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新闻

让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综述之二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8-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决策部署,而要让这24个字真正成为全民族共同的道德实践和价值追求,国民教育责无旁贷。

 

8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成为与会常委、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普遍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以教育为切入点,让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内,熏染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氛围中,培养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行。”这是台盟中央在此次大会书面发言中的一段话,这也代表了常委、委员共同的心愿。

 

“青少年是一张白纸,

 

关键在于怎么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刘慕仁常委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这也是与会不少常委、委员的共同观点。

 

在刘慕仁看来,公平是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他说,目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大,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各级政府要承担起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此,谢克昌常委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体系薄弱环节,当前需要缩小城乡教育鸿沟,拓宽农村生源上升通道。

 

台盟中央曾在全国多个省、直辖市的校园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参与调研的郑建闽常委在会上说,台盟中央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学生达到91%。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64%的学生回答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这些模糊认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郑建闽说。

 

“青少年是一张白纸,关键在于怎么画”,王光谦常委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从日常活动和日常管理入手。陈群常委在会上说,他跟一些学生开过一次座谈会,很多人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交流信息的地方是校内网、微博、微信。陈群表示,“这些年轻人是非常有希望的一代,他们会主动献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要对他们的新特点多一些了解,才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事大学教育多年的马德秀委员说,当代青年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激烈,价值选择更多元,思想更趋务实。马德秀认为,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专业教师对学生“于无声处”的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对广大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培训。

 

会上,有不少委员呼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校长、老师就是活教材,他们言行是否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康委员说,如果为人师表者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对此,民进中央建议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把养成教育能力作为必要内容,纳入教师聘用、绩效考核和奖惩中。

 

不要让德育教育“两张皮”

 

学校德育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但在倪邦文委员看来,“我们的德育课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党员干部的要求区别不大,往往流于枯燥空洞的说教。”他认为,大、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着目标划分不够准确、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教育不重视知行合一,“两张皮”现象严重,会上,多位与会者不约而同提出这样的看法。倪邦文认为,要在德育教学目标上体现持续性和递进性。比如小学德育课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基本是非观念,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学德育课程则要逐步帮助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克服德育教育‘假大空’,要接地气”,李东福委员说,小学阶段要以感性教育为主,中学到大学逐步转向理性教育,

 

“‘好雨知时节’才能‘春风化雨’”,王新陆常委表示,学校的德育教育要让学生便于操作便于行动,真正入脑入心。吴刚委员觉得,一些中小学校常常惯用“三板斧”:一讲(教育宣讲)二赛(知识竞赛)三考(课程考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他认为,要找准“践行”的关键点,就要抓好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还要推动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不断培育和增强民主、文明、平等、法治、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杰委员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是阶段型、运动型、任务型的,实际效果不佳,她建议将学生组织打造成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将其自然融入学生组织各种活动。“我参与过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讨论中,刘正东说,这说明思想政治课的话语体系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他建议大学思想政治课改变以教材为主的全面灌输方式,将大课堂灌输转为以小课堂为主的双向互动。秦和委员认为,学校要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要创新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仅仅局限于学历教育”,王康委员认为应将其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包括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等,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国民秉行的国民指南。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我听到一些教育工作者抱怨‘5+2=0’,即学校教育5天不如放假回家2天,说明我们的社会还要提供更多正能量。”会上,刘长铭常委如是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政协委员,刘长铭深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引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他说,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始于家庭、学校联手、社会构建、全面推进。

 

在刘长铭看来,在社会上营造良好氛围,就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评价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上树立什么典型,弘扬什么风气,就是评价”。思想道德评价要重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弘扬正气。要在全社会树立平凡而又伟大、质朴而又高尚、贴近生活实际和大众情感的鲜活的模范人物,发挥榜样作用,引导人们修身、修为、修性。吴刚常委认为,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多习惯于学校唱“独角戏”,社会仍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些社会机构和职能部门不愿主动协助学校承担更多责任,而受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影响,一些家庭更多关注学生成绩,不愿把心思放到价值观培养上。为此,吴刚建议找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如学校教育应突出日常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培育,家庭教育应突出传统美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社会教育应突出社会公德和法治精神等。民进中央也认为应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养成教育。民进中央还特别提出,学校社区要实现“互促共融”,加强学校社区共建,使社区成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公益活动。

 

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引导作用,是会上众多委员的共同建议。马德秀委员说,新媒体以其多元、快速等特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很多学生是“思想在微博上,情绪在微信上”,要夯实新媒体特别是网络阵地建设。民进中央认为,应该在网络上培养民间意见领袖,引导网上新型知识分子,发挥公权力部门、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垂范作用,带动社会各界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李谠常委建议进一步引导和净化网络宣传,避免网络成为放大社会黑暗面的平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