比较积极的建议,很多都被中共中央采纳了。 [09:54]

【嘉宾郑建邦】

比如,关于四中全会,在这之前我们民革中央提出16字建议,就是整个决议的框架,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提出这16个字: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社会守法。最后,党中央四中全会的决议,最后我们叫“社会守法”,党中央的决议叫“全民守法”,意思差不多,基本上是照单全收了。这是一方面。 [09:55]

【嘉宾郑建邦】

还有一方面是关于司法体制改革。大家现在觉得改革开放成绩很大,但是如果还有一些让老百姓不太满意的地方,恐怕在司法公正这块是大家关注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这方面,我们民革也是动了很多脑筋。我们主席万鄂湘同志原来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而且他长期分管的工作是国际法这方面,是涉外的。后来,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他说现在司法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是司法工作的去行政化,一个是去地方化。这是个必须要解决的前提。所谓去地方化,就是地方的法院在审理案子的时候,不要受当地的行政力量的干预,或者是干扰,这是叫去地方化。再一个,法官审理案子,你在法院内部还要有一个相对的独立性,你就得去行政化。你不能说有一个审判庭,在审一个案子,这个案子怎么审,则要听上面院长、副院长,因为院长、副院长这些法院的领导,他并不完全了解案子的实际情况,然后就下达一些指示,这个案子的公正性很难说它不打折扣了。我们万主席,包括我们中央的领导班子研究以后,在这些方面提了一些建议。比如说,我们万主席提出来,能不能参考着像我们国家那种叫铁路系统的法院,铁路不归辽宁,也不归江苏,它是一种行业的跨地域的方式,说能不能采取这种方式,跨地域的、跨行政区划地来组建一些法院,来审理一些案子,这些都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这是我们民革做的一点点实际的贡献。 [09:58]

【主持人】

好象已经有了实践了,就是巡回法庭也是对这个机制很好的探索和推广。的确像您所说的,法律代表一种公正性,要给老百姓还的就是公平公正的环境。在我们探索法律建设方面,有没有跟司法部合作的一些点,或者是案例的体现呢? [09:59]

【嘉宾郑建邦】

我们和司法部,应该说合作的还是非常密切的。但是,我觉得仅仅说跟司法部合作,还不够。实际上民主党派,包括民革,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法院,我们都有战略合作,我们现在是战略合作伙伴,每年光我都要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和检察长、最高法院的院长进行座谈,包括像周强院长,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曹检察长,他们都到民革来征求意见,不找我们一家,八个党派都经常走访的,也包括司法部。因为谈到司法体制,司法部只是管的这一块,还有更多的是像法院、检察院系统,这应该说现在我们全方位的互动。我们有一个记号,像协议这样的东西,规定、规范了哪些事情我们要经常互相通报情况,哪些情况我们要组织一些联合调研,共同推动我们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在这方面,应该说现在大家的积极性,我指的是双方,都非常积极。 [10:01]

【主持人】

正是有了这样互通往来,我们建言献策才更有说服力。刚才郑主席为我们分析了民革中央所关注的三块:三农、对台、海外和法治建设,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细节,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民革中央重点调研首次在年初进行了,而以往我们都是会在两会之后,这次的重点调研是对平潭综合试验区进行了调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呢?

[10:01]

【嘉宾郑建邦】

我跟【主持人】介绍一下情况,包括和广大网友介绍一下民革在这块工作的情况。刚才说到了对台和海外工作是民革工作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我们民革的特色之一,有好多网友一提起来民革是干什么的,明白一点的朋友讲民革不就是做对台工作的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的。

回到平潭,平潭是福建靠近台湾的一个小岛,很小,大概有320多平方公里,应该算是我们国家第四大岛,这个岛在对台工作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包括习总书记在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时候,就很有开拓性地把这个岛拿出来开发,这个开发不是我们单方面的开发,他当时提出来要把它建设成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有这样一个设想。提出来以后,经过短短的几年,这个岛的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0:04]

