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综合防治围剿包虫病保障农牧区群众健康
——全国政协“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5-06-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

 

作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包虫病给西部农牧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大包虫病防治工作力度,效果明显。由于防控难度大、防控基础弱、投入不足等原因,包虫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6月4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问题协商座谈。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

 

建立中国特色包虫病防治体系

 

4月17—24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到宁夏、新疆调研我国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情况。整体上看,宁夏、新疆两地均结合本地区情况,从组织领导、健全包虫病防治机制、落实防治工作责任等方面作了有效工作。但我国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是:疫情流行广泛,疫区分布广;最主要传染源犬的管理和驱虫工作难度大;经费严重短缺,基层队伍薄弱;防控工作涉及部门广;群众知晓率不高等。目前,我国西部包虫病流行区的防控工作任务艰巨,包虫病仍是西部一些地区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建议:

 

一、建立包虫病防控多部门协调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和流行区省份建立政府领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流行区域的省、市、县、乡设立管理机构,疫情严重省份可将管理机构独立出来,在省级卫生、疾控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在县乡设立防疫专干,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防联控格局。

 

二、制定“十三五”包虫病防控规划。建议“十三五”期间,将中央包虫病防治项目覆盖到所有流行县。我国包虫病流行区多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防治经费严重依赖中央项目支持。

 

三、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应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疫情监测、患者查治、接种免疫等综合服务能力。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解决好基层医疗卫生薄弱难题。

 

四、工作关口前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把最终宿主犬的管理纳入防控工作重点。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动物防控经费,明确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犬驱虫和家畜免疫工作,明确流浪犬管理部门,切断包虫病危害源头。

 

五、创建、输出、推广包虫病防治模式。加快建立完善包虫病三级防治体系;总结制定标准化临床诊疗路径和规范;将包虫病治疗纳入国家大病保障的范围,加强针对包虫病等我国重点疾病药品、疫苗的研发,对现有抗包虫病药物开展临床疗效科学评价和剂型改进;把包虫病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畜共患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范围。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包虫病防治模式,在我国各流行省份推广普及。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白玛:

 

建立包虫病中央、地方防控联动工作机制

 

4月20日至26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到青海、四川调研农牧区包虫病防治情况。调研中看到,青海、四川两省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包虫病防治工作计划,一定程度减轻了包虫病危害。但包虫病仍呈“整体较高、局部特高”态势。

 

目前,青海、四川包虫病高发有四个原因:一是包虫病潜伏期长、发病慢,无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早期确诊难,后期治疗难度大。二是防治机制未建立,源头治理难。三是鼠害横行。四是基层困难多,防控措施难落实。对此,建议:

 

一、把包虫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纳入地方病重点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并将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计划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二、建立中央、地方防控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指导。把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疫区党委政府任期目标,实行责任制考核管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

 

三、设立防治专项经费。加强国家学科研究,组织科研攻关,尽快研发早期检测试剂、预防疫苗和杀虫驱虫新药;健全基层防控机构,加强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和医疗服务项目支持,培训培养专业人员,提高补助待遇;加大医疗费补助。简化牧民省外异地就诊程序。

 

四、开展疫病普查。建立县级包虫病患者登记库,基本掌握家畜感染状况,加强平时监测管理;组织乡镇、兽医等部门,重点摸清辖区家犬、流浪犬总数,对家犬实行户籍管理并按要求定期驱虫,对流浪犬集中收容管理;认真执行动物卫生检疫,强化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类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意识。

 

五、全面加强草原建设。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向包虫病疫病区倾斜;有效整合财政、卫生、农牧、扶贫等资金,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实施草原灌溉、人工种草、围栏休牧、生物灭鼠等积极措施;加快农牧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农牧民定居计划,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

 

建立人畜共患病专防体系保障牧区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双赢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基础薄弱,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经费缺乏保障,有效减少和预防感染的诸多措施无法落实。针对西部牧区疾病负担特点,借鉴我国防治血吸虫病成功经验,建议:

 

一、开展国家防控人畜共患病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把西部农牧区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纳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保护农牧民健康与促进畜牧业发展、帮助农牧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制订人畜共患病防控新策略、新措施。

