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352号


案    由: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提案
审查意见:中央宣传部(主),全国妇联(会),文化部(会),教育部(会),中央文明办(会)
提 案 人:胡卫
主 题 词:文化宣传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对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它既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从海外搬进来的,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与五千年中华文明高度相关、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统一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德义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实践追求深度契合。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重视信仰和伦理,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讲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要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内在关联着社会群体利益的普遍实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要求,也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程颐指出:“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即人们通过诚信培育出公正、公心,待人待事就能够不偏不倚,平等均衡。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德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荀子强调法治,通过“法治”与“礼治”进行互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针对国家层面而言。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包括身心和谐、己群和谐、天人和谐。比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尔我不侵”、“礼尚往来”、“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都蕴含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伦理品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多项措施并举,持续和系统地践行。
    其一,国家层面重视制度建构。我国培育核心价值观,应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落实到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并使之尽快“入宪”,取得国家根本大法的支撑。要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力,对于道德领域突出的诚信问题、官德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其二,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价值观蕴含于社会生活深处,落脚在公民的一言一行中,培养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贴近百姓,才能真正接地气。眼下,需要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建设,培育藏礼于野的沃土,让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其三,学校教育阵地有序推进。学校是推进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最主要阵地。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由教育入手,从小抓起,让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应当重视文明养成教育,让教育回归原点。
    其四,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弘扬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对社会群体实施道德教化,还需要从家庭层面培育公民进入公共社会的基本品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有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的传统。要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家庭生活体验,通过家庭的熏陶、教育和养成,传承和弘扬敬老爱幼、勤俭奋斗、感恩回报的优良传统,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
    第五,在全球文化中交流融合。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全球资源流动加剧,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任何一种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培育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传承与创新传统的优秀文化因子,“苦练内功”,更需要大胆“走出去”,在全球文化开放交流中,实现分享、共生和融合。
    调查显示,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显然,中国要在国际上赢得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能只是作为世界加工厂,更要提升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成为文化输出大国。当前,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切实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与能力建设。
    在文化开放交流中,我国必须善于吸纳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创新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传达方式。要将传统文化资源放在今日之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开掘,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让“见者远”而“闻者彰”。
    
来源:中国政协网

延伸阅读