【嘉宾郑建邦】

我到现在为止去过三次。第一次去是2009年,我去的时候,那个岛是一个县,有几十万人口,当时两岸都处在对峙状态,这个岛就不建设了,全部是农业了,我给它起了一个概念叫什么呢?叫纯自然状态、纯生态状态,完全是那种农业,我看猪在地上到处跑。第二次去好象是今年元旦过后,就是您刚才提到,元旦一过,我们常务副主席、领导班子就过去调研。这个岛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很漂亮了。这次总书记来,我第一个发言汇报平潭的事情,他笑着问我说,你去过几次平潭呢?我说我去过两次。他笑了,他说,我去过多少次我不知道了,但是总归在两位数以上。我听了以后很不好意思,我说,去过两次的人和去过两位数以上的领导来介绍情况。所以,两会一完,我马上又去了一次,当然还是带着一些工作任务去的。这是介绍一些背景材料。

民革关注平潭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出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要建设海峡经济区这么一个概念。最早提的还不叫海峡经济区,叫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两岸,东岸是台湾,西岸是大陆的福建、浙江这些省份,主要是福建为核心。当时我们提出的是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最后这个提案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现在不叫海峡西岸了,叫海峡经济区建设,这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大发展的,还不叫规划,已经纳入发展的战略,现在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再一个就是海峡经济区建设,这是国家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还凝结着包括民革在内的八个民主党派的贡献。 [10:06]

【嘉宾郑建邦】

 在谈到海峡经济区建设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平潭。去年习总书记到福建去考察工作,他专门又去了一趟平潭,这次他特别请上我们的万鄂湘主席一起随行,等到要离开的时候,他把我们万主席请到一边嘱咐了几句,他说,这个平潭非常重要,你们民革长期在对台工作上还是有优势的,请你和你的同仁关注一下这个事情。有些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向他、向中共中央汇报,非常重视。这是去年11月份的事情。我们万主席回来以后,领导班子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今年元旦一过,我们就去平潭作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以后我又去了一趟平潭。其他同志,包括平潭的同志,平潭现在有一个管委会的负责同志,大概来了三四趟,我们比较密集地切磋,看看推动着平潭下一步怎么走。 [10:07]

【主持人】

经过您给我们介绍大背景,我们也看出来平潭地处这样的重要位置,真的是连接两岸关系的桥头堡这样的地带。您也说进行了多次调研,目前调研的问题或者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10:08]

【嘉宾郑建邦】

我们调研以后,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报给习总书记。习总书记、俞正声主席他们都非常重视,作了非常重要的批示。我们觉得平潭县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上,该做的都做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你把你的方向如何定准,这是至关重要的,或者叫顶层设计这块要把它搞好。

在报告里,我们主要提了三个问题:一是,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由他们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能不能在立法权这些问题上下放给福建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这样提呢?这个岛的开发和开放,涉及到我们国家的体制是条条,有条条也有块块,块块的问题福建省就能解决,但是条条的问题,他没有权力来解决。比如海关、工商、税务、金融等等,福建省地方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你要搞自贸区,有一个负面清单,这个负面清单的权力,哪些可以列入负面清单,福建是说了不算的,这在国务院的各个条条上在掌控着,所以我们希望在立法权这块,先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块。 [10:11]

【嘉宾郑建邦】

二是,我们提出来能不能参照着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把平潭作为一个自由港,给予它一些自由港的政策来推动,这样的话,便于平潭更快地发展繁荣起来。

三是,我们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能不能给予平潭一些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这样更方便。总书记讲要建成两岸人民共同的家园。共同家园的话,假如我们回一趟家都不太方便,这是我的家吗?这就很奇怪了。我们想,要给台湾百姓和我们的同胞们创造更方便、更便捷的一些政策和措施,让他们往来很方便。本来地理环境是很便捷的,我了解一下,到台中是最近的,大概是60多海里,最多两个小时坐船就到了。如果平潭这个地方风景很好,有台湾同胞在这个地方买个房子,周末回来想住一住,办手续就要办半天,他还回来干什么?还有购物,现在是开放了一块,我都考察过,都是台湾商品的市场,但是一次只能购买六千块人民币的,像女同志,买一瓶香水,好一点的都几千块了,这个限制我们觉得还是太严格了一些。如果更大的方便两岸的群众,在这方面都可以参照国际旅游岛的政策给予一些更多的便利。我们主要提了这么三条。 [10:12]