 

二、建立省级人畜共患病防控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合作,实行综合治理。包虫病严重的省、自治区建立卫生部门牵头的人畜共患病防治多部门协调机制,分工负责,开展联合督导,形成防控合力,把防控包虫病与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各流行区地、县级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

 

三、建立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专业防控队伍,夯实防控基础。一是健全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机构。在流行区省、地、县级疾控机构内,设人畜共患病防控科室。二是延伸人畜共患病疾控服务网络。在省、地、县级疾控网络基础上,在流行严重的乡镇建立工作站等。三是培训流行地区基层疾控人员。采取定期到国家、省级疾控机构接受专业培训,依托医学院校定向培养的方式,为流行区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四、保障防控工作经费。流行区地方政府要将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基层防控工作运转经费。对基层防控人员给予政策倾斜,提高人员待遇。进一步加大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包虫病防控工作市场化运作等新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包虫病防治研究,大力推动科技转化。开展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研究,加快早期、敏感和特异诊断试剂和新型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建立东部和中部省份疾控机构对口支援西部省份包虫病防治的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

 

包虫病防治重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

 

目前,犬类在包虫病传播中的几个环节需要重视:一是牛羊还不能实现定点屠宰。病变的脏器在随意宰杀之后,没做到无害化处理,甚至随地抛弃成为流浪犬的食物。二是流浪犬粪便污染水源,增加了包虫病传播途径。三是犬驱虫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对流浪犬的驱虫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牧民充分了解包虫病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从小学生开始普及预防知识。二是逐步引导实现牛羊定点屠宰,实现病变脏器的无害化处理或者深挖掩埋。三是对流浪犬尽最大可能实现收容圈养,并加大资金投入。四是认真落实对家养犬的投药驱虫,实现“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五是动员寺院力量对流浪犬进行驱虫。六是引导牧民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包虫病防治工作中,不但要有严格的制度措施和充分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和改变观念,只有群众积极配合,包虫病防治工作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

 

建立包虫病流行区省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近年来,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包虫病流行区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包虫病自然流行区主要分布在7个省区,防治工作缺乏整体统筹。二是传染源整体情况不明。流行区野生宿主动物基本情况及带虫情况不甚清晰。三是传染源控制存在实际困难。典型现象为某些省份捕犬行动实施后,同期相邻省份流浪犬突然增多。四是流行区牲畜管理需进一步加强。仍存在病死牲畜的屠宰和跨省运送现象。五是流行因素复杂。群众健康意识薄弱,难以从源头控制和消除。对此,建议:

 

一、建立包虫病流行区省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联合制订包虫病流行区防治规划,以整体规划为导向,因地制宜、加强合作、信息共享、科学防控。

 

二、跨省区监测野生宿主动物。联合对全国包虫病流行区野生宿主动物(包括犬、狐狸、狼)种群数量、空间分布、流动趋势以及感染、患病等基本情况进行监测,为包虫病整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省际联合强化犬只管理。包虫病流行区同步行动,集中捕捉流浪犬,控制流浪犬繁衍。杜绝包虫病疫情出现省际此消彼长的现象。做好家犬和圈养流浪犬的登记,定期驱虫。同时严厉打击流行区犬只违法交易。

 

四、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我省藏区的成功经验——“小手拉大手”宣教活动成效显著:在学校,老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在校外,学生影响家长并自觉开展社会宣传。引导流行区牧民逐步形成良好卫生习惯,逐步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洛桑山丹:

 

以增加经费投入、强化能力建设为抓手落实防治工作

 

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疫情主要呈现分布领域广泛,流行因素复杂,疾病负担沉重的特点。包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环境差且力量薄弱。西藏包虫病流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宗教习俗、人文环境独特,尤其是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率低与包虫病流行有直接关系;同时,缺乏专门的防治机构和专业防治人员,加之基层卫生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技能,各项防治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二是防控手段单一落后。包虫病流行区域缺乏检测试剂,无法早期发现病人;缺乏预防和控制传染源的有效疫苗;缺乏有效的包虫病防治药物,现使用的内科治疗药物治疗周期长且费用高。三是边境地区疫情防控难度大。相邻国家防疫工作不到位,造成疫情交叉传染。对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包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拓宽筹资渠道,统筹包虫病防治工作。

 

二、增加经费投入。设立动物包虫病防控专项资金,加大防控投入;落实家畜监测、免疫、犬驱虫等工作经费,解决犬只和家畜的源头控制问题;加强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当前牧区、半牧区急需的流动疫情监测车、免疫围栏和药浴池等项目建设;加大农牧区改水力度,为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

 

三、强化能力建设。根据藏区包虫病流行程度,结合专业防治队伍及其服务半径和人口的实际情况,加强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包虫病防治工作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级各类包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

 

大力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流行于西部农牧地区的包虫病具有不同于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特征,例如患者多为农牧民,其中又多为少数民族群众;传染源寄生于与他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牲畜;西部农牧地区疾病防控以及诊治专业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

 

应在西部农牧地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应将包虫病的防控意识、知识、技术、手段、措施植根于广大农牧民心中,落实于广大农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行动中。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在防控包虫病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将防控包虫病的意识、知识、措施逐渐深入广大群众,建立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二、建议由各级科协、卫计委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有效、专门、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和科普研究工作,创造包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产品新工作模式。

 

三、提高包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内容的水平,依据教育或科普对象的文化水平、语言文字、生活工作特征等制作不同的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的“作品”,着重传递包虫病相关的“是什么”、“做什么”的信息。

 

四、结合当地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生产生活特征,充分发挥和利用能获得不同人群关注的手段和形式(如短信、微信、微电影、公益广告、流行歌曲、地方戏曲等)进行包虫病的健康教育和科普活动;结合包虫病多发生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特点,尤其注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使相关信息、知识“入脑入心”。

 

五、从娃娃抓起,创建适于不同年龄儿童的、知识由浅渐深的包虫病防控系列教材,纳入西部学校健康教育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

 

加大农牧区包虫病防治经费投入刻不容缓

 

甘肃省是包虫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现就农牧区包虫病防治经费不足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畜牧部门几乎没有包虫病防治经费。目前包虫病项目实施重点主要在“防、控、治”环节,而对“查”的环节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防疫部门的包虫病项目经费投入对象主要是人和犬,对牛羊的监测普查几乎没有防治经费。牛羊是主要的传染链条,建议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项目要在“查”上加大投入。

 

二、提高病患者手术费用报销标准。一是包虫病项目对于病患者手术补贴8000元的标准过低。建议将包虫病患者手术费纳入全额报销。二是包虫病项目对于病患者规定只有肝包虫手术予以补贴,但对于其他肺包虫等类手术却不予报销。建议包虫病手术治疗都应给予补贴。三是包虫病项目规定只有肝包虫包囊包达到8厘米以上,实施手术才给予补贴的规定有违科学。建议包虫囊包不分大小,只要手术条件成熟就及时治疗。

 

三、只有项目经费,没有实施项目的工作经费。目前,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经费实行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规定。包虫病是项目经费管理,没有列支工作经费,所产生的工作经费只能从大公共经费里挤占,地方财政往往不能保证。建议在包虫病项目经费中列支至少15%作为项目实施的工作经费。

 

四、普查经费标准过低。包虫病项目规定犬驱虫非专业人员补助标准为600元/村,然而牧区地域辽阔,乡镇间距离在百公里以上并不罕见,加上农牧区养犬数量很多,经费过低在牧区难以完成普查。

 

五、应大幅提高宣传经费。建议加大投入制作包虫病防治宣传片,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牧民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全国政协常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主任刘迎龙:

 

加强疫区定点医院建设提高包虫病防治能力

 

目前在全国范围,受包虫病威胁人口约5000万,其中发病人群中大约20%(约3万人)属重症晚期包虫病人,这部分病人只能通过手术治疗。建议:

 

一、加强疫区定点医院的建设,是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的保证。如新疆有27家定点医院,宁夏有7家定点医院,截止到2014年底,新疆全区已累计外科手术治疗3810余名患者;宁夏全区也有813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大多数定点医院死亡率接近0,可见定点医院对包虫病重症病人的治疗是很有效的。