【主持人】

真的很贴地气,两岸本身一家亲,在客观环境上是非常近的,在软环境上是否应该更大的力度来增进两岸之间的往来。今年还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其实谈到这个话题,我觉得郑主席应该更有感觉,您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抗日名将郑洞国将军是您的祖父了,说到抗日话题,您所感受到的和旁观的或者以外的人感受到的是不是有所不同呢? [10:13]

【嘉宾郑建邦】

应该说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我和全国人民的感受还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家世渊源,可能在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上,我的感受就更深切一些,或许这样说不太谦虚,但确确实实。因为我祖父的晚年,我跟他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老人家的回忆录也是我帮助他整理的。因为写回忆录,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其中很重要的一段就是和日本侵略者作战。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一直打到1945年,他当时是中国驻印军的副指挥,在缅甸、印度内陆地区和日军作战。从抗日战争,你说8年也好,14年也好,他几乎是从头打到尾,他的经历当中有大量这样的内容。帮他整理,其实也就等于帮助我重温了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感触还是很深的。 [10:14]

【主持人】

所以有了知道这一段重温历史的机会,现在那一段历史给您留下了怎样一段记忆呢?

[10:15]

【嘉宾郑建邦】

说起这段历史,给我的感觉最深的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抗日战争,或者换个角度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近现代以来,应该是一次空前的民族劫难。当时我们这个民族四万万人口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抗日战争的爆发,它不是1937年7月7日那一天这个命运就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爆发了,其实日本帝国主义,它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一步一步蚕食我们,到最后,到1937年的时候,日本法西斯的一些人物觉得机会成熟了,可以三个月灭亡中国。之所以给我们当时的敌人造成这样一个印象,是什么?是因为我们贫穷,因为我们落后,因为我们贫穷落后而形成的一盘散沙,东亚病夫。这样的话,我们才有这样一场灾难。我说回顾那段历史,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呢?最大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国人再也不能愚昧,再也不能贫穷落后,这一点是要让我们子孙后代永远汲取的教训。

[10:16]

【主持人】

您总结的关键词是贫穷、落后,我们不能形成一种合力,造成我们当时那一段历史的出现。今天看来,我们再去纪念和回顾那一段历史的话,它的特殊意义又在哪里?

[10:16]

【嘉宾郑建邦】

我是这样想的,刚才【主持人】提到贫穷、落后,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人类的社会文化、文明。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最后抗战胜利,刚才提到,你既贫穷又落后,一盘散沙,你注定应当会亡国呀?我们不仅没有亡国,还坚持抗战,最后还取得抗战的胜利。这说明什么呢?我们还有一个,事情都是多方面的,我们还有一个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的精神支撑着我们取得了抗战的最后的胜利。

这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国歌里有一句话,国歌实际上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当时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情况。我给我的祖父整理回忆录,因为这不可避免谈到当年战争当中一些很血腥的场面。整理下来,我自己也都是潸然泪下。

当时我们的军队,我讲的还是正面战场,它的装备、训练要比敌后战场好很多了。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官兵经常是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地牺牲在阵地上,因为你的装备不行,敌人的坦克开上来,战车开上来,横冲直撞,碾压我们的战士。但是我们没有有效地对付这种当时的高端武器的一些手段,有的战士只好把身上都挂满了手榴弹,趴到敌人的坦克上,一拉,同归于尽,经常是这样的。敌后战场上也有更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说明什么?当时我们虽然贫穷、虽然落后,但是由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原来的一盘散沙被这种民族精神召唤起来,变成了一种众志成城的抗战气概。我想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梦想,还得把那种精神找寻出来,来做好今后的事情。

[10:19]

【主持人】

 说得真好,真的是那种民族精神才是我们最集中、最核心的一股力量在进行着支撑。来跟我们讲一讲您跟祖父的一些故事吧。 [10:19]

【嘉宾郑建邦】

太多了,我也不知道从哪讲起,刚才闲聊时我提到,如果我不帮他整理这些回忆录,我甚至不认为他是一个军人,因为我们家老人家是一个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老人家。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大学里教书,不坐班,我回家一看,那时候看的什么?80年代初,我看的是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那时候社会上很时髦,都看这些书。老人家戴着花镜看《孟子》,我就说,爷爷,这都什么时代了,您这都落伍了,还看这个?老人家把花镜摘下来,慢悠悠地跟我说,孩子,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这些读懂了,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一说,我也就一听,其实我并没有听进去。但是现在我自己也都到花甲之年了,回首一望,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确确实实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当然博大精深了,我们从中汲取一部分,对自己都是非常有利的。我的祖父对我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他讲的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更核心的还是爱国主义的那种精神。他教育我们不是用大道理跟你讲。我现在回想一下,我小时候刚懂事,看的第一本连环画是叫《岳母刺字》,就是岳飞的母亲在他后背上刺“精忠报国”。像《穆桂英挂帅》,都是这样的东西。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好象我小时候给我读的这些东西没有其他的,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也不会有其他的,连《红楼梦》都没给我买过,我看到的都是这些。他还是很注意培养我的那种爱国情操。 [10:21]

【主持人】

还是民族精神在其中。您刚才一说祖父经常看孔孟之道显得非常儒雅,跟抗日的名将好象很难连接起来,实际上他给你们传授的内容真的是浅显的传输民族精神,有没有祖父跟你讲过他自身点滴的事情让你感触很深的? [10:22]

【嘉宾郑建邦】

他这个人是话不太多的人,平常不太喜欢夸夸其谈,而且喜怒也不大形于色。我后来了解更多的是在帮他整理回忆录,整理回忆录这个问题他就不能回避了,但也确实很艰难。我们祖孙俩,我想从他嘴里掏一些东西,但是他好象也不大善于,像现在我们写书或者写影视剧,那种卖点,他们那代人也不太懂这个。 [10:23]

【嘉宾郑建邦】

比如写回忆录战争场面,有一个很小的花絮。他参加过台儿庄战役,1938年的春天,打得很惨烈。但是在他的嘴里,用他很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和日本人打了一下,日本人硬得很,完了,就没有了。但是我在写回忆录不能光这几个字。好在过去50年代,过去60年代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抓了一下文史资料工作的时候,我祖父50年代、60年代也年轻,他也和他当时的同事们写了一些文史资料,我把这些有关的翻出来,把这些片段拿出来跟他核实,也启发他一些思考。回忆着他就会很容易地说了这么一件事,他说在台儿庄战役的时候,他那时候是师长,指挥日本人占领的一个县城,这个城市现在还在,由于日本人的武器比我们好,我们的士兵就靠血肉冲锋,打了几天打不下来,他很着急,因为他上面的司令官是汤恩伯,严令说落日之前必须把它打下来。他很着急,他就跑到前线,因为当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他跑到前线组织官兵冲锋。这个时候他周边的参谋拿着望远镜观察敌阵,因为太阳快落山了,已经很低了,望远镜的镜边一反光,有光芒射出去,日本的炮兵就发现了,马上一排炮就打过来了,当时祖父还在很仔细地观察敌人阵地的情况,他就没提防,炮弹一来,飞砂走石,结果他就觉得左胸被什么东西打了一下,一下倒下去了,结果他旁边有两个兵趴在他身上,把他掩护着,保证师长的安全,但是那时候大家觉得完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晚了,结果炮军过来以后,把我祖父扶起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为什么呢?那么重地打了一下,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他自己很无意地在前胸的地方放了一块银元袁大头,袁大头都被打弯了。我说这块袁大头哪去了?他笑了,他说我觉得没有用了,我扔了。你说你要把这个留下来,现在可以放到军事博物馆了。经常有这样一些花絮,所以给他整理回忆录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10:31]

【主持人】

我们现在说起来是花絮,但是在当时是生死一线的事情。当时那一代人帮我们打下来今天这样安定祥和的日子真是非常不容易,在今年这样一个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时段,我们真的是要缅怀、来纪念这样一辈人。民革中央又举行了哪些相关活动来纪念呢? [10:31]