 

二、提高定点医院医疗水平、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是确保包虫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建议依托上级医院建立覆盖全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中心,对定点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定点医院的影像学、实验室技术、外科手术技术等各项诊治水平,各学科协调发展,减少漏诊率,方便患者就近接受手术治疗,减轻患者医疗负担,重症患者还可以采用远程会诊或专家指导等方式。

 

三、推广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我国包虫病防治水平。调研发现,目前各定点医院水平差距较大,好的定点医院已经采取腹腔镜技术用于包虫病治疗,对减少创伤起到很大作用,建议在全国抓好典型,尽快做好技术上的推广工作,如建立网络系统、远程会诊等。

 

四、包虫病定点医院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领导。建议由各地党政机关一把手亲自抓包虫病防治工作,加强领导,使疾控部门与定点医院间通力合作,让更多包虫病人能够在早期治疗,同时让晚期重症和再次复发的包虫病人能够得到国家的手术补贴,更好地体现国家关怀。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州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

 

提升群众的包虫病防治意识培养农牧民良好生活习惯

 

目前,引发包虫病的原因有:一是群众对包虫病的防治意识仍然淡薄。对什么是包虫病、人怎么得包虫病、如何预防等常识的知晓率低。牧民群众普遍没有犬驱虫和犬粪、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意识。二是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仍未改观。当地群众仍存在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风干肉、血肠、肝脏等习惯。三是没有形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且缺乏相应水源条件。四是饮用水没有安全保障。取水不方便、水质检测能力不足,运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包虫病的防控措施和群众健康。

 

为此,建议:

 

一、宣传教育要结合当地实际。可以制作以贴近农牧区生产生活、饮食卫生、真人真事的典型病例为内容的纪录片和简易易懂的双语宣传栏目,通过微电影、微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重点培养双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使群众提高传染病、慢性病的预防意识。同时可以选取一年中某个月作为指定“包虫病宣传月”,进行专题宣讲。

 

二、加大对牧区饮用水安全专项工程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对藏区饮用水安全工程人均补助标准,在交通不便,无电地区大力推广光伏提水工程,建立并严格执行农牧区水质定期监测制度。

 

三、发挥民族医药在防治包虫病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兴平:

 

包虫病防治关键在于切断犬只传染源

 

 

现在的包虫病防治工作策略当中,存在“三重三轻”和“一个错位”的问题。“三重三轻”就是重治轻防,重人轻犬,重标轻本。因为包虫病的发生虽然病在人群,但根在犬只,必须要切断这个传染源。“一个错位”是指现在的疾控系统包括医院,实际上成了防治包虫病的重要机构,相当于负责人群健康的机构在管理犬只,这是防治包虫病职责的错位。为此,建议:

 

一、在国家层面开展为期3-5年的“犬只驱虫工程”。划拨专项经费,采取社会化管理方式,委托相关学会或协会负责“犬只驱虫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运行。“犬只驱虫工程”的总体策略:加强预防、加强犬管、加强治本、加强全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

 

二、推进优质驱虫犬食的研发和应用。设计专项技术开发,通过市场化运行方式向社会招标研发包虫病驱虫的特殊犬食,由“犬只驱虫工程”集中采购,并分发到“犬只驱虫工程”项目区域。

 

三、发挥地区宗教文化作用。在寺庙中设置专职或兼职健康教育僧侣,让专职或兼职僧侣掌握预防包虫病知识,负责对寺庙周边的流浪犬和无主犬只投放驱虫犬食进行驱虫,并对信众进行预防包虫病健康教育。

 

四、政府加强监管和效果评估。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犬只驱虫工程”的犬只驱虫效果、预防牛、羊和人中间宿主感染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经验和模式。借鉴结核病、乙肝、艾滋病、预防接种等疾病和公共卫生经验与模式,并推广应用到包虫病防治工作中,加强包虫病防治的国际交流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一五跂医院院长高春芳:

 

形成犬驱虫与家畜免疫相结合的防控路线

 

 

目前,我国包虫病防治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对大动物防治重视不够。据了解,我国患包虫病牲畜在5000万头以上,绵羊、黄牛、水牛、犏牛、牦牛、猪均为包虫易感对象,马、骆驼、驴、骡、兔、鼠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大动物包虫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政府经费投入不均衡,对已患包虫病患者后续治疗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一是目前政府对免费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及并发症后期治疗无经费投入。调研发现,约有15—25%的包虫病病人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类病人治疗需花较多经费,中央专项经费中没有列入报销,影响患者后续治疗。二是在需外科手术病人中,部分病人需多次手术才能治愈,还有部分病人需做自体肝移植或异体肝移植治疗,这些特殊治疗无专项经费支持。

 

对此,建议:

 

一、形成犬驱虫与家畜免疫相结合的防控路线。建立对犬的拴养、登记制度,使用“犬专用的诱食性驱虫药物咀嚼片”剂型,对犬定期驱虫;严禁屠宰场内养犬,防止犬类进入屠宰场;尽快将牛羊接种的预防包虫病的疫苗用于包虫病预防。

 

二、对控制包虫病源头所需经费进行测算。如对每年犬(家/牧犬和无主犬/流浪犬)管理费用、羊/牛免疫疫苗及注射器、收容饲养费用、药物驱虫费用等,以及相关工作经费等进行细算,为今后家畜包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充足的业务和资金支持。

 

三、建立长效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包虫病防治的专项资金投入。一是对已患包虫病患者内科治疗无效、并发症治疗、危重病人治疗及各类复杂高难度手术包虫病救治经费的专项资金投入。二是加快中草药包虫病治疗有效药物筛选及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对犬、羊、牛、马等疫苗研发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

 

发挥中医药防治包虫病作用

 

中医药(民族医药)对于包虫病(棘球蚴病)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包虫病的作用和主要特点有:杀灭原头节,降低其感染力;破坏和抑制棘球蚴的生长发育;辅助西药化疗,可增强西药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疗程短、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是内科治疗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包虫病也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报道,但由于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中医药疗法科学研究、应用推广和投入不足,且由于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特点,推广难度大,中医药防治包虫病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此,建议:

 

一、把中医药防治包虫病纳入国家规划,以防治战略前移与加强中医药防治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与政策支持,把中医药治疗方法纳入医保范围,形成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包虫病防治体系。

 

二、把中医药干预治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发掘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经验,发挥中医药防治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形成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防治方法与技术,并推广应用。

 

三、选择西部部分省区为试点,建立包虫病防治示范区,形成中西医全链条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全面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副校长张灼华:

 

研发快速、无创包虫病早期精准基因组诊断技术

 

 

包虫病的特点是:无症状潜伏期时间长,一旦发现症状,病程已到晚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稳定且容易复发;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所以,早期诊断携带者(携带寄生虫但不发病)和准确鉴定被感染动物是监测、预防和有效治疗包虫病的关键之一。目前,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方法。血清学免疫诊断不稳定,仅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并且这些诊断方法一般只能发现晚期病人。国际和国内都缺乏针对处于潜伏期包虫病源携带者和感染动物的方便、可靠、精准和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

 

对此,建议研发“快速、无创包虫病早期精准基因组诊断技术”,用于鉴定潜伏期包虫病源携带者和包虫病源感染动物,方便实施人群筛查。一旦发现包虫病源携带者,对其实施早期药物治疗,阻断疾病发生。

 

今年5月,我和我的同事们到青海西宁进行了包虫病诊断和治疗的调研,与当地医院合作进行了诊断技术的初期研究。虽然是初期试验,但通过病人血液实行了精确诊断,为做好包虫病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目前,在国家的支持下,短期内研发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是很高的。这一技术除了不需要手术、准确率高和病人容易接受等优势外,其简单相对快速的特点适用于人群普查,类似的技术也可以用于检测动物是否被感染的鉴定。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牛广明:

 

加大国家包虫病防治项目覆盖面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包虫病流行较严重的7省区之一,受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包虫病患者的筛查、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实施覆盖面比较小。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包虫病项目实施范围,覆盖所有包虫病流行地区。

 