【嘉宾郑建邦】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包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二战的一个重要部分,东方的主战场。我觉得这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一件大事。民革作为中国的参政党之一,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我们也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前不久我们在天津和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天津市的海联会,也就是天津市的统战部,我们三家在天津主办了第六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大家一打开网络,还有很多报道呢。这个论坛开得非常成功,我们这次论坛的主旨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出席这次论坛的嘉宾有200多人,我都没有想到,这个论坛已经是第六届了,这次是出席的人员最多、最齐全、最隆重的一次。台湾领队是这个论坛的创办人之一许历农上将,他是黄埔16期的,今年97岁了,带领着40多位台湾的将军和退役将军,以及各界的知名人士。比如有五位上将,包括许历农,我们都叫他许老爹了,新党的主席郁慕明等等,一共40多人。大陆这边一百多人,其中像我们解放军里的黄埔的将帅,但是这次也突破了十大元帅,绝大多数的后代都来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五大书记后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的后代都来了。包括我们民革的很多前辈的后代,我自己也算其中一个,加一起二百多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那段难忘惨烈的历史。同时我们一起来商议,如何推动现在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推进了一个《共同宣言》,谈了一些问题,这是民革做的一件事情。 [10:34]

【嘉宾郑建邦】

前两天,我又跑到云南昆明,昆明有一个民革党员,是我们国家一个很有名的实力派大画家,画油画,这个同志的名字叫赵力中教授,是云南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他曾经创作了几幅反映当年抗日战争,因为他地处云南,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在滇西战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的是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收藏了,有的是被云南在腾冲有一个滇西抗战纪念馆收藏了。这次他应民革中央之邀,又创作了一幅高3米、宽6米的巨幅油画,突出了当时中国驻印军血战印支那就是印北有一个重镇叫印支那这样一场战役的情况。这次他已经画完了,准备送到民革中央,在云南昆明搞了一个捐赠仪式,我代表民革中央接收这幅油画,当时会场很隆重也很热烈,很多人看着画听着介绍,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幅画,这个艺术作品,确实又把我们拉回到那时候战火纷飞的年代。 [10:35]

【嘉宾郑建邦】

我们民革中央还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书画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民革全党这些年来关爱抗战老兵,同时也给这些老兵留下了比较宝贵的音像资料。我们组织力量,从全国各地采访这些健在的老兵,抢救性的,因为这些老兵最小的都90多岁了,大的一百零几岁了,这个事再不做,将来是一个永久的我们这个民族的遗憾。现在大概全国算下来,采访了几百个人,像云南民革做了一个节目叫《最后的老兵》,把现在健在的,他们采访了一百多人,到这些老兵家里去,有的在医院里,有的在养老院,请他们讲自己当年的经历,同时我们也组织力量,包括和社会上的一些慈善机关合作,在当地的政府支持下,对这些老兵在生活上也给予一些关注。 [10:36]

【嘉宾郑建邦】

我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历史的责任、社会的良心,必须得关注这些人。当然,这些老兵,我也亲自带队去慰问过,我也很感动,老兵拿着慰问金说,我确实需要这笔钱,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不要被这个社会所遗忘。我听了以后,感动得都落泪,我的同事们都落泪。这个要求,应该说再起码不过了。当年他们上战场的时候,20出头,舍弃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好多人都死到阵地上了。湖南有一个老兵,姓莫,叫莫退,我说你原来的名字叫这个吗?原来不叫,这是为什么?在和日本人作战的时候,他很多战友死在阵地上了,他说我死都不退,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莫退,湖南把“不”称作“莫”,就是不退的意思。这个老人现在还健在,93岁了,去年一场大病,他在常德,常德民革组织力量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现在又很好了。老人家没有别的嗜好,喜欢吃肉,家里太穷,也买不起,后来我们就把慰问金送给他,经常要走访,一看,一问问他,好象肉也没大吃到,但是家里院子里多了一个拖拉机,看来是让家里人买成拖拉机了,我们当时觉得买拖拉机搞搞生产,也能改善生活。这个老人家90多岁了,这点钱最好还是用到他身上,也弥补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对他的亏欠。后来干脆常德民革的同志把几千块钱放在村头的肉铺里,老人家想吃肉的时候,记个账,等钱没了我们把钱再放过去。 [10:39]