二、手术治疗适用范围限制太严。根据《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技术方案》,纳入项目外科手术治疗需符合“患者单个包囊直径大于8cm”的条件;且目前项目只对肝包虫新发患者实施免费治疗,复发和其他包虫病患者均未纳入项目范围。建议进一步扩大项目手术治疗支持范围。

 

三、手术治疗项目标准偏低。建议进一步提高外科手术治疗补助标准,减少患者就医负担。

 

四、手术治疗手续比较繁琐。目前手术治疗采取术后集中报账制,贫困人群治疗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治疗按照项目县实施,非项目县的手术和治疗报销存在一定困难。建议进一步简化手术入院及报销手续,方便患者就医。

 

五、包虫病治疗与医保和新农合衔接不到位。在目前医保和新农合覆盖疾病中,包虫病住院治疗报销比例较低。符合条件的患者多选择纳入项目管理,但纳入项目管理后治疗费不足部分,医保和新农合也不再报销,存在治疗政策分割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包虫病项目与医保、新农合的衔接,提高报销比例或纳入大病保障范围。

 

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蔡金山:

 

充分发挥农牧部门在包虫病防治中的作用

 

目前,导致包虫病局部高发的原因有:一是家犬和野犬数量庞大。农牧民家家养犬,与犬接触频繁,且野狗数量大控制难。二是传播链关键环节得不到有效控制。家犬感染率高、驱虫难度大,驱虫密度和质量无法保障;自宰自食家畜患病脏器和病死动物的尸体无害化处理难;家畜的免疫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防控力量薄弱。农牧卫生部门防控专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断层严重。对此,建议:

 

一、政府统一部署,依靠县、乡政府和村干部,做好野犬管理工作。对流浪犬采取集中圈养、集中驱虫、控制繁衍等防治措施。

 

二、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卫生和农牧部门要逐级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防治技术水平。

 

三、充分发挥农牧部门的作用,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做好终末宿主家犬的管理。科学测算流浪犬数量;开展犬绦虫感染情况调查;做好家犬驱虫和犬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二是做好中间宿主牛羊的管理,开展牛羊包虫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做好牛羊患病脏器和病死牛羊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开展家畜免疫,推广使用羊基因工程疫苗。三是加大对动物防疫部门的包虫病防治经费投入。保障动物防疫部门家畜包虫病监测、免疫、全驱虫、无害化处理等防治工作经费,提高村级防疫员报酬,加大无害化处理和收集体系建设,保证发挥源头治理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

 

加强对包虫病患者的随访与管控

 

一、包虫病患者多,晚期病情复杂难治,随访与管控难。建议:一是强化专项培训、改进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基于边疆和青藏高原特高发及诊疗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设立专项,培训医师;专项认证县级定点医院,达到规范手术和药物治疗基本需要。“十三五”规划设立国家和省级专项,改进包虫病分级定点医院防诊治体系,实现包虫病防诊治一体化和“一卡通”健康管理体系,构建西部九省区并辐射中南亚邻国的“包虫病防治云平台”。二是综合现行各类医保政策,将包虫病诊疗纳入大病统筹,实现异地结算。由定点医院项目保底,实现单病种全包干。基于包虫病远程医疗和信息云平台,通过省级指导医院的技术和管理,辐射地(市)级医院;协同县级定点医院,指导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加强患者治疗随访、科普宣教功能。三是各级政府主导,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协同,医防结合,社会动员,专家指导、管控源头,切断循环圈,降低患病率,提高管控水平。

 

二、包虫病药物治疗亟待规范和回归医院管控。建议尽快开展国内多中心临床药效评估,规范临床抗包虫药物应用和管理,使药效评价和合理利用回归医院。

 

三、包虫病的早期诊治手段、新药研发、犬疫苗研发等急需突破,建议国家设立包虫病研究重大专项,揭示包虫病从误食虫卵到患病的致病机制、研发早期微小病灶的分子影像诊断技术、创新药物和犬疫苗等。

 