【主持人】

我们也是想尽办法。郑主席刚才说给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留下影视资料的时候,您用了一个词叫“抢救”,我们通过他们的叙述需要追忆他们当时的一种精神,就是之前您所说的一种民族精神,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今天能保有其中的一种精神,另外也是对他们当时的一种付出,对他们心理上满足的一种回馈,我们还记得他们。这一方面我们做出了点点滴滴,也是让我们觉得非常值得去称赞的,也是我们需要延续下去的民革的精神。70年前,国共两党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今天看来,海峡两岸的人民应该如何回应这样的一个抗战70周年的日子呢? [10:40]

【嘉宾郑建邦】

这次我们在天津举办第六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我们突出一个主题是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梦想。这个战场,过去70年了,由于大家都知道两岸现实的政治因素,两岸长期处在政治对立的状态,在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交集的地方,大家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太一致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很不一致的地方。我们觉得这个事情过去70年了,我们两岸人民、两岸双方应当站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这个立场上来找到共同的东西。不要再去更多的区隔这个事是你做的还是我做的,你做得多我做得少,我们要找这种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记忆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刚才【主持人】讲的,这场战争,我们在那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最后居然胜利了。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当然包括美、苏、英这些盟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对我们的支持,但是什么事情还得靠自强自立,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靠我们自己。我刚才实际上谈到了,我们中国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一个根本的是我们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出来了,所以才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战局面。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国共合作,今天我们反过来看一看,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这场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国共两党合作了,全国整个政治局面就焕然一新了,原来就是一盘散沙,各地是军阀割据,国内政党也是相互对立、斗争,还有国内的革命的武装割据,红色根据地,蒋介石集团又进行围剿。当时是这样一个局面。但是国共合作后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举国一致抵抗外侮,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觉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应该把我们当年胜利的法宝,我们最大的成功经验要把它找寻出来,这是一个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梦想。

共同的梦想是什么?共同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符合两岸人民共同的利益,刚才讲了两岸是个命运共同体,如果台湾不好,大陆自己好了,这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吗?如果是台湾也好,大陆不好,台湾也好不起来,两岸是休戚相关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抗战胜利70周年这么一个历史契机,像这次总书记谈的,尊同化异,过去我们叫求同存异,现在大家共同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好,不一样的地方,不仅要把它存到哪,而且想办法把它克服掉,让相同的意见越来越多,不大相同的意见越来越少,我觉得两岸关系将来的路将来就走顺了。 [10:44]

【主持人】

刚才您也在跟我们提到之前举办一个活动“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您如何看待黄埔精神呢? [10:45]

【嘉宾郑建邦】

黄埔精神是什么,我理解爱国、革命、牺牲、奉献八个字。其实你从这八个字来看,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论坛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我,他也问我这个问题,说你怎么定义黄埔精神。我说今天的黄埔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谈黄埔精神,还要注意,要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因为过去70年了,当年我们爱国、革命、牺牲、奉献,它主要的对象是在战场上。今天,像总书记讲,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差那么关键的几步了,把这几步还真挺难的,我们国家每往前走一步都很难,因为情况太复杂了。这样的话,仍然需要这13亿人民,包括我们海峡对岸的同胞,还有几千万华人、华裔的这些侨胞。大家应该是把抗战的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要体现出来,共同面对我们今天的种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我想,黄埔精神,如果加入这样的内容,才更有生命力。 [10:46]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谢郑主席跟我们的介绍,正如您所说,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去找寻抗战胜利的法宝,并且将它传承,像您说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一心的精神,才值得我们更好地去打造明天的胜利法宝,这就像各民主党派在积极的建言献策,为了是形成合力,更好地去完成我们的中国梦。今天非常感谢郑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分享,谢谢您。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10:47]

【嘉宾郑建邦】

谢谢广大网友朋友。

[10:47]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