四、虽然有14部委共同签章的“行动计划”,但卫生、兽医、宣传、媒体、公安等尚无统一行动,传染源远没有获得有效控制。建议成立国家级别的包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畜牧兽医、卫生和疾控等部门的关系,制定具体部门的任务和指标,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五、包虫病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建议成立“中亚包虫病合作研究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为多国区域化控制包虫病提供经验和模式。

 

部委回应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给西部农牧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导致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严重制约了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开展的工作有:制定防治规划;加大救治力度;实施综合防治;设立防治综合示范区。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防治工作基础薄弱。二是传染源管理难度大。三是防控技术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商有关部门成立包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要求流行区各省份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职责。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结合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援藏援疆等工作,研究制定“十三五”防治工作规划。

 

三是加强综合防控。强化健康教育,发挥教育、民族宗教等部门优势,让防治知识进课堂、进牧场、进寺庙。强化防治结合,加强专业防治机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公共卫生包虫病防治项目。强化科技攻关,开展抗包虫病药物效果评价,攻关新型治疗药物及疫苗。强化源头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定期为犬驱虫,实施农牧区改水工程。

 

国家卫计委将认真贯彻俞正声主席重要指示精神,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加大力度,科学防治,努力实现到2020年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保护和增进各族人民健康,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

 

在包虫病防治方面,农业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防治。强化专题部署,综合施策。开展防控试点,示范带动。推动科技创新,强化支撑。加强宣传培训,群防群控。目前,虽然全国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西部牧区包虫病流行依然较为严重。一是防控难度大。二是防控基础弱。三是防控投入少。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按照中长期规划要求,指导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一是切实落实监测、免疫、驱虫等防控措施。今年重点是做好包虫病行动计划终期评估工作,巩固防控成效。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好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三是进一步抓好宣传培训,增强广大农牧民防疫意识,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

 

最后,就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借鉴血吸虫病等疫病防控经验,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格局。二是尽快启动实施新一轮包虫病防治规划。今年是实施包虫病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建议在终期评估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策略、措施,科学引领防控工作。三是加大源头治理投入。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动物包虫病防控专项,落实家畜监测、免疫、犬驱虫等工作经费,切实解决源头控制问题。同时,加强牧区半牧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动物防疫能力,特别是当前牧区半牧区最急需的流动疫情监测车、免疫围栏和药浴池等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加强部门合作,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为保障疫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

 

做好包虫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发改委这些年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防疫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包虫病治疗研究所,动物包虫病防控实验室等。未来发改委会同卫计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国家层面上的防控工作机制,我觉得非常必要。当前来讲,要做好“十三五”包虫病防治的规划工作。刚才听了委员们的发言,我认为有很多前期工作需要我们深入去做。

 

一是进一步总结包虫病的防治经验和评估防治的效果,这是做好规划、使规划更具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我们愿意和有关部门共同加强这方面工作。

 

二是设置好防治路径。包虫病防治面广、复杂,涉及的方面较多,如何能够找到一条更有效的途径,是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根本上是要最有效地阻断向人传染的途径和找到最易操作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发病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贫困落后地区,资金紧张。如何使这些资金花得更有效,取得的效果更好,就需要设计出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治路径,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强工作。

 

三是确保防治工作的落实。作为国家层面的工作机制,除了编制国家规划外,更需要的是指导各个地区编制好各自的实施方案,从而真正使防治工作从根本上见效。

 

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使防治工作能够取得社会共识,让牧民自身也有意识,保护自己的健康。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俞正声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

 

今天听了很多情况,委员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我很受启发,也对包虫病及包虫病防治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俞正声主席讲话要求,结合委员提出的建议,会同卫计委、农业部等部门,把包虫病防治工作做好。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并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投入政策,同时充分发挥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作用,切实减轻包虫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关链接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犬是包虫病最主要的传染源,犬食入牛、羊等病畜内脏后得病,通过粪便排出虫卵,污染牧草、水源,人与病犬密切接触的过程中误食虫卵或食入被污染的水、食物而得病。未经治疗的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0%。

 

包虫病目前在12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流行县为350个,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7省区的农牧区以及云南、陕西的少数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2014年各地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包虫病病例3.1万例,且患者多数为30-50岁的青壮年。包虫病给西部农牧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导致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严重制约了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